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萱
從現階段黃河流域的綠色發展情況來看,諸多地區仍受到地方政府在財稅體制、增長偏好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影響。這就需要基于綠色發展導向,適當提高產業發展門檻:首先,建立健全負面清單管理體系。綜合參考當前黃河流域的發展特征,主要表現為生態環境脆弱和水沙關系不協調等,應當全面圍繞區域活動、岸線開發、河段利用等領域制定系統的管控方案,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明確列出禁止投資建設的各種項目類型,同時建立健全禁止、淘汰、限制的產業清單,針對一些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排放大、產能嚴重過剩的產業進行嚴格的監管。通過負面清單管理體系的制定,倒逼各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與科技研發。
其次,加大環保約束與節水減排力度。根據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工業節能環保標準的更新,并按照節能環保法律規范開展監管工作。為進一步強化環保約束,分別從資源利用、增長質量、綠色生活、環境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等方面針對黃河流域各省份進行考核,保障各省份均能夠滿足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需要積極優化現有耗水型產業、高排污產業的節水減排轉型時間表,在限期內推進上述產業的順利轉型。
要實現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是發展基礎所在。從當前黃河流域各省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來看,四川、山東、河南本身在產業基礎與區位條件方面具有優勢,當前在設施種類、路網密度等方面位居前列,交通基礎設施與產業的適配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而青海、甘肅、寧夏由于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制約,物流業和制造業等發展較為緩慢,同時因為設施短板,嚴重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政府引起高度重視,致力于補齊產業轉型需要的基礎設施短板,綜合利用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等手段進行多元扶持,以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作為主要目標,推進上述相對落后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
其一,通過政府進行頂層設計,基于公路運輸網絡完善、鐵路運輸效率提升以及科學布局航空站點,針對三省區路網密度、交通運輸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調整。其二,綜合參考“一帶一路”倡議中各個國家、地區在貿易方面的需求,應當在三省區重要內陸港、節點城市等推進多式聯運設施建設。其三,政府全面加大航空口岸、客運樞紐和貨運樞紐等各種物流樞紐的建設力度,通過政策傾斜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如推進智能控制、冷鏈運輸車輛、倉儲設施等等。基于政策的不斷完善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此來幫助相對落后省份在經濟發展方面補齊短板,推進產業轉型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發展。
根據黃河流域各省份的金融發展情況來看,四川、河南、山東在金融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和產業性特征,而內蒙古、陜西、山西在金融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服務性特征和技術性特征,因此上述六個省份融入我國金融產業鏈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四川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致力于在金融創新、金融防線防控、智能制造、實體經濟等方面強化發展。就金融科技而言,四川可以與重慶共同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致力于推進各種新興信息化技術的推廣應用,保障其能夠精準對接各個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對于河南和山東來說,需要全面融入地區金融人才交流平臺,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建立健全金融人才培養體系。與此同時,由于高新產業本身具有較高空間跨越性的特征,河南和山東還應完善區域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對于內蒙古、陜西和山西來說,金融服務發展水平要明顯高于區域產業發展水平,三省區在金融服務方面能夠為區域內其他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需要將發展方向放在金融科技創新領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總的來說,金融產業鏈本身具有虛擬性特征,黃河流域各個金融強省應當在明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致力于融入我國金融產業鏈,為黃河流域各個產業鏈環節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同時主動與我國金融產業鏈進行有效對接,注重推進黃河流域整體金融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
基于內循環層面進行分析,從最近兩年的旅游情況來看,廣大游客往往更傾向于國內游或近郊游,內蒙古、青海、甘肅和四川等地均是國內熱門旅游區域。從外循環層面進行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無疑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契機,新加坡、菲律賓、蒙古國、越南、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入境游的重要客源國。在上述背景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產業無疑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黃河流域各省份大力發展文旅數字產業鏈不僅是助力國家強內需和擴外需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推進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措施,而從黃河流域當前的市場份額、數字技術、特色旅游資源等方面來看,其已經具備發展雙循環文化旅游的優良基礎。
正如上文所述,黃河流域跨越了東、中、西三個區域板塊,地形多樣,同時又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跉v史與現實的分析,黃河流域在旅游資源方面自成體系,如何傳承發揚黃河文化無疑是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從黃河流域的文化旅游資源來看,歷史古跡所占的比重相對較高,對黃河流域的各個省份來說,應當落實頂層設計,建立黃河文化旅游聯盟,針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宣傳與開發,通過科學的管理機制與合作機制,推動黃河流域內各類組織和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經濟帶。將黃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和歷史遺跡等充分利用起來,全面開發民俗特色游、黃土鄉村游、絲綢之路游、紅色文化游和古跡遺產游等多元化的旅游線路。在此基礎上,還應當積極利用我國全面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黃河流域各省份積極加大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力度,致力于將全息投影、VR、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融入文化遺產保護開發領域,將更多的創新創意應用于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發展中來。
綜上所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我國整體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戰略相輔相成,對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經濟建設和社會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從當前黃河流域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綠色發展滯后、產業轉型升級緩慢已經成為突出的問題,推進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是有效推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這需要我們充分結合黃河流域各省份實際情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產業轉型發展中來,通過基于綠色發展導向提高產業發展門檻、提升黃河流域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推進金融強省融入我國金融產業鏈和圍繞資源優勢全面打造文旅數字產業鏈等措施,進一步有效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綠色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