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銳
(呂梁市城鄉規劃設計院,山西 呂梁 033000)
山地是地形的其中一種,平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表起伏非常大,還伴隨著溝谷丘壑懸崖瀑布等復雜的地形地貌。而且山地又區別于單一的山脈,山地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它可以說是高原與山嶺、盆地等的組合,構成形式錯綜復雜,地面結構此起彼伏。山地的表面形態非常奇特甚至可以說是樣貌呈多樣化發育。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生活的行為或標準。建筑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和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它可以反映特定文化環境下的群體心理。就宏觀而言,建筑是時代的圖景。它是高度集中的藝術、文化、科學和技術。建筑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現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引用我國當代著名建筑師梁思成的一句話:“建筑是人類最宏偉、最復雜的創造。因此,它所代表的民族意識形態和藝術更加突出、更加強大、更加重要。”就媒介而言,建筑的綜合性足以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形象。例如,天安門可以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金字塔可以代表埃及、艾菲爾鐵塔可以代表法國、悉尼歌劇院可以代表澳大利亞、克里姆林宮和彼得大帝的雕像可以代表俄羅斯等。它們都與構建豐富的文化內涵有關。從微觀上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是民族的永久身份。
山地建筑的設計要根據山地的基本特征來設計,任何事物的改造都要符合其自身的自然規律,人們不僅不能直接地改造自然,而且也不能違背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在與自然界和平共存的基礎上去加以改進。
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地形,保持原有的地貌景觀不受破壞,減少原有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受到的影響,我們積極提倡減少接地“的接地形式;眾所周知,山地地形通常情況下都有很大的高差,為了能夠更好地把這種地貌景觀變成資源開發優勢,我們的建筑設計積極提倡使用”不定基面的設計原理,以此來形成山地地形所具有的獨特的空間定位形式;設計的本身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所使用,與環境相融合,山地建筑的設計離不開與環境的相互滲透、相互適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設計就要與環境相“共融”,真正做到物中含情,景物相融的境界。
山地規劃項目首先要平整場地,為了經濟合理,平整場地就有挖方和填方,盡量讓挖、填方平衡。填方深度比較大的位置就不適合比較重要的建筑物,一般把建筑及重要項目布置在場地挖方的位置,道路、綠化等布置在填方位置。因挖方位置土質通過常年累月沉積而成,比較穩定,修建建筑物時地基經過專業處理就可以修建。如果把比較重要的建筑物建在填方深度比較大的位置,填方質量很難保證,地基處理成本高而且比較復雜,修建建筑物后容易發生不均勻沉降,對建筑物造成破壞且不好修復,有的甚至會造成事故。在呂梁就有一所民營中學選址在山地,餐廳就建設在土方回填位置,不到一年就有了不均勻沉降情況,墻體出現裂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越來越寬。最后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把該餐廳拆掉,另選合適位置重新修建餐廳。所以一般把道路、綠化等受地基沉降影響不大的工程建設在挖方位置,即使地基有沉降現象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目前,山地城鎮建筑物的形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建筑試圖保持原有的地貌和植被在地球表面,有效保護景觀;其次,建筑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地形坡度,并根據表面層數的增加設計階梯布局。然后在建筑中形成不同立面的樓層;最后,建筑能夠滿足功能空間劃分的需求,并且建筑風格可以與山體形態相協調。相應的建筑造型表現形式分為三個方向:①注重原始山地環境的保護,強調建筑與山地的融合;②是建筑與山地相結合,設計出符合山地環境的景觀;③強調建筑功能分區與山體的有序結合。
良好的選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的使用品質。建筑選擇一般遵循“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總體原則,在具體選擇時,應詳細勘察區域內地形地貌,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既要保證建筑采光面積大且時間長,也要兼顧風水及文化理論。我國地處的經緯度決定建筑采光以朝向為主,特別是在山地地區,建筑坐落于山地南坡,不僅日照間距更小且日照充裕,而且冬季可以阻擋寒風入侵,夏季可以享受清風涼爽,實現冬暖夏涼,符合現代節能環保理念。
山地建筑布局有行列式組合、圍合式組合、重復組合和對比組合四種形式,其中以行列式組合最常用。針對山地與丘陵的斜坡地形,行列式組合可靈活利用地形高差,有效聯系建筑結構與等高線,可垂直、可平行、亦可交錯分布。基于實際施工難度的考慮,結合地形起伏情況,在等高線密集處(坡度陡峭),建筑物設計可沿等高線布置;在等高線稀疏處(坡度緩和),建筑物垂直等高線布置;而在等高線適中處,則可采用斜交等高線的布置方式,如此可使建筑物同時滿足空氣流通、陽光照射等條件。也可綜合采取上述的布局方式,具體視情況靈活設計。
山地建筑總體設計模式語言設計豎向設計、道路設計、環境設計和接地方式設計四方面內容,其中接地方式設計最能彰顯山地建筑特色,故本文以此為論述對象進行設計過程分析。接地方式設計主要包括填筑、懸挑、架跨、附崖等形式,具體如下:
4.3.1 填筑設計
填筑設計根據地形特征,采用凸挖凹填的原則對場地進行平整,最終使建筑底界面與場地水平基面完全重合。
(1)提高勒腳。當山地坡度不大時,場地平整可采用提高建筑勒腳的方式,如此可以減少地表破壞,達到保護周邊自然環境和穩定自然生態的效果。但需注意的,提高勒腳方式只適用于坡度較緩地區,而當坡度大于40%時,可能會因增加兩層勒腳而提升難度,故不采用。
(2)修筑平臺。即對場地進行開挖回填并夯實后形成平臺后,再修筑建筑物。在設計過程中,需合理規劃填挖地塊,由于挖方區域地基自身穩定性好(基本無沉降)且承載力高,對重要和自重較大的建筑可設置于此。對于填方區域,鑒于土體穩定性較差且必然會發生沉降,因此需做坡面防護,確保土方平衡。修筑平臺適用于建筑占地較小且10%~20%的坡度情況,設計過程需避免高筑臺和高切坡的出現,同時為防止大開挖對山地環境造成影響,可結合實際高差采用分層筑臺的方式。
4.3.2 懸挑設計
在場地有限且山地陡峭、零碎有限及地形復雜情況下,為獲取建筑物更大的使用空間,可將建筑整體或局部某端無支撐懸空。懸挑設計包含出挑主體空間和出挑輔助空間兩種形式,其中前者是將建筑主要空間懸挑,視覺沖擊效果明顯;后者則是懸挑樓梯、走廊與陽臺等輔助空間,以營造特殊建筑形象和效果。
4.3.3 架跨設計
架跨是以多支點方式將建筑整體或部分架空,使其與地表分離。該設計方式靈活性(支柱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與適應性表現較強,無須對原地貌進行大面積處理,符合現代環保理念,特別是在懸崖峭壁、臨河坡地和陡坡地形,應用優勢突出。架跨設計包含架空、吊腳和跨越三種形式,其中架空是通過支撐將建筑整體與地面分離,典型的以干欄式房屋為例,其不僅有利于通風防潮,而且使建筑整體結構輕巧靈動;吊腳是將建筑部分與地面分離,而另一部分與地表融合,仿佛建筑生長于山地一般;跨越主要應用于鴻溝地形,使不同部分建筑底面通過跨越可實現完整統一。
4.3.4 附崖設計
附崖設計是以崖壁為受力面,在接近90°的懸崖峭壁上,通過豎向處理方式,使建筑物依靠崖壁的自穩性和承載力來貼附于其上,具體分為上爬和下掉兩種方式(見圖1)。上爬是建筑部分遮蓋崖壁,使建筑與山地肌理相融合,二者保持同一傾斜態勢,典型以山西大同懸空寺為例;下掉則是在崖頂外露1~2層建筑后,其余與上爬同理順勢設計。

圖1 建筑附崖設計
除此之外,山地建筑接地方式設計還包括掉跌、入地、彎轉和分聯等形式。
山地建筑設計是我國建筑工程的一種代表,其發展代表了我國工程設計的進步,而在具體設計時需要多方配合,既要有建筑設計師的參與,也要有施工團隊的配合。在山地建筑設計中,要注意克服不同環境、不同季節、不同地形的不同問題,合理選擇技術和理念進行山地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