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丹
經濟責任審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功效,如何客觀公正地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成為企業內審人深度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內部審計工作實際,就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功效的途徑作一些探討。
黨的十八大提出健全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凸顯經濟責任審計在監督領導干部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十九大以來,隨著從嚴治黨,管理監督干部的常態化、精細化,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審計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健全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促進廉政建設等方面均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
一、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困境
縱觀目前我國企業經濟責任的發展現狀,因受體制機制、項目組織運行方式等因素制約,經濟責任審計面臨諸多困境。
(一)獨立性不足,制約審計職能的發揮
審計獨立性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保持精神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是審計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內部審計因其植根于企業,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2]。
1.部分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缺乏獨立性。根據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的規定:內部審計機構應接受董事會或最高管理層的領導。但在部分企業中內部審計和其他部門一樣同屬于企業的組織序列,在人事任免權和經費使用權等方面均受同一企業領導,各級企業都能夠對內部審計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很多不合規、不合理的問題由于體制內的各種原因都難以有效披露。
2.部分內部審計經費缺乏獨立性。眾所周知,政府審計和社會審計都有自己獨立的經費渠道,審計過程中的所有工作開銷均自行支付,而部分內部審計卻沒有這樣的權利,因為其根植于企業內部,所有審計開銷通常由被審計企業承擔,這樣的結果就很難保證審計的獨立性,因為經濟上的不獨立,雙方自然會形成互相依賴的關系,其結果嚴重影響審計的質量。
(二)運行方式不科學,制約審計質量的提升
1.審計計劃不科學。目前的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均受組織部門委托,開展較多的是領導人的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由于干部人事變動一般具有批量性,每年接受委托的工作量不均衡,有的年份多達二十幾人,有的年份卻不足幾人,使得審計部門在年度計劃之初難以對項目進行統籌,各類審計項目與經濟責任審計交叉進行,審計人員疲于應付,審計質量難以保證。
2.審前調查不深入。部分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少、任務重,經濟責任審前調查流于形式,導致審計方案泛泛而談,言之無物。
3.現場查證不嚴謹。部分審計人員現場查證時,不以方案為指導,而是憑借經驗,隨性而為,難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問題定性猶如“空中樓閣”[3]。
4.審計報告站位不高。部分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所反映的問題就事論事,未對問題產生原因、存在和潛在風險進行深入研究,審計意見及建議“淺嘗輒止”,審計質量難以保證。
(三)審計執業偏保守,制約審計成果的運用
1.審計人員不愿“碰硬”。由于內部審計部門隸屬于企業,與被審計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對已經升任更高職務的領導人,部分審計人員面對被審計單位的違規行為,不敢啃“硬骨頭”、不敢“涉險灘”、不好意思唱“黑臉”,抱著一種遇到矛盾繞道走的心態,面對問題“查不深”“查不透”,對領導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難以做出正確“診斷”。
2.多部門監督未能“盡職而為”。部分企業雖然初步建立了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形同虛設,只是一個“空架子”,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在項目開展中,只有審計部門單打獨斗,多部門監督未形成合力,審計效力大打折扣,審計成果難以保證。
(四)技能理念不先進,制約審計效率的提高
1.事后審計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時效性。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從審前調查、審計實施、報告撰寫至審計整改時間跨度相對較長,而組織上人事調整的時間比較集中,離任審計往往出現人已調走、經濟責任審計尚未結束的現象。審計結果難以對離任者產生影響,出現了“帶病提拔”等現象,除此之外,部分接任者 “新官不理舊賬”,認為所查出的問題并非自己任期內的問題,部分問題尚屬歷史遺留問題,整改問題缺乏積極主動性,整改措施敷衍塞責,審計結果成為一紙空文,審計意見和建議也成為空中樓閣,審計成果難以在組織措施中得到體現,即使查出一些問題,也是“馬后炮”,由于種種原因,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大數據時代下,審計信息化受諸多因素的掣肘,經濟責任審計效率難以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內容涉及財務、工程、環保、重大經濟決策等多方面內容,所需的數據信息量大,一方面,由于企業內部各種生產類、管理類數據未被整合,各種數據包羅萬象,琳瑯滿目,數據勾稽關系錯綜復雜,令審計人員應接不暇;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人才匱乏,部分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年齡偏大,缺少既懂財務、法律同時又精通工程建設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熟練進行數據分析的“精英”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制約了現場審計的效率。
二、強化經濟責任審計之功效的途徑
面對上述諸多制約因素,企業內部審計應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精心安排審計計劃、完善“大監督”格局、前移審計關口、加強審計結果運用、加快信息化建設,以強化經濟責任審計之功效。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確保經濟責任審計有章可循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一個良好的法律制度環境。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各階段的關聯性強,審計效果環環相扣,為保證對領導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必須建立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4]。該制度一方面應該覆蓋審計過程的所有重要方面和重要環節;另一方面要設置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確定容錯糾錯標準,真正將制度所規定的內容明確到具體人身上,對于違反紀律的部門和個人,充分考慮“三個區分開來”,既讓違法亂紀者受到懲戒,又讓擔當有為者放下包袱。只有這樣,才能使管理責任更加清晰,使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以下簡稱“兩辦”)新規修訂后,筆者所在企業(以下稱“本企業”)內部審計適時完善制度,出臺了《經濟責任審計辦法》,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定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由企業黨組審計委員會直接領導,從部門職責、計劃管理、審計內容、審前準備、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評價、審計結果運用、審計整改等九大方面對經濟責任工作做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容錯糾錯的標準,提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使依法依規審計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