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婭麗,崔春磊,宋海濤
(泗水縣水務局,山東 泗水 273200)
泗水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12.98 mm,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降水量從山區向平原逐漸遞減,即由東南部山丘區的800 mm 到西北部平原區的675 mm。
通過采用2000—2016 年的降水量、蒸發量等資料系列進行計算,城市水資源現狀見表1。

表1 泗水縣城市水資源總量計算表 萬m3
1)泗水縣地表水水質狀況。根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環辦〔2011〕22 號文)評價標準,經檢測泗河源頭來水大多數為泉林泉群和石縫泉群的泉水,泉水的水質符合Ⅱ類地表水標準。由于經開區工業廢水、居民生活污水、中水等的排入,水質逐漸變差。水庫水質狀況明顯好于河流水質狀況,泗水縣4 座大中型水庫、87 座小型水庫全部符合Ⅲ類地表水標準。
2)泗水縣地下水水質狀況。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評價標準,通過收集泗水縣2017 年地下水水質監測資料,對濟寧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山東圣水峪礦泉水有限公司等17 個地下水水質監測站點進行分析。泗水縣地下水水質較優,地下水水樣樣品均達到了《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Ⅲ類水質標準,無一項超標因子。
泗水縣地下水水資源豐富,泗南灰巖區的地下水水質較好,水量充沛,是泗水縣城市供水水源地,而地表水源一直未被供水公司采用。
1)泗水沖洪積區供水水源。泗河沖洪積區面積約35 km2,第四系松散巖廣泛分布該地區域,厚度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增厚,含水層厚度較大,地下水埋藏淺,一般埋深4~6 m。本區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512 萬m3。
2)泗南灰巖區。泗南灰巖區位于泗水縣城南,面積約88 km2。泗水縣自來水公司在該區域共建成4 座水廠,供水能力達到2.69 萬m3/d,供水管道長度達到73 km。自來水現狀年供水量300 萬 m3。
3)苗館~泉林灰巖區。苗館~泉林灰巖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徑流途徑長,水位埋藏淺,具有承壓性,易于集中開采,目前該區域可利用資源量16.0 萬m3/d,已開采10.0 萬m3/d,剩余資源量 6.0 萬 m3/d。
泗水縣雖然實現了水資源統一管理,但是缺少宏觀調控和完善的科學規劃。泗水縣水資源調配工程網絡尚未完全建成,供水主要利用地下水,對地表水利用率偏低,城鄉供水方面尚未完全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業灌溉節水技術仍需加強。由于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攔蓄工程,造成降雨形成的徑流大部分由排澇河道排出,無法有效收集雨洪資源。此外,農田灌溉節水技術推廣相對滯后,管道灌溉、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占比較少,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較低,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
通過雨洪資源利用、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及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的實施,泗水縣防洪抗旱減災調度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是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不完善,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除泗河及泗河支流濟河、石萊河等河流外,泗河多數支流沒有經過系統化治理,多數河道無堤防,存在防洪標準較低、建筑物老化、河道淤積等問題,應對持續性干旱和嚴重干旱的能力脆弱,抵御水旱災害能力較低。
地表水和地下水合理利用程度不夠,不能做到分質供水。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夠完善,供水過度利用地下水,地表水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現狀為36%),多為一次性使用和排放。泗河及其支流共有32 條河流,泗水縣水庫、坑塘數量眾多,由于河流是季節性河流,多數河道常年斷流,河道自潔能力有限,水庫、坑塘中水體流動性相對較差。隨著城區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農業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長,河道、水庫、坑塘及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結合事業單位改革,把水資源綜合開發相關的責、權、利統一到水行政主管部門,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各種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城市供水系統規劃要重視與城市規劃相結合,要優化地表水與地下水、節水用水、中水回用等組合。通過對泗水縣的取用水情況進行系統性、全面性摸底調查,徹底查清取用水情況,系統制定泗水縣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長短期規劃,逐步實現防洪調度網、水資源配置網、水系生態網“三網合一”。
泗水縣城市供水基本上取自地下水,地表水利用率極低。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江水后湖水的原則,積極利用地表水資源。龍灣套水庫、華村水庫水質良好,符合地面水Ⅲ類標準,利用龍灣套水庫、華村水庫作為供水水源,新建龍灣套水廠、圣水峪水廠、華村水廠,作為城市供水系統的有益補充。堅持“開源節流并重、以節水為主”的原則,對現有水利工程進行維修養護,規劃建設新的水利工程,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建立節約用水管理體制,創建節水型社會。農業方面積極推廣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先進技術,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工業方面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實行一水多用、循環利用及污水處理回用。
加強對水源工程的日常管護,定期觀測、維修、養護,發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線增加植被覆蓋率,增強蓄水保水能力,保證水源的可持續化發展。增加隔離防護、禽畜養殖控制、治理生活污染、整治生活垃圾等保護措施。同時,加強對污染源的綜合治理,從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兩個方面進行治理。對飲用水水源區進行保護,嚴格控制保護區的開發活動,嚴格控制水源污染,全面保護水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