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賢才
自古以來,人口就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人口的多寡與國家的強盛水平休戚相關,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個王朝的繁榮與否,其重要標志之一就是人口數量。譬如,被后世奉為太平盛世典范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無不以人口的快速增長作為盛世標志之一。

根據出土的甲骨文。中國對人口進行管理始于商代。
歷代君王也都十分重視人口普查工作,因為人口的數量、分布、規模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財政收入,特別是國家面臨外部威脅需對外征戰之時,龐大的人口基數是支撐浩繁戰事的重要保障。可以說,人口多寡是歷代王朝征稅征兵和派發徭役的主要依據。
事實上,中國很早就開始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并制定了較為嚴苛的戶籍登記制度,從而對人口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通常情況下,官府在摸清人口底數之后,便會采取道德教化或經濟剝削等形式,強制那些不利于統治的人口遷徙,以約束各區域或各階層之間的無序性流動。
西周時期,就置有“司徒”一官職,主要負責管理籍田、教化百姓等。秦漢時期,又設置“治粟內史”一職,后易名“大司農”,主要負責征收賦稅、鹽鐵專營、調撥物資等,其核心職責在于強化對百姓日常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
魏晉南北朝時期,專設戶部。隋代,又改為民部。初唐,為避諱李世民的“民”字,又將民部改回“戶部”,并一直延續至清末。戶部作為中央六部重要的官僚機構,實權頗大,掌控著全國的土地、戶口、租稅、漕運、兵餉、救荒等職責。戶部的正官被稱為“尚書”,副官被稱為“侍郎”。清末“新政”后,為適應近代國家治理需要,將戶部改稱為“度支部”,但其主要職責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根據出土的甲骨文,中國對人口進行管理始于商代。當時把這種對人口的管理,記作“登人”。據考證,當時的“登人”主要功能是征集兵丁、組建軍隊以滿足戰爭的需要。“登人”是戶籍制度的萌芽。
秦代商鞅變法時,把國中所有人口,按五戶為一伍、十戶為一什的辦法編制起來。每伍戶之中,選一人為伍長,每什戶之中,選一人為什長,平時為民,戰時即為兵。在這種編制的基礎上,實行嚴酷的連坐,一人犯罪,其余人都要受到株連。戰時,一人逃跑,其余人都要被誅殺。這種方式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也利于農耕屯田,秦國終于異軍突起,橫掃六合。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戶籍簡牘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繼續沿用了這種制度。到了漢代,采用了編戶以及鄉亭制的措施。每鄉有鄉長,每十里為一亭,每一亭有亭長。他們主要負責戶口管理和基層社會治安,從而使戶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
隋、唐兩代實行的是三長制。所謂三長制,就是京內每五里為一保,設保長;五保為一閭,設閭正;每四閭為一族,設族正。京外設置里正、黨長,前者相當于閭正,后者相當于族正。京內保長、閭正、族正與京外的保長、里正、黨長統稱為“三長”。三長是推行耕種,攤派徭役、賦稅的農村基層組織,都有檢查和統計戶口的職能。
宋代王安石在變法時推行保甲制。每十家為一保,選一人為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選一人為大保長;每十大保為一都保,選一威望高的人為都保正,保正有正、副兩人。凡家中有兩個男丁以上,選一人為保丁,保甲制的實行極大地提高了軍事防御能力,也利于維護統治階層的統治。
明清戶籍管理的主要特點是實行了以登記人口為主的“黃冊”和以登記土地為主的“魚鱗冊”。這標志著中國古代戶口調查登記制度的相對成熟。這個制度始創于明太祖朱元璋。
我們設想如果一個人因偶然的機緣穿越回了古代,沒有戶口會怎樣呢?
如果那樣的話,首先他會沒有土地。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個沒有戶口的人會被稱為流民,甚至在有的朝代會被視為盜賊。既然形同流民和盜賊,那自然不能成為王朝的子民也不會有土地,沒有柄身之所,老無所依,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般愜意灑脫怕是不好辦。
其次外出不能住店。秦代商鞅變法禁止民眾自由遷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須持有官方開具的介紹信,否則客人與店家一同治罪。一個沒有戶口的人,自然不會有介紹信,也就不能住店,有事外出想曉行夜宿,怕是奢望,只能是夜以繼日地狼狽鼠竄了。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歷史同這位改革家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立法者商鞅最后竟被自己制定的法律困住了手腳,死在了自己制定的三尺法下。

明朝的戶籍登記
秦孝公死后,對新法有嚴重不滿情緒的貴族們將矛頭指向商鞅,向秦惠文王告其謀反,商鞅匆忙逃離咸陽,到旅館投宿時,因為拿不出介紹信而無處棲身。他倒成了自己所頒法律的受害者。可嘆一代改革家“作繭自縛”,最終落得個五馬分尸的下場。
再次,也不能參加科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作為古代社會下層通向上層的階梯,為無數人所向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榮耀也為無數人所希冀。如果不幸穿越到明清時期,那慘了,科舉這條路算是封死了。因為在明清時期百姓只有取得戶籍,為朝廷納稅當差,才能被認為是王朝的子民,才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如果不小心穿越到了唐代,很有可能會淪為沒有戶口的賤民。
根據唐代的戶籍制度,沒有戶口的人為“非編戶”也就是賤民。賤民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也沒有獨立的“戶口薄”,屬于主家的私有財產。賤民可以像貨物、牲畜一樣交易。一朝為賤民,終身無出期。
如果你不幸穿越回了大明王朝,想和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攜美人之手,天涯海角、名山大川地遨游,兩情繾綣,怕只能是一種奢望了。
因為明代政府規定,農民的自由活動范圍僅限于戶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間,如果想離鄉到百里之外,則必須有政府出具的文書才行。
商人外出經商,也必須領取官府頒發的“路引(類似于今天的介紹信),否則按游民處置,嚴重的會被殺頭,輕的也會被流放。
我們知道現代高考或者公務員考試等,在戶籍方面有限制要求,殊不知在中國古代類似今天高考的科舉考試也有戶籍方面的要求。
首先,科舉報考之后,能否有考試資格需審核戶籍身份。其次,政府會按地域來分配錄取名額,這類錄取的名額被稱為“學額”“解額”。其主要依據是按地方行政單位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寡。由此,解額、學額少,應試人多的地方的考生就會想辦法到解額、學額相對較多而應試人數少的地方考試,擠占當地名額。
所以,宋代朝廷規定考生必須在戶口所在地應試,外地人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到開封府應試,但要得到皇帝許可——這可比今天高考移民弄個北京戶口難多了。

清代門牌,相當于現代的戶口簿。
話說大詩人白居易未成名時曾拿自己所作的詩歌拜見當時的官員顧況,顧況稱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說,“年輕人啊,長安米價房價都很貴,想在這里安家落戶,談何容易”,這自然就是無法忽視的戶口和房子問題。當顧況讀到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馬上改口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后來,白居易果然以廣受歡迎的詩篇和才華在長安“居易”,可是這樣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