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芳
(宜賓市第六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600)
作為急性心肌梗死重要治療措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主要是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緩解心肌缺血、缺氧程度〔1〕。有文獻指出,PCI雖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但仍有部分患者PCI后存在心肌灌注損傷風險〔2〕。研究顯示,心肌灌注損傷發生時,缺血心肌即使恢復正常灌注,但心肌組織、細胞的損傷程度反而呈進行加重,嚴重者可引發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因此,早期準確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風險被認為是指導治療方案制定、改善預后的關鍵。超聲心動圖是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檢查技術,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是超聲心動圖的主要檢測指標〔4〕。研究指出,LVEDD及LVESD均是左心室射血分數的決定性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由此推測,LVEDD及LVESD與急性心肌梗死PCI后發生心肌灌注損傷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相關研究也較少。本研究主要觀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超聲心動圖左室內徑檢出結果,并分析左室內徑與PCI后心肌灌注損傷的關系,以指導未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風險的早期預測及干預。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宜賓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PCI治療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內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60周歲;③患者與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腫瘤;③合并嚴重精神障礙影響超聲心動圖檢查;④合并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⑤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⑥合并免疫性疾病;⑦合并其他疾病影響左室內徑;⑧先天性左室內徑狹窄。本研究設計內容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實施。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63~79歲,平均(71.36±3.56)歲;發病至接受PCI治療時間4~11 h,平均(8.12±2.14)h。
1.2左室內徑檢測方法 分別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當天、PCI 2 h、PCI 6 h后參照相關文獻〔7〕使用超聲心動圖〔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EPIQ 5型〕檢測患者LVEDD、LVESD,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檢測頻率為2.0~4.0 MHz。
1.3心肌灌注損傷評估與分組方法 參照相關文獻〔8〕,全部患者PCI 6 h后,將出現心律失常、無復流、慢復流ST段反常抬高的患者進一步納入發生組,剩余患者納入未發生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檢驗左室內徑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的價值,以曲線下面積(AUC)評價,AUC≤0.5:無預測價值;0.5 2.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時點左室內徑比較 PCI 2 h、6 h的LVEDD、LVESD值均較入院當天增加,且各時點呈升高趨勢(P<0.05,P<0.001)。見表1。 表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時點左室內徑比較 2.2發生組與未發生組各時點左室內徑比較 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46例(46.00%),未發生心肌灌注損傷54例(54.00%)。兩組PCI 2 h、6 h LVEDD及LVESD值均較入院當天增加,且各時點呈升高趨勢(P<0.05,P<0.001)。見表2。 表2 發生組與未發生組各時點左室內徑比較 2.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2 h左室內徑對心肌灌注損傷的影響 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2 h的LVEDD、LVESD分別作為協變量,PCI 6 h后心肌灌注損傷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CI 2 h的LVEDD、LVESD值異常升高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6 h后心肌灌注損傷的影響因素(OR>1,P<0.001)。見表3。 表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2 h左室內徑對心肌灌注損傷的影響分析 2.4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2 h左室內徑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的價值 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2 h的LVEDD、LVESD分別作為檢驗變量,PCI 6 h后心肌灌注損傷作為狀態變量(1=發生,0=未發生),繪制ROC曲線,PCI 2 h的LVEDD、LVESD值單獨及聯合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AUC分別為0.814、0.855、0.937,均>0.80,預測價值較理想,且以聯合預測價值最佳,見圖1。各指標對應最佳閾值、特異度、靈敏度及約登指數見表4。 圖1 左室內徑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價值的ROC曲線 表4 左室內徑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的ROC結果相關參數 心肌灌注損傷是因血液HbO2中的氧與受損心肌細胞或壞死心肌細胞的溶解物質發生反應,從而形成氧自由基,造成心肌損傷,尤以老年人最為突出〔9〕。老年人因合并各類基礎疾病,治療難度大,PCI治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因此,為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效果,早期評估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風險,對指導治療方案的擬定,提高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 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相關治療后可顯著提高心肌射血能力,擴大左室內徑〔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時可因短時間內迅速擴張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臟功能,而LVEDD及LVESD是常見的評價心功能指標〔11〕。本研究結果初步表明LVEDD、LVESD值可能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有關。但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療后并非LVEDD、LVESD值越大越好,左室內徑的異常增加會降低心肌舒張順應性,進一步加重心肌僵硬程度,延緩心室充盈速度,升高左室充盈壓,繼而引發舒張功能障礙〔12〕。此外,研究顯示,LVEDD、LVESD值越大心肌纖維化風險越高,隨著左室內徑的增加,心肌細胞間連接減少,這將導致心肌細胞縫隙連接的通道蛋白發生異常改變,增加興奮橫向傳播電負荷,導致傳導延緩或單向阻滯,繼而引發心律失常〔13,14〕。故而推測LVEDD、LVESD值可能與心肌損傷有關。 本研究中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率為46%,可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風險之高。進一步研究表明LVEDD、LVESD值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有一定內在聯系。PCI時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擴張左室內徑,將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缺血心肌區域血流量,同時加上原有疾病的共同作用,可導致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大量炎性物質產生,加重心肌細胞的損傷程度,繼而導致灌注損傷發生或加重損傷程度〔15,16〕。研究發現,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與LVEDD及LVESD值呈正相關〔17〕。此外,隨著LVEDD、LVESD值的增大,可顯著縮短心臟復極時間及空間異質性,而心臟復極時間的異質性能夠顯著反映心臟電活動情況,復極時間越短,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越高〔18〕。可見左室內徑與心肌損傷存在直接聯系。后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PCI 2 h的LVEDD、LVESD值異常升高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損傷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證實,LVEDD、LVESD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有關,可作為PCI效果的預測指標并用于早期評估心肌灌注損傷風險。但因目前相關的研究較少,LVEDD、LVESD對PCI后發生心肌灌注損傷之間的關系尚未被闡明,機制尚不清楚,還需在未來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加大研究力度驗證分析。 綜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損傷可能與PCI 2 h的LVEDD、LVESD值異常升高有關,臨床可考慮通過PCI后早期使用超聲心動圖檢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DD、LVESD值,來預測心肌灌注損傷風險,以指導早期風險評估與預防。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