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貝,孫恒聰,林道冠
(三亞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海南 三亞 572000)
腦卒中為臨床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偏癱為其常見并發癥。研究[1]指出,55%~75%的腦卒中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礙,出現半身麻木以及肢體痙攣等。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可增強肌肉收縮能力,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但其忽視了平衡功能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2]。鏡像療法為基于鏡像神經元系統的治療技術,可促進神經功能重組,操作簡便、便攜,現多用于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腦損傷康復等治療,但目前關于鏡像療法結合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的相關效果尚未完全明確[3-4]。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鏡像療法結合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步行功能的影響,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選擇2018年5月-2020年5月三亞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41~67歲,平均(54.78±3.43)歲;Brunnstrom分期[5]:I期26例,II期34例;病程1~3個月,平均(1.47±0.45)個月;偏癱部位:左側偏癱34例,右側偏癱26例;腦卒中類型:腦出血27例,腦梗死33例。觀察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42~68歲,平均(54.96±3.50)歲;Brunnstrom分期:I期24例,II期36例;病程1~3個月,平均(1.48±0.44)個月;偏癱部位:左側偏癱36例,右側偏癱24例;腦卒中類型:腦出血26例,腦梗死34例。2組性別、年齡、Brunnstrom分期、病程、偏癱部位、腦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6]中腦卒中偏癱相關診斷標準;2)單側偏癱,發病1~3個月者;3)首次發病者;4)病情穩定、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者;5)Brunnstrom分期I期、II期者。
1)伴關節疼痛、脊髓疾病、下肢骨折、周圍神經損傷及運動障礙史等其余影響患者步行功能者;2)伴感覺性失語及嚴重抑郁狀態者;3)植入心臟起搏器者;4)伴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害及腦外傷、腫瘤、腦炎等嚴重腦血管疾病者;5)伴嚴重系統性疾病不能進行康復運動者等。
對照組接受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所用儀器為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G6805-1A型,上海華誼集團)。患者取坐位,在腓骨頭下1 cm部位貼電極片,同時進行適量的微調以確定貼放電極片的最佳部位;以步行模式進行步態分析,設置正相矩形波刺激強度為0~150 mA,刺激頻率為31 Hz,脈寬為 50~ 500 μS,關機電流為 0~ 0.5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鏡像療法,選擇顏色舒適單一的房間,患者坐在桌前,把雙面鏡放在鏡盒的中央,患側的肢體放于其正面,健側的肢體放于其背面;觀察鏡子上健側肢體運動成像情況,想象健側、患側肢體共同活動,指導患者將患側肢體與健側進行一致動作;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于鏡子正面,并將信息傳遞至大腦,感覺患側肢體動作(從粗大動作逐漸變為精細動作,可利用器械開展聯合運動),每次20 min,每日2次。2組均治療4周。
1.5.1 肢體運動功能 治療前后以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FMA)評估中上肢功能(總分0~66分),以Carroll手功能評定(UEFT)[7]評估上肢功能(利手最大分值99分,非利手最大分值96分),以Berg平衡量表評估平衡功能[8](總分0~56分),FMA、Berg、UEFT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明顯。
1.5.2 步行功能 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足著地角度、患足站立相百分比、雙足站立相百分比、步頻、步速等。
1.5.3 肌電積分值 治療前后以表面肌電分析系統(SA7550,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2組肱三頭肌、三角肌、前臂伸肌群的肌電積分值。
1.5.4 日常生活能力 治療后以Barthel量表[9]評估2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低于20分即為日常生活極嚴重障礙,評分20~45分即為日常生活嚴重障礙,評分50~70分即為日常生活中度障礙,評分75~95分即為日常生活輕度障礙,評分100分為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采用SPSS 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χ2檢驗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步行功能比較(±s,n= 60)
表1 2組治療前后步行功能比較(±s,n= 6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患足著地角度/(°) 患足站立相百分比/% 雙足站立相百分比/% 步頻/(步·min-1)步速/(m·s-1)觀察組 治療前 10.87±5.09 29.86±5.06 31.48±9.39 87.65±9.58 0.62±0.25治療后 18.89±6.14#△ 37.41±6.36#△ 23.46±6.12#△ 111.29±18.27#△ 0.96±0.32#△對照組 治療前 11.08±5.01 29.77±5.07 31.16±9.28 88.81±9.62 0.64±0.22治療后 15.19±5.25# 32.11±5.52# 27.87±7.11# 101.38±10.66# 0.81±0.26#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n = 60)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s,n = 60)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FMA Berg UEFT觀察組 治療前 17.17±3.55 34.90±5.61 39.26±7.63治療后 42.49±6.73#△ 50.58±4.14#△ 73.40±8.28#△對照組 治療前 16.97±3.24 35.16±5.25 39.37±7.72治療后 30.36±5.18# 45.94±5.19# 59.86±7.04#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肌電積分值比較(±s,n = 60)μV
表3 2組治療前后肌電積分值比較(±s,n = 60)μV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肱三頭肌 三角肌 前臂伸肌群觀察組 治療前 13.12±2.71 15.76±2.69 10.66±2.31治療后 47.08±6.82#△ 64.08±6.82#△ 44.12±3.74#△對照組 治療前 12.96±2.90 15.98±2.84 10.58±2.48治療后 33.49±4.67# 52.49±5.67# 37.79±3.23#
見表4。
表4 2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n= 60) 例(%)
偏癱為腦卒中后常見功能障礙性后遺癥,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極大地阻礙了腦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10-12]。目前,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來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是能夠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有效手段,其可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選擇性精準地作用于相應的肌肉,并刺激傳入神經,進而促進大腦功能重組、補償喪失的肢體運動功能,但單獨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對患者的康復效果往往并不滿意,需輔以適當的訓練以進一步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13]。
人腦鏡像神經元系統主要包括由Broca區、中央前回下部、頂下小葉嘴側、運動前皮質腹側、額下回后部等組成的額頂葉鏡像系統,以及由腦島、前額葉皮質、杏仁核等組成的邊緣鏡像系統[14]。鏡像療法又稱鏡像視覺反饋療法,作為一種認知干預措施,最初用于減輕截肢后的幻肢痛,主要經視覺反饋,即觀察鏡子中自身健側肢體的運動成像,可激活額葉或頂葉的相關的運動區域來觀察其他側圖像,進而有效改善患側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等[15]。研究[16-17]指出,電刺激結合鏡像療法可改善早期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FMA、Berg、UEFT評分及患足著地角度、患足站立相百分比、步頻、步速均高于對照組,雙足站立相百分比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鏡像療法結合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步行功能。
肌電積分值可反映每個運動單位的放電大小、運動單位的數量多少,與肌力呈正相關,可實時反映肌肉活動狀態,與腦卒中偏癱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肱三頭肌、三角肌、前臂伸肌群的肌電積分值及完全自理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中度障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鏡像療法結合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肌電積分值,改善肌肉活動狀態,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鏡像療法不同于常規動作記憶療法,并非重復訓練同樣動作,而是通過觀察動作圖像,進而激活鏡像神經元細胞,提高上肢本體感覺-運動反饋的環路,使得上肢感覺和運動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深化,有助于加強受損區域的恢復,促進肌肉活動狀態的恢復,提高神經功能重組,恢復對患側上肢肌肉的控制,進一步改善患側肢體功能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9]。
綜上所述,鏡像療法結合步態誘發功能性電刺激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肌電積分值,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步行功能及肌肉活動狀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