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1.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2.黃山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00)
柳冠中指出,“設計是人類的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1]8-12+15隨著設計理論的逐步深入、設計實踐的不斷探索及設計學科的日益完善,建筑設計作為設計形態之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多樣的建筑產品,而且其在設計模式方面也體現出多元化的設計樣態。特別是近年來,科技的發展、大眾文化的傳播、大眾審美泛化以及消費文化滲透等方面的影響,建筑設計師展開了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的設計模式創新。如一部分建筑設計師側重建筑的形式與外觀,注重建筑語言的視覺表達,體現的是圖像化設計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建筑設計師傾向于建筑的實用功能,關注人們的行為及材料的適宜使用,表達的是行為設計模式。事實上,從長遠視角來看,無論是圖像化設計模式,還是行為設計模式,皆是有缺憾的,亦即可能不利于滿足人們長期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抑或難以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本文試圖以唐納德·諾曼的設計三個層次,結合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模式的特點,分析二者產生的原因、不足以及對建筑設計思潮所發揮的諸多影響,以期對追求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共融的設計模式提供另一個視角的認識,從而為解決當今及未來建筑中的問題提供參照。
“圖像”指可以用視覺或觸覺能感覺到的景象或影像的總稱,而“圖像化”是指以各種復雜多變的信息來制作“圖像”的進程,是以圖像來表達意義的文化趨勢。[2]149-153建筑的圖像化設計模式是設計師打破傳統的設計范式,將一些“審美泛化”、“視覺刺激”、“奇觀圖像”等觀念引入設計之中,繼而進行建筑形態塑造的設計過程。這種設計模式的特點就是視覺性,強調在設計的過程中追求建筑的形式和外觀,追求這種充滿視覺刺激的感官體驗,抑或說在大眾文化的時代所追求的感性體驗。事實上,按照唐納德·諾曼的設計三個層次,建筑的圖像化設計屬于本能層次設計。這是因為本能層次設計是自然的法則,它的原則是先天的,不分種族和文化,在本能層次,注視、感受和聲音等生理特征起主導作用。[3]54-57而且建筑圖像化設計正是依循設計手法對其設計材料的肌理進行處理,并通過設計成的外觀形態,引起人們視覺感官的刺激,抑或說是對本能生理層面產生的影響。由此,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建筑圖像化設計亦是本能層次設計的表達。
建筑圖像化設計作為一種能夠產生特殊“視覺效果”的設計手法,受到了國內外設計師的歡迎。在這種設計模式的“引誘”下,國內外的圖像化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其帶來的視覺效果不僅豐富多彩,還成為城市里一道奇觀,比如國內的安徽省阜陽市酷似美國國會大廈的政府大樓、杭州市郊聳立的山寨版“埃菲爾鐵塔”、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一號井景區仿照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的云門建造的“大油泡”(Cloud Gate)。又如河南藝術中心的“金蛋”造型,上海“廚房三件套”(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中央電視臺(CCTV)、“鳥巢”體育館、國家大劇院等,這些都是注重建筑的形式化,自然成為建筑圖像化設計的典型代表。[4][5]再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蘋果飛船總部大樓等國外圖像化建筑,皆體現出強烈的視覺特征,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視覺快感。可見,在現代建筑思潮中,建筑圖像化設計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主流設計模式。
目前學界對建筑的圖像化設計模式皆有不同的論述與探討。國內學者儲光從視覺文化研究的層面,闡述當代建筑設計的圖像化思潮。[5]48-56學者趙前通過分析社會文化背景,闡述了信息時代建筑的圖像化發展,引導人們以新的視角建立起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建筑解釋模式。[6]60-62學者王征等主要通過對相關發展趨勢的具體分析,得出建筑形態產生了圖像化傾向的結論,并闡述了圖像化傾向的3種表現形式。[2]149-153此外,針對建筑的圖像化設計傾向,國外專家學者也持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如西扎(Alvaro Siza)等人反對追求圖像化,反對后現代主義對圖像的認識;在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皮埃爾·德梅隆(Pierrede Meuron)等人那里,建筑學表現出極大的包容度,各種視覺藝術都能被引入建筑設計,成為建筑學的新起點。[5]48-56
綜而觀之,建筑的圖像化設計已是風靡全球的設計模式,是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巨大沖擊,至于建筑圖像化設計的好與壞,學術界眾說紛紜,難以定論。如果從意見傾向而言,筆者認為當前建筑的圖像化設計已走向一種 “過渡”的尺度,抑或說是對當下文化特別是消費文化一味迎合的一種結果,然而,這恰恰偏離建筑設計的初衷和軌道,甚至給人們帶來嚴重的視覺污染。因此,建筑圖像化設計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需要積極的調整,以確保在視覺上展現靈活性的同時,注重建筑的實用功能以及文化意涵的表述。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技術多樣化發展的同時,人們生活所需的物質與社會條件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建筑作為人們生存所需的必備物質條件,必然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且其設計模式也發生著不同的設計轉向。基于對建筑設計模式歷時性考察,設計模式由關注“物”的設計轉向關注人、關注環境的設計。如此,在設計之中強調人的各種因素(人、物、環境),特別是環境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互動關系的語境下,人的行為成為建筑設計模式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行為是生物體的一種存在方式,人類行為從伊始就具有復雜性的特征。 近年來,對行為的探究也越來越引起當代學者的關注,成為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研究的熱門話題。現在的“行為”一詞還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可以說是受意識支配的主題活動,比如學習行為、工作行為、娛樂行為、消費行為等;也可以說是受外界刺激而引發出的被動反應,比如受冷熱痛等刺激的條件反射。[7]11學者黃穎黔開展了行為科學的論述,她認為行為科學是理解、預測和控制人類行為的科學理論。[8]9行為設計學是指為改變用戶行為而設計的一門新興科學,包括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產品研發與用戶體驗等多學科交叉內容,主要應用于商業策略和公共政策上,對個人習慣養成也具有指導意義。[7]1-3
本文的行為設計源自唐伊德·諾曼在 《設計心理學》一書中的行為層次設計理論,在唐伊德·諾曼看來,優秀的行為層次設計有四個要素,即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在很多的行為層次設計中,優先考慮的是功能,它也是最重要的;不論是什么產品,都要弄明白它的功能是什么。好的行為層次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專注于了解和滿足使用產品的人。[3]58-70由此,行為設計既是以功能為前提,也是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過程,也正如學者李志民所說,“建筑設計中的環境—行為以研究建筑的適用為主,對原有建筑設計原理中的功能要求加以擴大和深化,并外延至技術和美學要求”。[9]191-195
同樣,行為設計理念在建筑領域也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隨著設計進程的發展,建筑設計領域開啟了行為設計轉向,基于行為設計模式下的建筑作品自然也是較為豐富,如國內建筑師王澍設計的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和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國外建筑師哈桑·法賽設計的貧民住宅、路易斯·康設計的印度管理學院以及美國河灣住宅區的設計等。這些建筑作品的亮點在于緊緊圍繞人的行為特征,較好地體現出建筑的適用性和設計的品質。
基于上述而言,我們不難發現,行為設計以建筑的適用為主導,注重建筑的使用與體驗、持續性的感受和互動,成為現階段存量規劃時代下的中國建筑設計新范式。此設計模式不僅改善了微觀環境品質,而且也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此外,我們也可發現,在國內外建筑設計師開展行為設計實踐的同時,也有一大批學者開展了對建筑的行為設計研究,特別是探索與分析了相關建筑設計模式,并且也取得豐富的學術成果,代表性學者有李志民、王琰等。[9]1-39在這些學者看來,行為設計是當前建筑設計的一種設計傾向,極具重要的學理價值和實踐價值。然而,當代社會所處互聯網時代語境之中,一系列互聯網事物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產生,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現實生活,而且不斷塑造著新的景觀社會。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思維與技術的合力之下,建筑設計也開始發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快、越來越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學者范文兵看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建筑師工作內容及角色發生變化;二是建筑的舊式功能與空間進行了重構,體現分類強化、功能、局部放大、反向顛覆等特征;三是建筑的新式功能與空間建構起暫時性、共享性、圖像性的體驗與消費新特點。[10]1-13可見,在互聯網時代,建筑設計不應拘泥于某種單一設計模式,而應尋求多種設計維度的突破,或多元設計思維的融合模式探索,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而就目前建筑的行為設計模式而言,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難以應對互聯網時代下多種設計因素的嬗變或設計形式與內容的變換或設計手法的復雜等多樣、多重、多維的雜糅態勢。因此,理應變革和突破建筑的行為設計這一模式,自然也就成為了當下思考的重要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建筑的圖像化設計,還是行為設計,皆不能滿足當前互聯網時代下的建筑設計訴求。因此,基于上述建筑的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不足或缺憾,筆者認為當今采取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可能是較為理想的設計模式,這既可以消解單一設計模式出現的問題,又可以直面時代訴求,突破傳統,促進當代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建筑的生產。
3.1.1 理論價值
作為人類勞動形式的建筑設計則是一項融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設計活動。而作為創新設計活動的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融合模式,表現為建筑師在一定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設計原則的指導下所開展的設計實踐過程,它既是設計活動的產物,也是多種思想在設計過程之中匯聚、交融與升華的體現,表征出非凡的理論價值。
一是推動多元化設計觀的形成。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融合的設計模式,是在當今世界多元化格局、多樣化文化思潮語境下的生成,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的設計思考與探尋。從建筑設計的方法論而言,該設計模式是對傳統建筑設計模式的審視、汲取、修正和創新,它所彰顯出來的設計方法與設計原則吸收與融合了作為單一模式的建筑圖像化設計或建筑行為設計模式,并且對二者的優勢進行了提煉和吸收,也是對建筑設計中功能主義與情感主義思想的審視、融合與重構,更是對多元化設計觀的豐富與拓展。二是豐富和完善當代建筑設計理論。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是一種新設計范式的表達,它要求建筑師根據建筑由理念到物質形態的呈現過程,較多地依循行為學、心理學、環境學、系統學及文化學等理論介入建筑設計活動之中,并應用其相關理論成果來解決建筑設計實踐中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一設計模式的開展是以建筑設計理論為主導,是以多元化理論參與的設計過程,由此,這對于建筑設計學理方面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其價值將有利于圍繞建筑的形態構成論、功能轉化論、文化整合論與語義學、事理學等內容,促進架構契合建筑創新所需的設計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論,同時助力豐富建筑學、設計學、建筑史學、藝術學等相關理論。
3.1.2 實踐價值
在當代城市發展和建筑設計與營造的語境下,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具有示范意義與實踐價值。具體而言,其實踐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于解決建筑設計過程中的復雜問題。在當代,伴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和精神文化的發展,人們的需求早已不再是單一需求,而是多樣化的需求樣態,抑或說,人們目前已不僅僅專注于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而是側重于他所指出的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11]104-108這對建筑師而言,則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和挑戰,換言之,使其將面臨更多復雜的問題。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是融合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兩種模式的優勢所在,特別是在這一模式之中,建筑師不僅僅是傳統技術繪圖者的角色,還具有策劃人、委托代理人、項目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協調者角色,所以運用這一模式將有利于應對和解決建筑設計之中的復雜問題。二是推動這一新設計模式將有利于為當代城市發展和建筑設計提供新的策略與路徑。在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下,作為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建筑設計內涵、特征與價值的同時,更加著眼于運用設計理論與實踐方法解決建筑的設計策略、創新方式等問題。換言之,這一設計模式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策略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其利用至城市發展規劃和建筑設計領域之中,繼而為當代城市發展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新策略、新方法與新路徑提供實踐資料的參照。因此,對于該設計模式的實踐價值,我們不容小覷。
3.1.3 生態價值
鑒于城市規劃和建筑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其的生態設計極具重要意義。而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正是依據系統設計理念,強調建筑各元素之間的關系協調以及建筑、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該設計模式具有突出的生態價值,具體而言,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該融合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建筑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是基于人的行為、視覺、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考慮所采取的設計模式,它強調的不只是在建筑設計的初級階段與物化階段的整合優化的設計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所設計建筑的合理使用過程以及該建筑與人和環境的協調過程。顯而易見,該模式的直接結果是生態建筑的生成。可見,該設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建筑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助力其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12]389-392其二,該融合模式有利于豐富與完善生態設計觀。克里斯·亞伯指出,“對于建筑來說,人類需要根據生態原則篩選的技術和文化來發展,從而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新的和諧做出貢獻”。[13]227在他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依據生態原則來篩選技術和文化的重要性,同時借助他的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融合設計模式,是從建筑設計的各個要素(用戶、建筑物、環境、技術、文化等)進行綜合的整體考慮,是將其各要素之間達到優化配置,并建構協調的組織關系,達成“循環”的生物鏈條模式。由此可見,這種共融的設計模式無論是在建筑的宏觀表現,還是在微觀構造方面,皆體現出生態和諧的理念,這將促進當代生態建筑的發展,助力構建生態設計文化觀,為世界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就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而言,其設計內涵既包含體現視覺感官的感性思維,也包括科學設計的理性思維,還包括整體層面的系統設計理念。具體而言,該融合模式一方面強調設計的建筑有一定的視覺表現,亦即感性層面的設計表達,使其建筑作品外觀的視覺感受適宜,視覺形式緊緊跟隨建筑的結構而生成,抑或說建筑的審美感受源自于建筑內部向外部合理顯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在側重建筑外觀視覺感受的基礎上,建筑設計的理性表達是十分注重的,即要求建筑設計的功能服務于人的各種行為、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建筑使用過程中的“人-建筑”互動等。
另外,這一共融的設計模式還集中表達出了系統的設計思維和服務設計理念,因為人的行為紛繁復雜,人的需求多種多樣,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站在視覺或行為的角度開展設計活動,還必須站在整個設計過程的立場,注重設計因素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用戶參與設計與決策過程以及多元主體的參與互動,以互動考察設計過程的合理與否,繼而實現該設計模式無論是從宏觀敘事還是從微觀表達,都體現“人-建筑-環境-文化”四位一體的共生、共存、協調與共融。這也將為今天發生著日新月異變化的建筑設計范式注入新的“基因”,促使建筑設計走向生態發展之路。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種建筑設計模式之間雖有文化基因的關聯,但也存在著差異,參見表1。

表1 三種設計模式的比較
古羅馬建筑師兼工程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其著作《建筑十書》中指出,建筑“應當造成能夠保持堅固、適用、美觀的原則”。[14]p14這一原則也成為世界各國開展建筑設計所遵循的普遍標準,同時也成為建筑設計范式中的恒定基因。在此,不難看出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融合模式是對這一古老設計原則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創新與升華,是建筑設計理論完善和實踐策略創新的有效路徑,是結合時代訴求、人民需求與環境要求下的有益探索,極具顯著的優勢。因此,面對全球化趨勢和單一化的價值取向,推動這一融合設計模式不僅實現設計面向更高層次思想和情感的交融以及建筑性能的提高,而且對于人類打造生態宜居的建筑之所。對于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亦將具有極為重要的示范與推廣價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本文所談論的建筑圖像化設計與行為設計的融合模式,作為建筑師不應一味地追尋與采用,而是需要對其不斷進行批判,使該模式的設計內涵更加豐富,設計原則更加科學,設計方法更加適用,繼而推動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