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鋒 王 赟

許振超,中共黨員,山東威海榮成人。他苦練技術,從一名普通碼頭工人成長為“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帶領團隊開展科技攻關,持續破解安全生產難題,填補國際技術空白,為國家節約了成本,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7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振超效率”享譽全球。
許振超經常說,“人可以不進大學,但不能不學習”。1984年,青島港開始籌建專業集裝箱公司,當時34歲的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就在大家勁頭十足的時候,唯一的這臺橋吊出現故障停機了。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家手里,企業只得高薪聘請外方專家來修理,技術難題的答案都在橋吊控制板上。許振超每天下班,都會帶上備用控制板,回家后對著臺燈仔細觀察,一筆一筆繪制電路圖。許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時間,一共倒推了12塊模板,完成了整整兩大摞完整詳盡的電路圖。憑著這股勁兒,他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不僅能排除一般的機械故障,還能修復精密部件。他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學,家里與機械、電氣有關的書籍、報刊、工具書等擺滿了書櫥,僅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讀過的各類書籍有2000多冊,寫了近80萬字的讀書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許振超學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橋吊專家。
“干就干第一,爭就爭一流”是許振超的座右銘。“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練一身絕活,同樣無愧于時代。”橋吊隊是青島港最早的一支絕活兒團隊,有了絕活就敢于向世界紀錄叫板。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婭”輪的裝卸作業中,振超團隊創出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在此后的5年來,他們又先后7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成為港航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成為中國港口領先世界的生動例證。2006年,許振超和團隊進行了兩年技術攻關,首次實施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改造,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年節約生產成本2000萬元,實現了大氣污染零排放。
許振超不僅自己崗位成才,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操作”等基本功,還帶出了“王嘯飛燕”“顯新穿針”“劉洋神繩”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人社部頒發了“振超大師工作室”之后,許振超更加關注培養技能人才和打造工匠精神,他帶領團隊圍繞碼頭安全生產需求,開展科技攻關,推進互聯網戰略,持續破解安全生產難題,完成的“集裝箱岸邊智能操作系統”,在世界集裝箱碼頭率先實現“橋板頭無人”,該項目為集裝箱碼頭行業首創,解決了集裝箱橋板頭作業人機交叉的風險問題。他帶領團隊打造的“48小時泊位預報、24小時確報”服務品牌,每年為船公司節約燃油1.26萬噸,成為青島港的又一金字招牌。
2004年,許振超被選樹為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先后獲全國道德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切接見。作為新時期中國產業工人的楷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