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南
(山東港口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日照 276826)
我國港口在總體規模、作業效率、科技創新等方面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相比,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水平低、基礎差等問題。港口行業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在當前國家實施碳減排戰略的背景下,節能減排、綠色增長壓力很大[1],為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和交通運輸安全綠色發展的要求,必須從根本上實現從追求速度到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從依賴傳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綠色港口發展已經成為交通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也是港口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對日照港實施綠色運輸組織模式、加強港口污染防治、推進港口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在總體布局、平面布置、裝卸工藝、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論述。總結了以綠色理念引領花園式港區建設的成功方法,為同類工程設計提供了較好的參考依據。
綠色港口是指在綠色理念的指導下,將港口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走節能減排、環境污染小、增長方式優化、規模效益顯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環境健康、生態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的新型港口。
日照港位于中國山東省日照市,東臨黃海,北與青島港、南與連云港港毗鄰,隔海與日本、韓國、朝鮮相望,是中國重點發展的沿海20 個主樞紐港之一。但日照港現狀已無法支撐高效率、低能耗、生態化的發展需求,如現有的南#14、#15 泊位為通用泊位,包括1 個25 萬t 級和1 個30 萬t 級通用散貨泊位,裝卸效率較低,車流組織困難,堆場容量不足,同時環保設施較陳舊。為符合資源節約、生態和諧、清潔文明的綠色港口建設要求,日照港長期的發展模式亟待轉型升級。
日照港綠色港口規劃的建設目標是“港口功能布局、工藝流程、裝備結構更加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更趨合理,清潔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進一步提高,以粉塵為主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員工工作條件持續改善,港區環境進一步美化,在滿足運輸及生產的基礎上,努力把港區打造為花園式新港區。”

圖1 日照港綠色港口規劃宏觀-中觀-微觀位置關系圖
綠色港口,規劃先行,石臼港區南作業區在規劃階段即把建設綠色港口作為最重要指導原則,注重維護生態平衡,加強環保措施,并確定了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圖2 石臼港南作業區鳥瞰圖
在規劃的指引下,日照港已基本實現疏港“公轉鐵”,根據新建瓦日鐵路的線路走向,目前正綜合貨種和貨物流向進行疏港流程化改造——大宗散貨全部采用綠色低碳的鐵路和皮帶機的運輸,全面實現綠色集港疏港。這不僅減少了流機倒運環節,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提高了疏港作業效率,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減少了港口作業的粉塵排放,為建設綠色港口和保護港區生態環境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煤炭、礦石等大宗散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煤炭、礦石碼頭大規模建設運營,與此同時,其在港口的裝卸、堆存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粉塵,造成了環境污染和港區作業條件惡化,這與我國建設交通強國、發展綠色港口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日照港在散貨碼頭設計中,構建“立體空間+全流程”的粉塵污染防治體系,從源頭上全面降低由粉塵引起的大氣污染,這既是構建綠色港口的首要任務,也是散貨碼頭污染防治的重點。
石臼港區南作業區設計,首先通過設置防風抑塵網、防護林帶、道路揚塵控制體系、洗車臺和粉塵處理車間,全面構建“立體空間”式粉塵防治體系;其次通過裝卸工藝系統從各個細節入手,設置系列化全流程的防塵、抑塵措施,這些都為實現“藍天白云”的綠色港口目標打造了全面硬件基礎條件。
1)防風綠化體系
石臼港區南作業區的每一部分在防風抑塵網的外側和道路內側都設置了綠化林帶。在防風網附近種植了由高大喬木和密植灌木組成的綠色防護林帶。防護林帶一方面與防風網聯合降低風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港區的綠化率,并對堆場進行適當遮擋,形成“人在港中、港在畫中”的綠化效果。
2)全流程除塵抑塵設施
裝卸工藝系統從各個細節入手,設置系列化全流程的防塵、抑塵措施,首先在起塵點處設置擋板、罩、簾等進行粉塵防治;其次針對帶式輸送機運量大、物料落差大、產塵量大的特點,在每個轉接機房的落料點、門座起重機等處設相應的微霧抑塵系統,對物料轉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進行濕式除塵,有效抑制物料轉運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再次在每臺堆取料機懸臂上安裝噴灑系統,對料堆表層進行結殼劑的均勻噴灑;最后對粉塵進行清掃、收集和處理環節的設計,以杜絕粉塵二次污染的問題。該除塵抑塵設施為智能監測、設備聯動,為達成綠色港口的建設目標打造了全面硬件基礎條件。
在碳中和政策提出并推行的新時代,舊工業園區——包括工廠、港口,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生產和生態的關系,實現工業用地和人文自然景觀的有機融合[2]。
以日照港石臼港區為例,港區的綠化景觀僅靠傳統的少數點狀的小型花園遠不能滿足花園港區的設計要求,老港區進行花園式綠化景觀的升級打造,需生態、景觀、文化、經濟等策略四位一體方可共同打造綠色低碳、和諧美觀的港城風貌。
1)生態策略
港區綠化景觀以“尊重、順應、保護、回饋”為生態指導原則。首先,在地形地貌整合中,尊重原有地形,避免大挖大填,注重水土保持;其次在植物群落組織方面,盡量保留原有植株,輔以其它原有鄉土植物,共同構成有層次綠化景觀。
2)景觀策略
工程的植物景觀配置充分考慮港區道路沿線景觀和視覺效果,即整體協調,又不千篇一律,以一路一特色、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為基調,組團或群落的植物豐富多樣。防護林帶考慮防護功能,以喬灌木為主;成片的公園式景觀,除關注功能性外,主要結合植物的觀賞特點,喬、灌、草、地被和花卉合理配置,形成群落和諧、色彩季相豐富的植物配置,將使用、美觀結合為一體。
3)文化策略
工程景觀規劃在設計之初,即充分結合工程性質、規模、場地布局、使用要求等條件,使景觀風格與地域和企業相協調,根據企業特點進行景觀規劃和針對性設計,使景觀成為宣傳的載體。
4)經濟策略
工程的景觀的經濟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植物選取多采用抗污性強、維護成本低、適用本地的植物,以減少管理費用;其次景觀設計以功能為主,防護與美觀相結合,設計簡約大方;再次,在港區綠化升級中,以舊有綠化空間再升級發揮為主,減少資源浪費。

圖3 日照港石臼港區整體綠化布局
日照港石臼港區南作業區主要包括18#~20#泊位后方堆場、東煤南移工程堆場、14#~15#泊位后方陸域堆場,整片陸域自北向南劃分成功能獨立、作業互聯的作業區。結合港區的總體規劃,景觀規劃采用“一帶兩園,兩橫四縱多區塊”的綠化布局格式,可有效解決地塊之間連貫性較弱的視覺局面。
根據港區功能劃分、車流組織、已形成的港口花園區位,主要景觀節點有兩個——景觀道路節點為車流密集的必由之處,即港南十一路轉入港南九路的道路交口;花園式風景園林帶的主要節點位于地塊連貫性不強但位置重要、整體效果良好的十號門入口處。節點具有多種空間視線焦點,植物風格既要相互協調,又要各自出彩[3]。節點點綴于道路之上,弱化了道路功能中單一的交通運輸性,強調了生態性、美學性、文化性,并能夠按照空間功能清晰劃分出入口空間、過渡空間、核心空間、收尾空間[4]。

圖4 景觀道路節點效果圖
港口輔助建筑以生產性為主,皮帶機、防風網、變電室、候工樓等形態規則、裝飾較少,為實現與綠化景觀的良好融合,采用喬灌木與防風網結合打造立體的綠化屏障防護帶;輔助建設的辦公用房等在滿足生產的前提下建設種植池、花壇等形成場地綠化;增加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地域或公司文化性綠化裝飾。

圖5 防風網及道路兩側綠化帶效果圖

圖6 皮帶機周邊綠化效果圖

圖7 皮帶機下側綠化效果圖

圖8 翻車機周邊綠化效果圖
同時,景觀設計中強調企業員工參與性——員工親自設計、打造的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園藝小品,不僅陶冶了情操,也增強了對企業的認同感。

圖9 企業員工參與設計的園藝小品
綠色港口是港口行業的建設目標,首先應在設計、建設等根源環節采取措施;其次,在運營管理監督落實、宣傳教育等方面同步發力。本文以日照港石臼港區為例,通過分析現狀和評估遠景,給出港口綠色規劃和實踐的一種可行路徑。
1)加強產學研結合的設計模式,致力于港口運輸體系流程化、集約化、智慧化,應用新技術從污染源頭進行防治;
2)在綠色港口理念指導的新形勢下,綜合考慮生態、景觀、文化、經濟等四位一體策略進行綠化景觀設計——建設花園式港區,以港區工業生產更好組織為前提,規劃建設景觀節點和動態景觀線,做到步移景異,建設如畫港區,為員工創造景觀良好的工作環境同時展示企業文化,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以上規劃設計,全力建設誠信、智慧、高效、綠色“四型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