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斌 謝文君
滔滔贛江,巍巍井岡。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開辟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也是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紅色金融發展拉開了序幕。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枚仿墨西哥版制作、正面用手工鑿有“工”字的銀元。時光荏苒,盡管銀元已略顯斑駁,但在燈光的照耀下依舊光彩熠熠,仿佛在講述著革命時期井岡山上的紅色金融歲月,以及“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工”字銀元起源于1928年5月,當時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隊伍和朱德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隊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建立了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由于井岡山根據地地處湘贛邊界山區地帶,山高林密、道路崎嶇、林多田少,屬于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經濟區域,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現金流通量很少,加上當時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不僅紅軍需要的武器彈藥得不到補給,就連軍民必需的生活用品如食鹽、棉花、布匹、醫藥都無從購入。為了打破國民黨軍隊的經濟封鎖,改善根據地軍民的生活供給,以毛澤東為首的紅色政權領導人決定建立紅軍造幣廠,自己鑄造發行貨幣解決商品交換中的現金流通問題。于是,中國紅色政權發行的第一枚貴金屬貨幣“井岡山‘工’字銀元”應運而生。
在當時的情況下,紅軍自己設計模板比較困難,因此選擇當時流通較多的墨西哥版“鷹洋”作為模板。印模分上下兩塊,下印模石固定在沖壓架的下端中央,上印模石一頭系上繩索,通過頂架滑輪,生產時一人將上印模石拉起,一人及時放上粗坯和熔好的白銀液體,如此一放一拉,沖壓成模,每開爐一次,生產銀元400多枚。為了使這種銀元與歷代官府生產的“鷹洋”有所區別,銀幣造出來后,造幣廠工人再通過手工操作,用鋼鑿在每塊銀元正面鑿一個“工”字,代表工農兵政府制造,意為工農兵銀元。
這也是“工”字銀元與以往歷代貨幣的最大區別。雖然“工”字銀元較為粗糙,但成色足、信譽較高,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這種最早由工農兵政府自己鑄造和發行的“工”字銀元,逐漸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內貨幣流通的主幣。井岡山紅軍造幣廠鑄造的“工”字銀元是中國共產黨紅色金融領域的一次果斷嘗試,是中國紅色金融的先聲。盡管“工”字銀元的鑄造處在最原始的階段,但它為根據地軍民克服給養困難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奠定了紅色政權貨幣發行的基礎。

1929年1月下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失守,造幣廠遭到破壞,紅軍在井岡山上的首次造幣活動,歷經8個月后被迫中斷。但是,紅色金融的發展卻沒有因此受阻。繼井岡山之后,其他革命根據地也陸續發行了自己的貨幣。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第二年春天組建了國家銀行,這一時期根據地的造幣條件與井岡山紅軍造幣廠時期相比有了明顯改善,制造金屬錢幣的技術也更精湛了。在戰火硝煙中,當時的國家銀行還卓有成效地開展了發行蘇區貨幣、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匯兌、扶助信用合作社、代理發行國家公債、代理國庫和建立統一的蘇區金融體系工作。在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紅色金融事業歷經開元和發展,不僅為共和國金融事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而且為發展社會主義金融事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紫菀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