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姍姍 孫冰 劉華 崔晨華
(青島市中醫醫院(市海慈醫院),山東 青島 266033)
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主要采用保守治療,且已有研究證實,有78.2%~89.7%患者經保守治療能夠明顯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欠佳,特別是老年患者〔1,2〕。祖國醫學認為,LIDP屬于“腰腿痛”“痹癥”等范疇,內因腎虧腰府失養,外受風、寒、濕、熱之邪而至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腰、腿部不得濡養而致,治療應以疏通經絡、溫腎通陽為主〔3〕。研究顯示,針灸能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可顯著提高LIDP治療效果〔4〕。但臨床研究發現,常規針灸治療方案雖有一定效果,但不同中醫證型LIDP患者的獲益情況均不盡相同〔5〕。辨證取穴是根據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明確患者證型,從而選取適宜穴位對患者實施的治療方法,已被研究證實可顯著改善LIDP患者的臨床癥狀〔6〕。但目前臨床關于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LIDP的研究較少,特別是老年患者的報道更不多見。本研究旨在重點觀察中醫針灸辨證取穴對老年LIDP患者的治療價值。
1.1一般資料 前瞻性納入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青島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LIDP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納入標準:(1)中醫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中關于LIDP的診斷標準,包括①血瘀證: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日輕夜重,舌質紫暗,脈弦緊或澀;②寒濕證:肢體發涼,腰腿冷痛重著,陰雨或受寒加重,舌質淡,脈濡緩或沉緊;③濕熱證:腰腿疼痛,惡熱口渴,痛處伴有熱感,雨天或遇熱痛增,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④肝腎虧虛證:腿膝乏力,腰酸痛,腰腿發涼,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2)西醫符合《外科學》〔8〕中關于LIDP的診斷標準,并經X線檢查確診;(3)首次接受針灸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血管疾病;(2)合并椎體壓縮性骨折、骨結核;(3)既往有腰部慢性勞損、急性腰部扭傷等情況;(4)下肢肌肉組織已萎縮,且反射神經、感覺神經異常;(5)腰部皮膚潰爛。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60~82歲,平均(73.26±2.14)歲;病程3~12年,平均(7.13±1.02)年;中醫證型:血瘀證11例,寒濕證9例,濕熱證8例,肝腎虧虛證15例。觀察組男18例,女25例;年齡61~81歲,平均年齡(73.01±2.22)歲;病程3~13年,平均(7.26±1.08)年;中醫證型:血瘀證13例,寒濕證8例,濕熱證11例,肝腎虧虛證1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接受常規治療聯合針灸辨證取穴治療,均治療14 d。
1.2.1常規治療方法 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機械牽引采用腰椎牽引床,取仰臥位,牽引重量由6 kg開始,逐漸增加至體重的1/3,以患者感覺無不適,可耐受為宜,牽引同時保持牽引裝置的穩固、安全、有效,保持有效的牽引力和正確的方向,20~30 min/次,1~2次/d,同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口服依托考昔片(Merck Sharp & Dohme B.V.批準文號H20181031,規格60 mg/片),1片/次,1次/d。
1.2.2針灸辨證取穴治療方法 取患側環跳穴、腰陽關穴、大椎穴作為主穴,根據中醫證型情況選擇配穴,血瘀證取三陰交、血海、外丘、俠溪及膈俞等穴位;肝腎虧虛證取肝俞、大杼、陽陵泉、腎俞和懸鐘等穴位;濕熱證取足三里、豐隆、陰陵泉和太沖等穴位;寒濕證取命門、腰陽關等穴位。對各穴位處皮膚消毒,采用直徑0.25~0.30 mm,長40.00~75.0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864號),采用夾持或指壓進針法從各穴位進針,留針15~20 min,1次/d。
1.3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評估兩組治療14 d時臨床療效,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可正常生活、工作,直腿抬高試驗在70°以上;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腰腿痛程度減輕,可從事一般工作,直腿抬高試驗50~70°;未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直腿抬高試驗<50°。治愈率+好轉率為治療總有效率。(2)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于治療前、治療7 d、治療14 d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評估兩組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10〕評分評估兩組腰椎功能,其中VAS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9分)、體征(6分)、日常生活能力(14分),總分29分,分數越高腰椎功能越好。(3)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包括腹脹(患者主訴)、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秘(每周排便<3次,排便費力,糞質硬結、量少)等〕、失眠、煩亂不安(根據患者的主述判斷)、皮膚異常(出現皮炎、皮疹、皮膚潰瘍等,醫生觀察皮損分布部位、形態等確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及秩和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4 d時,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3〕
2.2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 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對老年LIDP患者JOA評分、VAS評分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單獨效應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JOA、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14 d時,兩組JOA、V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JOA、VAS評分與治療7 d、14 d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n=43)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胃腸道反應,失眠、煩亂不安,皮膚異常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n=43〕
老年LIDP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而保守治療主要以臥床休息、腰椎牽引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為主,但研究顯示,保守治療對于老年LIDP患者并不理想〔11〕。祖國醫學認為,LIDP的發生及發展主要是由于機體感受風寒濕邪、勞累、外傷等因素導致肝腎不足,筋骨不健或風寒濕邪,經絡痹阻,氣血益虛,瘀滯凝結而纏綿難愈氣血瘀滯,因此對于本病治療應以補益肝腎,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祛風除濕〔12〕。
疼痛是LIDP患者的主要癥狀,且患者疼痛位置集中于腰部和下肢,導致患者的腰椎功能受限〔13〕。作為臨床治療LIDP的常用中醫手段,針灸通過對腰腿疼痛的相關穴位進行針刺,可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14〕。但因常規針灸治療所選擇的穴位較為單一,對于不同中醫證型的老年LIDP患者效果不一。有研究采用辨證取穴針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獲益〔15〕。由此,猜測中醫針灸辨證取穴可在老年LIDP患者治療中獲益。本研究結果說明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可有效減輕老年LIDP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通過針刺環跳穴可調節兩經氣血,促使腰部經絡通暢〔16〕;針刺腰陽關穴可調節兩脈氣血,配合針刺大椎穴,在調節上下氣血并使其維持疏通狀態基礎上,通調督脈氧氣,再根據證型選擇配穴,可有效松解經筋局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經絡氣血狀況,同時還可達到舒筋通絡之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繼而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17〕。
在臨床療效方面,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LIDP患者采用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效果滿意,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針灸辨證取穴治療強調中醫辨證取穴,通過對血瘀證患者血海、膈俞、外丘、三陰交及俠溪穴進行針刺,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果;針刺寒濕證患者配命門、腰陽關穴位,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針刺濕熱型患者足三里、豐隆、陰陵泉和太沖穴位起到清熱除濕,祛濕通絡之效;針刺肝腎虧虛證患者腎俞、大杼、肝俞、陽陵泉和懸鐘穴位起到補益肝腎,通絡止痛之效,整個治療方案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8,19〕。同時,老年LIDP患者經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效果顯著還可能與老年LIDP患者疼痛程度減輕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有關。此外,本研究還說明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并未增加老年LIDP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綜上,中醫針灸辨證取穴治療老年LIDP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