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慧,韋 倩,王嘉樂,呂麗娜,張 淼,陳 穎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第三臨床醫院,長春 130117;3.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長春 130021)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以冠狀動脈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心臟急性缺血綜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穩定性心絞痛(UA),且NSTEMI與UA合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1]。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在持續上升,據相關部門推算,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2.9億,其中冠心病占3.8%,位居第三,并且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總體呈逐年上升勢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總費用也在快速增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日漸加重,因此強化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成為醫學界工作的重中之重[2]。ACS可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惡性心血管事件,是急診科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目前西醫藥物保守治療雖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其生活質量[3],但ACS病死率仍較高,不能理想控制病情,再灌注治療受醫療條件、設備、發病時間窗及個體差異的限制。研究[4-5]表明西醫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中醫藥治療,可從多角度阻斷其發生發展的途徑,臨床癥狀、生活質量、遠期預后等方面均收到良好效果,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是ACS防治的有效方法。
選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病科門診及住院部的急性冠脈綜合征140例,男77例,女63例,UA患者102例,STEMI患者23例,NSTEMI患者15例。采用實用性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0例。對照組脫落1例,實際完成研究69例。2組治療前性別、年齡、危險分層、心絞痛程度、血清MMP-9和PAPP-A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證型辨證,參照2002年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結合2019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發表的《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7]制定。心血瘀阻證、痰阻心脈證診斷標準,心血瘀阻證:胸部刺痛、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胳臂內側,胸悶,心悸不寧,面色紫暗,肢體麻木。舌脈:口唇紫暗或暗紅,舌質暗紅或紫暗,舌體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紫暗,脈澀或結代。痰阻心脈證:胸悶如窒而痛,或引痛肩背,氣短喘促,體胖多痰,頭暈,多寐,身體困重,倦怠乏力,大便黏膩不爽。舌脈:舌苔濁膩或滑,脈滑。在證候診斷時,具備胸痛、胸悶主癥之一及其他癥狀各2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9年由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等發布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治指南(2019)》[1]。
納入標準,年齡35~75歲、符合UA、STEMI、NSTEMI診斷標準(非介入治療)、符合中醫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及對試驗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給予西醫標準化藥物治療,依照《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根據臨床需要給予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調脂等相應對癥治療[8];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參紅通絡顆粒(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日2次,1次1袋,溫開水沖服,療程4周。
主要觀察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休克、猝死、惡性心律失常、新發心梗)發生率、心絞痛療效、MMP-9及PAPP-A等指標。
心絞痛療效評價標準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后血清MMP-9水平比較(±s)
表3 2組治療后血清MMP-9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0 209.4±4.9 184.5±6.1#△△對照組 69 209.1±4.7 186.6±5.5#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后血清PAPP-A 水平比較(±s)
表4 2組治療后血清PAPP-A 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0 19.6±2.2 15.1±1.2#△△對照組 69 19.8±2.3 16.9±1.6#
伏邪是指潛伏、隱藏在體內而不發作,逾時而發的病邪[9],結合任繼學教授提出的伏邪病因學說,本研究認為凡是感邪未立即發病,而是暫時隱藏,潛伏于身內,而后或因外感六淫邪氣,或因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內因觸發體內潛藏邪氣發病者,均可認為是伏邪致病。伏邪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后都有著密切關聯[10]。“痰”“瘀”伏邪隱匿體內蓄積,內伏于血脈,發作有時,伏邪(伏痰、伏瘀等)是冠心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提出“痰瘀伏絡”為冠心病的核心病機,確立“益氣化瘀、豁痰通絡”為核心治法,以參紅通絡顆粒為治療冠心病的代表方劑。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單純西醫標準治療相比,在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心絞痛療效,血清MMP-9及PAPP-A含量方面具有統計學差異,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說明西醫標準治療加用伏邪病因理論指導下的參紅通絡顆粒,能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改善心絞痛癥狀,同時降低血清不穩定斑塊相關因子MMP-9及PAPP-A含量。中藥復方制劑,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具有多靶點、多層次的治療作用,其原因可能通過抗炎、抗自由基、抗凋亡、改善血管內皮、穩定斑塊等多種機制綜合作用下的治療效果[11-13],可顯著緩解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