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平(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在煤化工的發展過程中,煤質分析工作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它能直接促進煤化工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要加大對煤質分析方法的研究力度,不斷優化煤質分析過程,提升測定結果的精準度,以提升煤質分析的作用效果[1]。
對于天然煤炭來說,水能以內在水、外在水、化合水的形態存于煤炭中,它是一種不可燃的成分。在煤炭加工與利用中,水分的多少顯然會影響到煤炭燃燒的質量和效率。若水分過高,則不利于煤的煉焦,會降低煤的利用價值。若水分過低,運輸與分選煤炭時會產生大量粉塵,這不僅會影響操作環境,也會增加煉焦的風險,容易發生粉塵爆炸。
煤炭是遠古植物經過長時期的陸地變遷,后埋于地下經歷復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而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物。它的主體成分是碳元素,而且也含氮、硫等元素。而氮、硫等元素,經過燃燒能產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氣體,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直接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因此,在煤化工生產中,需要對煤炭中的氮、硫元素含量進行測定,然后采取相應的脫氮、脫硫措施,以避免污染環境。
在一定的環境下,煤炭會因為產生熱而發生自由分解,由此出現水、碳氫化合物等揮發分。揮發分強的煤炭,其煉焦和轉化效率高,能夠節省一定的加工成本。揮發分弱的煤炭,其煉焦和轉化效果差,容易出現黏接性、耐磨性不足的情況。但并不是說發揮性越大,煤質就越好。如果發揮性過強,會造成碳氫化合物快速揮發,造成煤化工物中的有機物大量減少,這對于提升焦炭質量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進行煤化工時,需要采用技術手段,合理控制其揮發性[2]。
煤炭的灰分包括煤炭內中的一些大顆粒雜質,也包括煤炭在特定溫度下完全燃燒后留下的殘余物。在煉制過程中,這些大顆粒雜質通常硬度高于煤炭,且發揮性較差,會直接影響煉制質量。因此,媒體中的灰分越少,越有利于煉制和提升質量。但事事并不絕對,某些殘余物還能夠實現“變廢為寶”。通過對這些殘余物進行技術處理和綜合利用,可以有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含有雜質的煤如圖1所示。
圖1 含有雜質的煤
在天然條件下,水分是煤炭常見的組成部分,它的含量受煤的質變程度、組成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不同質變程度的煤,其水分含量和變化情況也有所不同。煤中的水分主要有游離水和化合水兩大類,而通常情況下,煤化工業只測定煤中的游離水含量。游離水在煤中以內在和外在兩種形式并存。外在水是指吸附在煤顆粒表面的水分,極容易蒸發。只要將煤炭置于空氣干燥、熱度適宜的環境中,這部分水分就會被快速蒸發掉。內在水吸附在煤顆粒毛孔中的水,這部分水在常溫下不易丟失,需要對進行加熱處理,才能使它們溢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內在水的多與少和如何分布,受煤內表面積的大小和深淺影響。在對煤中水分含量和變化進行檢測時,一般采用間接測定方法。比如將一定質量的煤樣,放置于專用的烘箱中進行干燥處理。然后依據煤樣在處理前與處理后的重量差,計算出煤損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測定過程中,要保證操作處于恒溫、恒濕環境,且要及時測定水分,不能過多地耽擱時間,以免使測定結果出現較大的誤差。
在煤化工業中,開展原煤內元素含量測定工作時,大多采用化學反應置換方法。技術人員通過保證測驗環境的安全性,做好實驗準備工作,以確保測定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這里以測定硫元素為例,利用準度較高的庫倫滴定測試法,來測定與分析原煤中的硫元素含量。比如讓煤樣處于高于1 150 ℃的高溫和催化劑的作用下,并使其在凈化后的空氣流中進行完全燃燒,從而實現分解生成二氧化硫氣體。同時對產生的二氧化硫以碘和溴進行庫倫滴定,觀察與分析煤樣中所顯示硫元素的重量。在此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空氣流量將會對測定結果產生巨大影響。如果空氣流量過大,容易造成未被滴定的二氧化硫與空氣相混合,從而析出電解質。如果空氣流量過小,容易導致煤炭中的硫不能進行完全燃燒,從而直接影響滴定的效果。因此,需要對空氣流量進行精準地把握,以保證測定數值的準確性。現階段,經過反復試驗證明,保持空氣流量為900 mL/min,攪拌速度為400 r/min,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測定效果。庫倫滴定裝置如圖2所示。
圖2 庫倫滴定裝置
測量煤的揮發分含量,對于了解煤化程度和煤的價值至關重要。通常情況下,對煤揮發分的測定,通采用的是將媒樣與空氣隔絕,然后進行一段時間的加熱,將煤中分解出的氣體產物分離出去,并測定這些氣體的種類、含量。比如可將煤樣置于密閉容器中進行加熱,在加熱30 min后對空氣含量進行測定。在此過程中有兩個注意事項,一是要保證加熱溫度的衡定,二是要保證密閉容器中的空氣單一,以免揮發物質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影響測試結果。此外,媒的發揮分也受測定條件的影響,比如加熱時間、加熱所用的工具、加熱方式等,都會對揮發分測定結果造成直觀的影響。在煤化工業中,煤的揮發分產率是煤炭分類的重要標準。一般來說,技術人員可依據煤的揮發分產量和焦渣形狀,對煤炭的加工與利用、熱值的高與低進行初步的判斷,以了解煤化程度和煤的價值。就目前而言,我國對于煤炭揮發分的測定方法主要有復式和單式法兩種,能實現對煤發揮分種類和含量的精準測定。
在測定煤炭灰分時,要注重提升測試設備的精確性,提高測試的質效性。一般來說,煤炭中的灰分會對測試設備性能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定期對設備性能進行檢測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比如在測定前對馬弗爐進行全面排查和清理,防止出現殘留物,影響本次測定結果。此外,相關人員在測定煤中灰分時,要格外重視三氧化硫反應問題,要采用各種手段將三氧化硫的反應控制咋最低程度,確保煤中硫酸鹽的全面分解,從而提高測試結果的精準度。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傳統的煤質分析方法已不能滿足煤化工企業的日益增多的發展需求。尤其是傳統方法具有工作量大、分析周期長、準確性差等劣勢,將會直接降低煤化工企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率,弱化煤化工企業的競爭實力,甚至會對煤化工企業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因此,煤化工企業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全面提升煤質分析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同時要注重制定新的煤質分析方案,不斷為優化配煤方法提供支持與保障[3]。
對于煤化工企業來說,實現煤炭經濟的效能與效益是其不斷追求的目標,亦是其社會和經濟價值的體現。尤其是在低碳環保、節約能源時代環境下,做好煤質分析工作,制定優質的用煤方案,將成為煤化工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路徑。只有保證不同煤質的煤得到合理科學的運用,充分發揮煤的最大價值,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不同煤質的煤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利用混合的方式,發揮煤的價值作用將是煤化工企業的重點工作方向。現階段,按照煤化程度,可將煤炭劃分動力煤和煉焦煤兩大類。煤化工企業可以對這兩類煤的性能進行多層面、深入性的研究,找尋能夠實現動力煤和煉焦煤的快速、精準切換的方式,以提升生產和加工效益。在制定新煤質分析方案中,煤化工企業可將煤的品質劃分為“上煤”和“下煤”。上煤是指水分與灰分相近的煤。下煤是元素和揮發分相近的煤。然后按照上煤和下煤的屬性進行配煤,從中找尋最佳的配煤方案。尤其工作人員可依據不同配比情況的煤質特性,快速確定不同比例煤所產生的經濟性,能大大提升調節生產方案的質量和效率[4]。
綜上所述,在煤炭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要積極推動煤質分析方法的發展與更新,促進煤化工企業快速選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新煤質分析方法,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通過加強對新煤質分析方面的認識與運用,確保它能發揮更多的價值效益,以快速促進整個煤化工領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