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雄



每天清晨,當美麗的鷺島剛在熹微的晨光中醒來,葉韶霖就已經完成十多公里晨跑回到了工作室,稍做漱洗,他便濡毫潑墨,任一管柔毫在宣紙上盡情地揮灑。那是一天中他最珍視的一段時光,神與物游,物我兩忘。
風雨無阻,寒暑無間,奔跑不止,筆耕不輟。在常人看來,這是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方式,但韶霖卻樂此不疲。
葉韶霖自2005年入展全國第四屆正書大展以來,好像開掛了一般,十幾年間30多次躋身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國字號書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展專業戶。這份亮麗的成績單背后,是他付出的常人難以企及的艱辛和努力。韶霖曾說過,國展上高手云集,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激發自己的所有的潛能,每一次參賽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自我磨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深化對很多問題的思考:筆法與樣式、時風與個性、傳統與創新……
隸書是韶霖書法的根基。從早年時遍臨漢隸到近年精研清隸,幾十年來他對隸書的熱情從未消減。韶霖學隸下了死功夫,有些漢碑甚至臨過百通。從《張遷碑》之質樸、《史晨碑》之儒雅到《華山碑》之雄強、《西狹頌》之雍容,他都用極力模擬,得其遺意。為了對隸書的古今流變有更深的把握,韶霖甚至對清隸及至今人的隸書也有關注和借鑒。韶霖學隸書,從最初的實臨到后來的意臨,到后來可能只學他有感觸的某一點,再把它們自然和諧地融入自己的筆下,甚至一些不為人知的冷僻的碑帖他也敢于取法,比如《夏承碑》之奇峭古拙, 一般人極少涉獵,他學之也能把其中的波磔之法巧妙地改造運用,給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一下子拉開了和他人隸書的距離。
韶霖對楷書也經歷過長期的探索,他近來的大楷作品給人一種筆力雄強、真氣彌漫的藝術感受,但又讓人覺得其似魏非魏、似唐非唐,更多表現出兩者有機協調的融合的味道。在用筆上,韶霖吸取了魏碑方峻峭拔的特點,但舍棄了其率意生拙的成分,書寫時更注意形態上自然連貫和豐富多變,避免楷書筆法上單調呆板的弱點,更摒棄了常見的甜俗之態。在結構上,他多用唐楷嚴謹端莊的格局,而舍棄了魏碑支離怪誕的趣味。這使得他的楷書沒有因為過分追求小趣味而導致的駁雜,而是顯得更加酣暢、勁健、簡潔、明快。
韶霖在隸書和楷書上的努力不經意間卻讓他在行書上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從書風的角度上說,行書是韶霖個性最鮮明的字體。韶霖的行書并不直接胎息某家,而更多的是以我為主,熔鑄碑帖,表現出一種“六經注我、我用我法”般的自信。韶霖在行書中大量地使用厚重的方筆,甚至拗峭的折鋒,但在節奏上他卻能以明快跌宕的筆勢使行書的氣息不會阻滯,在結體上韶霖一改碑派崇樸尚拙的常見路數,而效法宋明書風的灑脫俊逸、靈動瀟灑,在整體的氣息上更傾向于傳統帖學。他在不經意間走出了一條碑帖融合的新路。
在當下展覽風行的大背景下,與一些急功近利的作者為了入展而選擇“跟風”不同,葉韶霖有著清醒的個性意識和強烈的自我革新精神,這是極其可貴的品質。對韶霖來說,入展和獲獎從來不是目的,他要做的只是在一次次“精品”的淬煉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找到他自己的藝術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