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勇 王曉瓊 張冬峰 劉文平
(山西省氣候中心,太原 030006)
全球變暖背景下,區域氣候和氣候變化與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風是最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也是自然界中隨機變化最強的因子之一[1-2]。風速變化對各行業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對風能行業產生影響巨大,風能是一種具有能源提供和環境保護雙重功能的清潔能源,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能源模式之一[2-5],近地表風作為直接利用的風能來源,對風能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Seidel等和Yin等利用氣候模式進行研究表明了風速在中緯地區以減小為主,高緯地區呈現相反的趨勢[6-7]。隨著人們對風能和氣候變化的日益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了中國近地面風速的變化,Zhang等研究指出1958—2015年,中國近地面風速下降約為0.109 m·s-1/10a;然而自2000年以來,這種下降趨勢并不明顯[8]。王遵婭等、任國玉等在分析全國地面氣候變化特征時,均指出我國平均地面風速普遍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9-10],認為中國幾乎全部地區的風速都在顯著減小,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為明顯,該區20世紀90年代的年平均風速比50年代減小約29%,冬季顯著增暖導致中國寒潮發生頻率和強度減弱,另外,中國大陸氣壓的增加,減小了與西伯利亞高壓的氣壓差,也使得冬季風減小[9]。李艷等通過對中國地面觀測資料和NCEP/NCAR再分析資料中風功率密度長期變化趨勢差異的比較(OMR方法),提出了人類活動導致的下墊面變化是中國陸地地面風能變化的主要原因[11]。丁一匯等認為中國地面風速在過去幾十年整體呈減弱趨勢, 但存在明顯的季節、區域和風速段差異,主要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歐亞大陸與西太平洋之間以及歐亞大陸高低緯度地區之間的熱力差異減弱所致[12]。劉學鋒等認為城市化和臺站附近局地環境變化則是河北省風速減弱的主要原因[13]。韓柳等對中國北方風蝕區風速數據分析指出北方風蝕區年和四季平均風速均呈下降趨勢,山西風速減小較緩,甚至出現增大趨勢,空間上山西屬風速降低不明顯區域[14]。郝玉峰等指出山西沙塵天氣過程近地層氣象要素演變中風速在沙塵暴、揚沙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均較大[15]。山西地處東亞季風區的西北部邊緣,冬夏受不同屬性氣團控制產生明顯的季節風,由于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各種氣流因受阻擋從而形成各地方性風場,風向和風速的時空分布較為復雜[16]。目前針對山西省長時間序列風速變化特征的詳細研究較少,本文利用108個地面氣象站觀測資料,對山西省風速變化趨勢及特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未來風能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調整能源結構以及空氣污染氣象預報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文中所用的數據資料為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國國家級地面氣象站均一化風速月值數據集(V1.0),該數據集訂正了臺站遷移、環境變化、觀測時制和時間變化、儀器變更、人工觀測轉自動觀測等多種人為原因造成的斷點,改進了地面風速觀測資料時間序列的均一性,訂正后的地面風速變化趨勢更加真實地反映長期氣候的自然變化,能夠用于開展氣候變化研究。本文研究1960—2019年近60年山西省108個氣象站地面風速的變化特征,氣象站點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山西省108個氣象站點分布
采用線性擬合、M-K檢驗等對近60年山西省地面風速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為了得到山西省地面風速的總體趨勢,將山西省內站點風速進行算術平均得到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的時間序列。本文中年平均風速為當年1—12月算術平均值。采用氣象季節定義即上一年12月至當年2月為冬季,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
根據山西省108個氣象站逐月平均風速求出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然后對108個氣象站的年和四季平均風速取60年(1960—2019年)平均,得到108個氣象站的多年平均風速,圖2給出了山西省年和四季多年平均風速的空間分布。由圖2可知,山西省多年平均風速一般在1.0~3.5 m/s之間。晉西北及西部山區、晉中市北部、長治市東南部、運城盆地西南部等地風速較大,均在2 m/s以上,其中渾源、平魯-神池一帶、潞城平均風速在3 m/s以上,隨著海拔高度增加,風速逐漸加大。中部斷陷盆地區風速較小,在1~2 m/s之間。山西省不同季節風速差異較大,春季風速最大,冬季和夏季次之,秋季最小。

圖2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空間分布
圖3是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空間變化趨勢分布。由圖3可知,除少數氣象站風速變化有微弱顯著增加趨勢外,其他地區均風速呈顯著減少變化趨勢。四季平均風速空間變化趨勢分布與年變化趨勢分布類似,夏季和秋季通過0.05顯著性水平檢驗的區域較其他季節少。

圖3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線性趨勢空間分布
為詳細了解山西省各氣象站風速趨勢變化的分布情況,對各氣象站年和四季風速趨勢變化進行統計(表1)。由表1可知,山西省年和春季風速顯著性減少的氣象站達到70%以上,冬季達到63%,夏季和秋季最少,均在50%以上,年和四季風速顯著性增加的氣象站均在12%以下,其中春季只有2個氣象站顯著性增加,冬季最多,有13個氣象站顯著性增加。由此可見,山西省平均風速以減少趨勢變化的氣象站數量更多。總體上看,山西省除少數氣象站為微弱顯著增加趨勢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為顯著減少趨勢。與韓柳等人在中國風蝕區風速變化時空特征分析中的結論基本一致[14]。

表1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風速趨勢變化的臺站統計
圖4是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近60年山西省年平均風速為2.19 m/s,最大風速為2.62 m/s(1972年),最小風速為1.87 m/s(2007年),極差0.75 m/s;年平均風速以0.109 m·s-1/10a的速率顯著減少(表2),60年中平均風速減少了0.654 m/s。四季平均風速也呈顯著減少趨勢(圖4、表2),但減少幅度不同:春季平均風速減少幅度最大,為0.846 m/s;其次冬季為0.78 m/s;秋季風速減少最小,為0.408 m/s;四季中春季和冬季平均風速減少趨勢大于年平均風速減少趨勢。近60年來,年平均風速階段性變化特征較為明顯,20世紀60—70年代前期為增加趨勢,之后到80年代末期減少趨勢明顯,90年代開始減少趨勢變緩,但從2015年開始則有恢復性增加。其中1960—1989年, 年平均風速以0.153 m·s-1/10a的速率顯著減少;1990—2019年,風速以0.005 m·s-1/10a的速率不顯著增加。四季中,1960—1989年平均風速均減少, 除秋季通過0.1顯著性檢驗外, 其余各季節均通過0.01顯著性檢驗,且春季和冬季高于整個研究時段的減少幅度,冬季降幅最大(-0.225 m·s-1/10a),秋季降幅最小(-0.084 m·s-1/10a);1990—2019年,冬季風速以0.069 m·s-1/10a的速率顯著增加,其余季節呈不顯著減少趨勢。總體上近60年來季節風速明顯減少,其中自1990年之后冬季風速顯著增加。

圖4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變化

表2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變化幅度 m·s-1/10a
對近60年來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時間序列進行M-K檢驗,由圖5中UF曲線可見,年平均風速在1960年代開始增加,到1970年代前期開始減少,于1980年代前期通過0.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減少趨勢顯著。山西省年、春、夏和秋季平均風速的突變點在顯著區內(兩條虛線之間,顯著性水平α=0.05,u0.05=±1.96;α=0.001,u0.001=±2.56),可認為突變存在,突變時間分別為1982年、1984年、1984年和1982年,冬季平均風速突變點在顯著區外,表明沒有顯著突變發生。不同季節出現突變的時間有先后之分,秋季最先出現突變,其次是春季和夏季。

圖5 1960—2019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突變檢驗
(1)從近60年來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的空間分布來看,山西省晉西北及西部山區、晉中市北部、長治市東南部、運城盆地西南部等地風速較大,其中渾源、平魯—神池一帶、潞城平均風速在3 m/s以上,隨著海拔高度增加,風速逐漸加大。山西省中部斷陷盆地區風速較小。春季風速最大,冬季和夏季次之,秋季最小。
(2)近60年山西省年和四季平均風速空間變化趨勢除少數地區風速變化有微弱顯著增加外,風速呈顯著減少趨勢變化的區域幾乎覆蓋了整個山西地區。
(3)近60年來,年平均風速階段性變化特征較為明顯,20世紀60—70年代前期為增加趨勢,之后到80年代末期減少趨勢明顯,90年代開始風速減少趨勢變緩。四季變化中各季節風速明顯減少,但冬季風速自1990年之后顯著增加。
(4)對近60年山西省地面風速時間序列進行M-K檢驗后發現,年、春季、夏季、秋季平均風速的突變時間點均在20世紀80年代初,分別為1982年、1984年、1984年、1982年,冬季平均風速沒有顯著突變發生。
近60年山西省地面風速呈顯著減小的趨勢,這與國內大部分學者研究全國和各地區得出的結論相一致[9-14]。風速是一個重要的氣候學統計特征,對各種有利或不利天氣的形成過程均有顯著的影響。風速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我國地面風速變化趨勢可能主要與觀測環境改變和城市化等非自然因素影響有關,但大尺度大氣環流的變化也對地面風速減弱具有一定影響[17]。大范圍地面平均風速下降現象,既有局地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有大尺度大氣環流變化的作用,但可能以城市化和觀測臺站附近環境變化等人為因素影響為主,但不是地面風速下降的唯一原因[13,17]。Jiang等認為城市化發展、氣象臺站的遷址和測風儀器的變更對中國年(季)平均風速的長期變化產生一定影響,但大氣環流的變化才是造成中國年(季)平均風速呈顯著減小趨勢的最可能原因[18]。同時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程度的重要反映,人類的活動更多體現在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上,這就會改變大氣運動下邊界的地表屬性,影響地氣系統能量交換、輻射平衡和水分平衡等過程,從而導致區域性風速狀況的變化[19]。中國近幾十年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規模不斷增加,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造成了大氣層下墊面粗糙度增加,風流動時增加了阻力,使得風速觀測值減小[19-20]。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高緯度地區冬季和夜間增溫明顯,使得高低緯之間、冬夏之間和白夜之間的溫差減小,而溫差的大小決定了冷暖空氣交換的劇烈程度,從而造成了高低緯之間的經向氣流減弱,冬夏的冷暖空氣交換也減弱,進而造成風速的普遍減小[21-22]。
本文對近60年山西省地面風速變化進行了分析,得出了與前人基本一致的結論,但是關于風速具體減少和近年來風速的恢復性增加的原因研究的還不夠透徹,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及討論,這也是作者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