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
臨床中常見的炎癥性慢性的皮膚疾病就是銀屑病,銀屑病中包含的一種類型就是尋常型銀屑病[1]。表皮細胞發生角化紊亂是此病的主要特征,當下沒有明確的發病機制。有研究表示可能與代謝障礙、遺傳、氣候、精神刺激、藥物、感染系統紊亂以及免疫系統紊亂有關,此病主要的特點就是病程遷延容易反復,患者的皮膚會嚴重瘙癢和損傷,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2]。臨床中,針對銀屑病患者的治療方法較多,有照射紫外線治療、常規藥物治療、液氮冷凍治療[3]。針對銀屑病治療的研究中,單獨應用冷凍治療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主要探討淺低溫冷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34 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7 例。對照組中男9 例,女8 例;年齡21~73 歲,平均年齡(51.3±10.1)歲;病程3~16 年,平均病程(11.3±2.8)年。研究組中男7 例,女10 例;年齡21~73 歲,平均年齡(50.4±9.8)歲;病程3~16 年,平均病程(10.9±2.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尋常型銀屑病診斷標準且確診的患者;②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③沒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④沒有認知和語言障礙的患者;⑤近期沒有應用藥物(免疫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⑥身體其他指標處于正常范圍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哺乳期和妊娠期的患者;③有免疫系統疾病或者惡性腫瘤的患者;④身體其他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的患者。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消銀顆粒(陜西康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00019,規格:3.5 g)治療,2 次/d,1 袋/次,共治療7 周。研究組應用淺低溫冷凍治療,用棉簽蘸液氮后快速的涂抹于患處,使用劑量在患者皮膚上略微結薄霜即可,每次用藥后需要在患處摩擦約5 s,復溫后再次涂抹,每個受損處均需涂抹3次,1 次/周,共治療7 周。用藥后需要觀察24 h,患處沒有水泡但有血紅斑即為治療的極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 PASI 評分[4]將患者破損皮膚的面積、瘙癢、鱗屑、浸潤和紅斑情況進行分類,并分為無(0 分)、輕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極重度(4 分)。總分0~72 分,分數與嚴重程度呈正比。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皮疹癥狀消失,沒有出現新疹,且半年不會復發,PASI 評分下降>75%;有效:患者的皮疹癥狀基本消失,沒有出現新疹,3 個月內不會復發,PASI 評分下降≥45%;無效:癥狀沒有改變,或出現新疹,PASI評分下降<4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EGF 和MIF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PASI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PAS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PAS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PASI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PASI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治療前后MIF、VEGF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MIF、VEG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IF、VEGF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IF、VEGF 水平對比(,pg/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IF、VEGF 水平對比(,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尋常型銀屑病是皮膚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表皮的角質細胞不完全角化或者是增生過度,其是銀屑病中的一種。微循環障礙和血液粘度增加是發生銀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增加,導致血液流動力學改變,機體微循環發生障礙,組織內器官缺氧、缺血從而導致此病形成[5]。尋常型銀屑病會促使患者皮膚局部產生炎性浸潤,真皮血管出現擴張和增生,通透性提升。此病患者皮損區中的增生細胞活躍性增加,炎癥反應過程中有諸多細胞因子加入,通過病理檢查能看到乳頭層有大量的血管再生和迂曲擴張,形成了高內皮小動脈[6]。尋常型銀屑病主要集中在患者的膝肘、頭皮和上身,臨床中暫時沒有明確的發病機制,可能與精神刺激、遺傳因素、感染和免疫紊亂有關[7]。尋常型銀屑病會導致患者的皮膚出現地圖、蠣殼、錢幣、點滴形狀,影響美觀,且此病發病急,治療難,病程長、易反復,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會導致病情惡化[8]。
臨床中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方法有許多,例如照射紫外線、保守藥物治療和低溫冷凍治療。其中液氮低溫冷凍治療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提高治療效果,患者的依從性高[9]。蘸取液氮后,涂抹于皮損部位,皮膚會略微結成一層薄霜,受損處的溫度約在3~6℃,復溫后,皮膚會反射性的充血和擴張,溫度會提高1~2℃。液氮低溫冷凍治療可以較好的對受損處毛細血管的收縮起到保護作用[10]。復溫后毛細血管溫度升高,發生充血和擴張,能有效的提高機體中血管的舒縮能力,改善受損處的血液流變學,提高微循環,改善皮損處狀態,與此同時可以調節患者的中樞神經,減少皮損處的炎性反應[11]。有研究指出,液氮低溫冷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患者的經濟壓力小[12]。本研究顯示:研究組PAS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低溫冷凍治療效果理想,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皮損的面積,鱗屑,紅斑和浸潤情況明顯降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1%高于對照組的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IF、VEGF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低溫冷凍治療可以降低MIF 和VEGF 水平,提高治療效果。
此次研究的不足在于選擇的患者較少,得到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會不斷進行深入,以便驗證此次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希望此次研究可以為其他研究學者與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應用淺低溫冷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效果理想,值得臨床中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