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帆
20世紀30年代,卡爾·央斯基用無線電接收到一種詭異信號,經過反復追蹤、分析,他發現這是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從此,射電波進入天體研究領域。而此時,南仁東還沒有出生。
1963年,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問世,并被認為是“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它發現了脈沖星、類星體等,其重要性甚至大于人類登月。這一年,南仁東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屬于他的傳奇從這一刻正式開始。
20世紀80年代,南仁東辭去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的職務,放棄優越的科研條件和豐厚的薪水,義無反顧地回國籌建FAST(中國天眼)工程項目,因為他明白:“這里不是我的祖國,我在這兒沒有根,我得回家。”
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聯盟大會上,天文學家們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南仁東對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從確定修建射電望遠鏡起,選址、論證、立項、建設,沒有一步是容易的。南仁東走遍西南地區的大山,篩選對比了1000多個洼地,歷時12年,最終選定大窩凼洼為修建地。
2010年,FAST索網出現災難性的風險。南仁東寢食難安,日夜奮戰,最終克服難關,化險為夷。2016年9月,FAST工程竣工。2017年,FAST捕獲到第一顆脈沖星的信號,它來自1.6萬光年之外。緊接著又接收到了第二顆脈沖星的信號。中國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望著屏幕上閃爍的光點熱淚盈眶,全國人民聽聞這個消息都備感自豪。
相比之前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綜合性能足足提高了約10倍。從落后于人到一馬當先,這其中傾注了南仁東的汗水和心血。
“2011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授予南仁東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二十四載年華,八千余日夜,終成觀天巨眼;攻堅克難,矢志不渝,他在天文史上鐫刻新高度。”
可以說,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眼”。他的名字應該被每一個人知曉,他的傳奇應當被每一個人贊頌。(指導老師:劉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