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晶

倘若驅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你會對遠高于普通公路上的車速失去感覺。這時,120km/h的車速,于你而言就如同普通公路上的80km/h的車速。當你習慣了高速公路上的車速,一旦駛入普通公路,你會感覺慢了很多,即便是80km/h的車速,于你而言,也如同50km/h一樣。這就是大腦的“高速公路效應”。
高速公路效應的產生,是錯覺的功勞。錯覺又叫錯誤知覺,是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知覺。產生錯覺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就高速公路效應而言,錯覺的產生是由于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行駛,人的大腦和感官產生了慣性,于是在無形中提高了判斷快慢的標準。
依據這一原理,個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妨就利用這一效應,不時為自己敲響警鐘,避免進入舒適區,提升斗志。
面對激烈的競爭,個體需要不斷成長以應對變化的外界,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然而,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疲倦感,尤其是實現了一個目標后,個體或許會因為成功的快樂和壓力的釋放進入心理舒適區,下意識地自我設限,陷入“看上去很忙”的狀態,從而阻礙了個人發展。
這是因為,此時的個體一旦再試圖前行,必然基于前期的經驗考慮到前行道路上可能碰到的挫折,遭遇本能的阻礙。這種本能的反應,是由人體的生理構造決定的。當外界情況變化時,人的大腦會馬上做出反應,以防止突如其來的變化危及生命。要克服這種本能的反應,個體可以利用高速公路效應,適當降低前進的速度。比如給自己一個小假期,使自己的身心處于明顯低于此前工作速度的環境中。于是由高速進入低速的變化,會讓個體產生不適感,感覺當下的生活節奏過于緩慢,內心便會生出改變的渴望。這種渴望又會激發個體強烈的斗志,從而爆發巨大的前行的力量。
當然,這一過程需要適應,更需要個體做好心理調適,在大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將之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如此才能讓自己在大目標的激勵下,一步一步邁向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要更好地利用高速公路效應,就必須重視自我意識的建立。它決定著個體的任何行為、情感、舉止。一旦個體從心理上對目標的實現產生抵觸心理,對目標實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挫折產生恐懼心理,就會變得畏畏縮縮,不僅不會獲得奇跡般的變化,也不會迎來期望的成功。
所以,當你一旦心存夢想,認準了目標,就要堅定前行的信心和決心,并將這種強烈的愿望內化為你的自我意識,讓自己的潛能在高速公路效應的幫助下得到發掘,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你終將走上自我發展的成功之路。
(孔運龍摘自《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