文| 李東陽
五菱聯合上海造幣廠發布牛年紀念章,致敬不平凡的2020。“牛幣”印上“人民五菱,有你更牛”的字樣,讓人直呼“牛‘幣’了”。五菱這樣“牛幣了”的時刻并不少見,在過去的一年里,上汽通用五菱一直貼合人民的切身需求,在產品、營銷、公益等方面,長期演繹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不知不覺中“萬物皆五菱”,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存在。“萬物皆五菱”究竟是如何練成的呢?
提及五菱我們總能聯想到“五菱速度”,五菱速度并不是一句空洞的營銷口號。五菱總能第一時間解決社會和人民的難題,急人民之所急,幫人民之所需,秉持“萬物皆可造”和“萬物皆滿足”的核心,把五菱速度擲地有聲。
比如2020 年疫情爆發之際,五菱洞察防疫物資短缺痛點,跨界轉產口罩,3天實現首批20萬只口罩下線,為防疫提供有速度的支撐;面對產業鏈伙伴疫情復工復產難題,上汽通用五菱拿出233億元人民幣,按雙方合同約定時間提前一個月支付貨款,提供實在的幫助,推動供應鏈快速復工復產。2020 年6 月,地攤經濟一夜之間火了,五菱響應政府激活經濟活力的號召,推出地攤神車五菱榮光翼開啟式售貨車;包括在汽車下鄉號召的背景下,圍繞農村市場的裝載需求,打造首款汽車下鄉版榮光新卡。

人民的需求就是命令,是企業社會行動的起點,五菱追根溯源至社會一線需求本身的痛點和難點,始終認真傾聽消費者、合作伙伴、社會各層真實的聲音,做國家政策號召的響應者和人民需求的踐行者,憑借最牛的響應速度,以企業的專業資源解決社會問題,做到拳拳到位,為全力做好一線的實時需求做支撐。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熱議跨界破圈,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一家企業業務的寬度,決定了服務人民的寬度,企業唯有不斷的跨界破圈,才能更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
五菱這一年已經將企業視角放得更廣,在滿足用戶用車需求的基礎上,五菱也通過營銷、業務的跨界做到萬物皆可跨、品牌皆可聯,助力企業的服務實現破圈到擴圈。洞察“實現螺螄粉自由”的需求,五菱推出人民款螺螄粉滿足人民的“嗦粉”情結;此外聯合喜茶打造喜茶專屬宏光MINIEV,攜手Yoho!發布《城市青年代步出行白皮書》,通過跨界食品、茶飲、時尚圈等將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大眾吃喝玩樂的場景,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又如,在業務合作上,五菱從傳統單一業務向多樣化新型業務轉移,新寶駿聯合華為、蘇寧共同推出,新寶駿“移動智能空間”,探索用戶出行新生活;新寶駿小Biu 智慧汽車融合,蘇寧零售及內容生態等,實現“人車家智慧互聯”。跨界以致無界,仔細一想五菱這些跨界并非不務正業,更像是對現有業務線的補充,是真正的“不誤正業”。
五菱跳出了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服務局限,立足于人民的衣食住行需求,向出行服務商轉型,聯合各個領域的頭部企業進行專業和資源優勢的互補,展開全方位的場景跨界,從而以更接地氣的品牌面貌,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生活解決方案。于品牌自身而言,通過模糊車企的業務和其它行業的邊界,既能布局更寬泛的車企服務生態圈,又能探索社會服務新模式,成功拓展了企業的服務寬度。
社會責任是每個企業品牌發展的必答題,這也是企業提升自身品牌競爭力的一個方面。五菱在兼顧企業發展的同時,以振興民族為己任,以承擔社會責任為擔當,積極與受眾建立長線的共情能力溝通,做有責任的“企業公民”。
很早之前,五菱品牌就搭乘一帶一路東風,讓中國“神車”正式走出國門落戶印尼,為民族品牌車企爭光。2020 年中秋國慶期間,上汽通用五菱在全國26個省份上演暖心服務活動,傳遞品牌關懷;又比如,在地方扶貧方面,五菱去年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展開一系列的扶貧計劃,提供旅游、產業、教育、消費扶貧以及易地搬遷安居行動等;包括在救援服務方面,上汽通用五菱救援團隊發揮產品力優勢,克服了苛刻的地理環境挑戰,打造了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救援,和祖國最北端漠河救援的案例。
這些品牌行動無不體現,五菱無私奉獻的民族情懷和公益情懷,五菱借助覆蓋全中國最廣、最深的網絡渠道優勢,用關注的力量落實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與國家、地方和人民建立,休戚與共的情感連接,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分內事來對待。在這個過程中,讓五菱沉淀更多品牌影響力和社會感召力。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著作《營銷3.0》中提到:“新一代的營銷必須是價值觀營銷,更加注重企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當品牌或者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在商業價值之,外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價值連接。五菱無疑就是這樣的例子,思人民所需,造人民所求,做到有求必應。從中國到海外,從造幣到產口罩,從新能源到智慧互聯,從抗疫到扶貧,在產品上萬物皆可造,在跨界上萬物皆可聯,在公益上事事有關連,以萬物皆五菱的品牌現象生動詮釋“上天入海,無所不能”。這也有效反哺企業的市場成績,讓五菱取得了一系列最牛的成果。
五菱去年整體銷量突破160 萬大關,連續9 個月實現同比、環比雙增長,成為銷量第一的民族品牌。五菱2020年的海外業務同樣表現不俗,實現整車及散件出口77,376 臺/套,出口40 個國家,覆蓋中南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等國家。誠然,五菱收獲的不止是看得見的豐厚業績,還贏得2300萬用戶的認可,在“2020 年中國汽車消費指南”中,五菱汽車位列民族汽車品牌認知度第一,一串串的數字,讓品牌夯實了民族汽車龍頭企業地位,深化了民族汽車企業標桿的形象。
越過表面看內核,成就萬物皆五菱的背后,離不開企業的幾大“牛品質”。
一是為民服務的“孺子牛”。五菱以人民的利益為品牌利益,把企業自身發展與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人民需求深度捆綁,打造民族品牌命運共同體的角色,在產品和營銷創新的每一步上,踐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縱向深拓服務人民的價值,用實際的行動給“孺子牛”時代精神,加上了萬物皆五菱的新注解。
二是創新發展的“拓荒牛”。除了“孺子牛”,五菱無疑還是敢闖、敢創的拓荒牛。這個時代從來不缺風口,創新是無人區的企業生存法則。企業一旦安于現狀就會停止不前面臨退步。深諳這一點的五菱,在產品、業務、營銷等方面都突破舒適區,勇于先行積極創新。在汽車領域,以五菱凱捷開創大四座家用車時代,以五菱宏光MINIEV 打造新能源國貨之光;五菱還深入地探索,汽車行業之外的未知領域——把觸角伸向金融、智慧互聯、藝術、醫療物資等,做無人區的拓荒者與自己競爭。
三是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牛人都是長期主義者,不同于有的品牌,做跨界融合只是蹭熱度或者帶貨,犯上營銷短視癥。五菱并不只是著眼于短期的利益,而是一直秉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傳統品質,爭做一個不斷奮斗的民族品牌。無論是2020年年初產口罩、疫情期間助力小微企業復工建設,還是迎新年跨界造幣等,五菱以釘釘子的精神,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把服務人民的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將萬物皆五菱藍圖繪到底。
五菱的萬物皆五菱現象,本身折射出企業,一種品牌長期建設的遠見與一份使命感。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五菱在汽車和其它社會領域的持續深耕,五菱必將把萬物皆五菱,演變為品牌的一項長青事業。由此看來,這樣的五菱才是,人民真正所需要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