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 琳達

入侵美國的“殺人蜂”是亞洲大黃蜂。亞洲大黃蜂體型龐大,體長接近5厘米,看起來比一些蜻蜓還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蜂。頭部呈橙黃色,腹部有黑色條紋,翅膀則像蜻蜓一樣大。
亞洲大黃蜂不但個頭大,它的螫針更是長達0.6厘米,可刺穿人的衣服,包括養蜂人的衣服。被這些大黃蜂蟄到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有受害者表示,被蟄的感覺就像紅熱的釘子扎進了肉里,感到強烈的灼痛。
它們的毒刺吐出的毒液是蜜蜂的七倍。不僅如此,不同于蜜蜂那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一次性毒刺,亞洲大黃蜂的毒刺可以連續多次發起進攻并釋放劇毒。
如果人們對亞洲大黃蜂的毒液過敏或被多只大黃蜂螫傷,這可能是致命的。據《泰晤士報》報道,日本每年約有50人被這種大黃蜂殺死。亞洲大黃蜂是有地盤意識的,當有東西靠近它們的巢穴時,它們會很有攻擊性。如果你在野外發現了大黃蜂,應盡快聯系相關部門,而不是自己去誘捕它們。
亞洲大黃蜂以消滅整個蜜蜂群而聞名。這就是為什么這些昆蟲被稱為殺人大黃蜂的原因。當亞洲大黃蜂發現一個蜂巢時,它們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把成千上萬個蜜蜂撕碎,然后進食或將捕獲的蜜蜂喂養它們的幼崽。因為亞洲大黃蜂的外殼堅韌,蜜蜂難以刺穿。5~7只大黃蜂同時進攻一個蜂巢即可輕易攻入蜂窩內部并造成蜜蜂死傷慘重。
當偵察蜂發現蜂巢時,它們會在蜂巢上分泌一種有特殊氣味的物質來進行標記,其中含有信息素。這樣它們的同伴就會被吸引,然后會帶著2到50只蜂前來,開始屠殺。昆蟲學雜志《普賽克》稱,它們是已知的唯一一種會對食物目標施加氣味的黃蜂。
幸運的是,亞洲大黃蜂并不是全年都有威脅。它們在整個冬天都處于相對休眠狀態,但從4月份就會開始尋找食物。夏末和秋天是它們最具攻擊性的時候,也是它們最有可能攻擊蜂群的時候。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亞洲大黃蜂是如何來到北美的,但它們被發現的區域是比較典型的。它們喜歡活動在低海拔的森林和山區,并在地下筑巢。你在高海拔地區或開闊的平原上可能找不到這些昆蟲。
亞洲大黃蜂是非凡的飛行家。它們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0英里,一天可以飛行480英里。幸運的是,當它們遠離家園時,攻擊性較弱。(但如果它們發現你附近有一個蜂群,你可能會處于危險之中,因為它們攻擊那個區域并保護它免受其他潛在威脅。)
在2019年,華盛頓地區就發現了第一只亞洲大黃蜂并將其抓住。2020年10月份,美國華盛頓地區再次發現了6只亞洲大黃蜂,當時T作人員已經開始尋找這些大黃蜂的巢穴,然后進行摧毀。

被捉住的亞洲大黃蜂工蜂和蜂后
雖然看起來當時發現的亞洲大黃蜂只有6只,但是可能還有很多未被發現的亞洲大黃蜂,而后來的搜索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在2020年底,華盛頓的科學家就成功摧毀了第一批發現的“殺人大黃蜂”的巢穴。在這一批巢穴中就有多達500個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活體標本,其中有近200只蜂后。
首先,因為這類型的大黃蜂所選擇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小型的昆蟲,所以,蜜蜂就成為了這些殺人大黃蜂的盤中餐。蜜蜂對北美農業的許多方面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幫助許多不同的作物授粉,包括蘋果和各種漿果。蜜蜂的數量急劇減少已經夠麻煩的了,如果不迅速根除亞洲大黃蜂,可能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然后,這類型的黃蜂有可能會攻擊人類,它本身的毒性很大,所以,人在受到攻擊以后,要是沒有及時進行解毒處理,就可能會導致性命受到威脅。
最后,殺人大黃蜂在美國屬于外來物種,所以,目前在美國并沒有天敵,也因為這樣,殺人大黃蜂在美國發展也會比較快,要是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就可能會出現在美國泛濫到無法控制的狀態。
別擔心,除掉殺人大黃蜂是有可能的。昆蟲學家正在用毒藥、陷阱捕獲等方法捕殺亞洲大黃蜂。除了人類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消滅殺人大黃蜂外,蜜蜂自己也會發起反攻。當日本的本土蜜蜂注意到亞洲大黃蜂的入侵時,便將危險信息傳遞給同伴,一起將大黃蜂引到蜂巢中。在那里其他蜜蜂集體撲向入侵者,圍繞它形成蜂團,并開始迅速拍打翅膀,以此產生熱量,將入侵者活活“熱死”。

正在撕咬蜜蜂的亞洲大黃蜂

日本本土蜜蜂集體撲向入侵者,將入侵者活活“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