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丹,胡 艷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液科/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成都 610041)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當前用于治療部分實體腫瘤、部分結締組織及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采用自體造血干細胞進行移植則能有效避免出現移植排斥,并發癥較少,不受供體來源限制,移植后存活率可觀,但因受移植物抗腫瘤作用的影響復發率較高;而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移植物正常,復發率低,但往往受到供體來源、移植并發癥的限制,因此臨床往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要求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1-3]。但是由于造血干細胞的臨床治療周期較長及長時間用藥,以及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均會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經濟壓力及心理負擔,另外患者及家屬因缺乏對疾病治療及預后的認知,往往會影響臨床治療進程[4]。術后的營養狀況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恢復情況,而飲食與營養狀態息息相關[5],因此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圍術期飲食指導,旨在改善手術結局。
將122例2017年6月-2020年1月在我院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者,采用擲硬幣法分為觀察組(n=68)和對照組(n= 54)。觀察組中男32例,女36例,平均年齡(38.56±3.21)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齡(38.49±3.26)歲。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圍術期飲食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性,禁食帶刺、粗糙、油膩食物,避免損傷消化道及口腔,在化療期間多飲水,確保機體正常代謝排泄,減少化療不良反應。
1.2.2 觀察組 在此基礎上結合圍術期飲食指導、健康宣教。1)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具體操作步驟及相關注意事項,還可列舉預后較佳的患者治療及飲食經驗,鼓勵患者積極應對臨床治療,并提高治療及護理依從性。2)飲食指導:首先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并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給予飲食指導:在進行預處理時,給予患者富含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易消化流質食物;造血干細胞移植期間,建議患者進食高壓無菌食物;在術后造血干細胞逐步適應機體并存活后,加強飲食,并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并指導患者及家屬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3)口腔護理:每日定時檢查患者口腔潰瘍面積、深度及數量,并記錄患者疼痛發生時間及相關因素,定時采用生理鹽水含漱,若潰瘍嚴重則給予消炎藥物處理。4)心理干預:造血干細胞患者病程長,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與患者及家屬解釋,并根據患者心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衛生知識宣傳(強化理念,并進行一對一問答,消除疑慮)、行為訓練(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身體機能及特性,為患者制定相應的體能訓練方式,輔助患者機體功能的康復)等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消除壓力。
1)比較營養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SAB)、體質量(BW)、總蛋白(TP);2)采用生存質量(QOL)評估生活質量,滿分100分;3)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飲食依從性,包括進食方式、飲食禁忌、飲食營養及飲食種類4個維度,共含12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法,完全做到3分、基本做到2分、偶爾做到1分及從未做到0分。依據得分情況分為依從性差<12分、依從性一般12~24分、依從性良好>24分,得分越高,患者依從性越好,依從性良好率為依從性一般與依從性良好例數之和占總例數比例。4)采用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評估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文中數據進行處理,營養指標、QOL、自我管理能力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依從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分
表1 2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BW/kg TP/g·L-1 SAB/g·L-1觀察組 68 干預前48.64±4.25 71.21±5.21 33.26±3.14干預后56.59±5.32#△ 84.64±2.15#△ 52.36±5.41#△對照組 54 干預前48.29±4.33 71.26±8.15 33.31±3.25干預后51.29±2.58△ 78.64±5.33△ 42.19±4.22△
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2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生理領域 環境領域觀察組 68 干預前 58.54±5.21 59.21±5.33 61.21±6.33 59.64±5.32干預后 83.25±4.67#△ 81.26±4.31#△ 82.64±8.19#△ 83.69±5.28#△對照組 54 干預前 57.96±5.33 59.36±5.28 60.25±6.29 58.67±5.18干預后 73.64±5.22△ 73.64±5.29△ 76.14±5.23△ 78.64±5.22△
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依從性差異比較 例
見表4。
表4 2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 分
表4 2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自我管理認知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環境觀察組 68 干預前 38.26±3.19 41.26±4.33 46.54±4.32干預后 66.47±5.22#△ 67.48±6.21#△ 71.54±6.21#△對照組 54 干預前 38.19±3.25 42.19±4.25 45.59±4.26干預后 48.69±4.21△ 56.49±5.21△ 62.59±5.33△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營養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在給予飲食指導后能顯著改善造血干細胞患者的營養狀態,分析可能是因為在臨床干預中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飲食情況決定患者營養狀態,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避免對口腔及消化道產生損傷;還叮囑患者在化療期間多飲水,讓機體將體內排泄物質代謝出去,提高治療舒適度;定期進行口腔護理,能有效避免口腔潰瘍及消化道損傷等情況,在飲食得當后患者營養狀態隨即得到明顯改善[6-7]。本研究中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及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分析可能是在患者治療前給予健康教育,并列舉預后較佳患者的飲食及治療經驗,有效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另外在圍術期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選擇不同溝通方式交流,并通過行為訓練、衛生知識宣傳等手段對患者情緒進行調整、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