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玲 黎青梅 何國華 劉玉玲 司徒經偉
急性闌尾炎屬于常見急腹癥,疾病在性別方面無差異,可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其中兒童發生風險更大,主要誘發因素為細菌感染、胃腸道功能紊亂、血流障礙、闌尾腔梗阻等,小兒急性闌尾炎病情進展迅速,臨床可結合患兒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手段進行診斷,如治療不及時,容易引起闌尾炎穿孔、彌漫性腹膜炎等。但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臨床癥狀不明顯,且患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因此誤診、漏診幾率大,進而延誤治療時機,致使病情加重[1]。因此需采取一種快速、準確的方式給予患兒診斷,及時開展治療,可更好的保障患兒健康,提高預后。本次研究以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疑似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為研究對象,評估尿常規檢驗、CRP 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納入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疑似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齡最小4 歲,最大13 歲,平均年齡(7.42±2.36)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25 h,平均時間(10.28±4.50)h。
1.2 方法 CRP 檢驗:于患兒入院治療前抽取其靜脈血3 ml,開展白細胞計數檢驗,然后進行離心處理(轉速3000 r/min,時間5 min),取上層清液,采取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CRP 水平。判定標準:CRP 水平:≤8 mg/L為陰性,>8 mg/L 則判定為陽性。
尿常規檢驗:于患兒入院后治療前,采集中段尿液標本20 ml 送檢,取樣30 min 內送檢處理,檢查尿液pH、透明度、顏色、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亞硝酸鹽、膽紅素、尿糖定性、胴體等指標水平。判定標準:淡黃色尿液、透明;尿pH 介于4.5~8.0、尿比重介于0.015~1.025;紅細胞和白細胞檢測<3 個;尿蛋白水平<80 mg、尿糖水平<900 mg;硝酸鹽、管型、膽紅素、胴體等指標檢驗均為陰性則判定正常,反之不符合上述標準則判定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以手術病理檢查為標準。比較CRP檢驗與尿常規檢驗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比較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手術前后CRP 水平變化及兩種診斷方式診斷用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RP 檢驗、尿常規檢驗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 100 例疑似患兒經病理診斷,確診陽性85 例,陰性15 例;陽性中單純性闌尾炎53 例、化膿性闌尾炎21 例、壞疽性闌尾炎11 例。CRP 診斷敏感度91.76%(78/85)、特異度80.00%(12/15)、準確度90.00%(90/100)。尿常規檢驗診斷敏感度84.71%(72/85)、特異度66.67%(10/15)、準確度82.00%(82/100)。兩種診斷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RP 檢驗、尿常規檢驗與手術病理結果(n)
2.2 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比較 CRP 檢驗對單純性闌尾炎的檢出率94.34%高于尿常規檢驗的69.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式對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比較[n(%)]
2.3 手術前后CRP 水平變化及診斷用時比較 術前,術后1、5、10 h,CRP 水平分別為(60.52±12.66)、(37.62±10.85)、(24.63±8.91)、(13.63±5.62)mg/L,CRP 水平術前>術后1 h>術后5 h>術后10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RP 診斷用時(6.32±2.15)h 長于尿常規檢驗診斷的(1.83±1.21)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急性闌尾炎主要臨床表現為哭鬧不止、高熱、胃腸道反應、面色蒼白等,但因該病臨床癥狀不明顯,且患兒思維及表達能力差,無法清晰描述疼痛部位及性質,容易出現漏診及誤診情況[2]。該病進展迅速、一旦延誤病情極易發生闌尾穿孔,因此早期準確診斷是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改善疾病預后的關鍵[3]。針對該病臨床診斷手段較多,如超聲檢查、尿常規、CRP檢驗等,超聲檢查對于直徑>6 mm 闌尾炎診斷準確率高,但針對直徑<6 mm 存在誤診、漏診的情況,且因患兒生理解剖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早期實驗室檢查對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4]。
尿常規檢驗作為臨床3 大常規檢查之一,其具有無創、安全、操作便捷、檢查快速等特點,且敏感度、準確度良好。對于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通過尿檢發現其尿液中含有白細胞和少量的紅細胞(含量低于++)、尿蛋白,通過尿常規檢驗可將尿液中的一些物質檢測出來,從而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有效參考,但檢驗結果會受到患兒免疫因素、肝腎功能的干擾,進而影響診斷結果,準確率相對較低。CRP 是急性炎癥患者血清中能夠與肺炎球菌細胞壁C 多糖結合的一種蛋白質,在機體正常狀態下水平較低(<10 mg/L),一旦發生急性創傷炎癥及組織感染時其在血液中的濃度顯著提高,屬于急性炎性反應指標,可對機體感染程度有效反映,且準確率高,檢查結果不受年齡、性別、高球蛋白血癥等因素影響[5]。本次研究發現:兩種診斷方式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RP 檢驗對單純性闌尾炎的檢出率94.34%高于尿常規檢驗的69.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化膿性、壞疽性闌尾炎患者炎癥擴散,機體CRP 水平明顯升高[6]。CRP 水平術前>術后1 h>術后5 h>術后10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經手術闌尾切除治療后機體炎癥得到有效控制,故術后CRP 水平顯著下降。此外CRP 診斷用時長于尿常規檢驗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尿常規檢驗在方便快捷、無痛無創、經濟性等方面比CRP 診斷更具優勢,較為適用于兒童。故在臨床實際診斷中需要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診斷方式,提高診斷準確率,為后期治療提供有效參考[7]。
綜上所述,在小兒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中,CRP鑒別診斷單純性闌尾炎較尿常規檢驗更好,但尿常規檢驗用時短、操作簡單無創,故臨床需根據患兒情況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