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偉,姜天鑫,韋志強,李 飛,張慶萍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合肥 23006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合肥 230001)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口老齡化也逐漸加速,老年癡呆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須面對的重要醫(yī)學問題。因此,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預防老年癡呆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至關重要。1996年,國外醫(yī)學專家提出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理論,指出輕度認知障礙主要是指處于正常老年化與癡呆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以不同類型的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可分為遺忘型、多認知領域損害障礙等類型[1]。據(jù)調(diào)查資料顯示,我國輕度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達到20%~30%,給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記憶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2]。既往中醫(yī)臨床工作中實施的普通針刺治療效果一般,現(xiàn)我院從經(jīng)絡聯(lián)合角度出發(fā),認為心腦與其他各個臟器之間均具有明顯的聯(lián)系,以臟腑經(jīng)穴相關理論為基礎,利用特定的穴位與辨證取穴相結合,用于輕度認知障礙的治療,發(fā)現(xiàn)俞募配穴針刺法在疏通氣血及促進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現(xiàn)就俞募配穴與普通針刺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俞募配穴組與普通針刺組,各60例,研究過程中分組人員、治療人員及量表評定人員及檢驗師均分開。普通針刺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65.43±4.47)歲,平均病程(80.22±12.01)d;俞募配穴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4.09±4.50)歲,平均病程(80.22±12.01)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五):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與治療》[3]及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修訂的第五版《神經(jīng)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V)的診斷標準[4],均進行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后確診。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中藥新藥治療癡呆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標準和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SDSVD),將其分為5個證型,其中23~30分為重度,15~22分為中度,7~14分為輕度,≥7分為該證候診斷成立。
納入標準,1)滿足以上中西醫(yī)診斷者;2)存在明顯的記憶障礙,并有知情者證實;3)本人(或家屬)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能夠?qū)δX相關功能帶來影響的疾病(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心源性栓塞、動脈炎等);2)合并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3)存在精神障礙類疾病者;4)患者及家屬不配合治療者;5)臨床資料缺失者。
1.4.1 基礎治療 2組均結合《中國腦血管防治指南》中指導[6],給予基礎疾病對癥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調(diào)節(jié)血糖與血脂治療等。
1.4.2 普通針刺組 普通組予普通針刺治療,取穴:風池、百會、神門、膻中、關元、飛揚、太溪、曲池、太白、豐隆、太沖及本神,針刺深度0.5~0.8寸,行快速捻轉(zhuǎn)手法1~2 min,得氣后停留30 min,每日1次,以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 d,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
1.4.3 俞募配穴組 俞募配穴組予俞募配穴針刺治療,取穴:心俞、巨闕、四神聰、百會,針刺深度為0.5~0.8寸,行快速捻轉(zhuǎn)手法1~2 min,得氣后停留30 min,每日1次,以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 d,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
比較2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韋式記憶量表評分。
1.5.1 臨床療效評價 利用MMSE的提分率判斷療效[7],MMSE提分率=(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顯效,提分率≥20%;有效,提分率≥12%;無效:提分率<12%;以顯效及有效之和作為總有效。
1.5.2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采用改良Bathel量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8],共包括10個項目,分別為修飾、洗澡、進食、如廁、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床椅轉(zhuǎn)移、平地行走或輪椅行進50 m、上下樓梯,共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3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及韋式記憶量表(WMS)評分 WAIS-RC量表[9]中包括知識、領悟、算數(shù)、相似、數(shù)字廣度、詞匯、數(shù)字符號、填圖、木塊圖、圖片排列及圖形拼湊。WMS量表[10]長時記憶包括了3個測驗,分別為個人經(jīng)歷、時間空間(定向)、數(shù)字順序關系;短時記憶包括了6個測驗,分別包括了視覺再認、圖片回憶、視覺再生、聯(lián)想學習、觸摸測驗及理解記憶。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2組比較滿足正態(tài)、方差齊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差值滿足正態(tài)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60) 例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n = 60)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普通針刺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普通針刺組 27.24±1.24 37.56±3.42#俞募配穴組 27.30±1.22 49.84±6.77#△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WAIS-RC與WMS評分比較(±s,n = 60)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WAIS-RC與WMS評分比較(±s,n = 6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普通針刺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WAIS-RC WMS普通針刺組 治療前 72.25±5.21 63.24±9.10治療后 50.24±5.44# 76.24±6.71#俞募配穴組 治療前 73.18±4.28 64.30±10.22治療后 28.87±3.12#△ 89.57±5.23#△
認知功能作為一類腦部高級功能,包含了記憶、注意力、視空間技能、計算、解決問題等諸多能力。認知功能障礙是指人類認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的狀態(tài),包括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及各種類型癡呆等,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1]。當前臨床工作中用于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方法以腦細胞活化劑及腦血管擴張劑等西藥為主,整體效果一般[12]。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醫(yī)藥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針灸治療在諸多領域中均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我院開始將不同針灸方法應用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工作中,以期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yī)學中并無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理論,相關描述可見于古代醫(yī)籍文獻,《靈樞·海論》記載:“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13]。明代《景岳全書》提出:“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至癡呆”[14]。近年來,中醫(yī)開始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歸納于呆病的輕癥范疇,認為該病病位在腦,涉及肝、腎、心及脾等其他器官,當氣血津液化源不足時,容易造成臟腑功能虧虛,腦髓空虛,神機失用等一系列改變,導致腦部老化加劇[15]。有臨床資料顯示,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實施早期有效的干預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符合中醫(yī)“治未病”的理論基礎,研究[16-18]發(fā)現(xiàn)通過針刺治療可體現(xiàn)中醫(yī)整體治療觀念的優(yōu)勢,還可對經(jīng)絡臟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過常規(guī)針灸治療效果仍然一般。研究[19-21]認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病機可歸納為脾腎虧虛、痰濁血瘀阻于腦竅,神機失用,在治療時需要將調(diào)理臟腑、補腎瀉實為主要原則,方可獲得滿意的效果。
俞穴、募穴均為臟腑經(jīng)脈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皆可治療相互對應的臟腑疾病。在針刺配穴的治療方法當中,俞募配穴多被用于治療臟腑疾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2]。本研究中,通過結合輕度認知障礙的病機與俞募配穴的理論基礎,選擇了心俞、巨闕、四神聰、百會,其中心俞與巨闕配合針刺可調(diào)節(jié)心神,針刺四神聰、百會可填髓充腦、安神益智,聯(lián)合配穴標本兼治,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3-24]。本研究結果顯示,俞募配穴組治療后與普通針刺組治療后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高,WAIS-RC評分較低、WMS評分較高,提示俞募配穴針刺法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結合了特定穴位的主治特點,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
綜上所述,俞募配穴與普通針刺相比,治療輕度認知障礙可獲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改善了相關癥狀,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與記憶功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觀察時間,以此探討俞募配穴針刺治療的臨床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