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兵
父親今年已77歲高齡,家里田土流轉后,平時種種菜,散散步,看看書報,安享晚年。
老人家一生經歷過很多的磨難,生活也過得比較艱難,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現在條件稍有好轉,可依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母親有時到縣城來,順帶給父親添置一點衣服、鞋帽,他總得嘮叨幾句:“家里不是沒有衣服,又買新的浪費錢。”
妹妹在外地,經常會從網上購買一些食品、蔬菜寄來。父親也不樂意:“自己賺點錢不容易,家里什么都有,以后不要麻煩了,收了你們的東西我也不舒服。”
我們家離醫院較遠,加之沒有交通工具,十分不方便。母親偶爾會讓我捎帶些藥品。父親知道后必定會責怪母親幾句,說給我們添了麻煩。
有次回家前,我詢問母親需要帶什么物品?母親怕父親責怪:“家里都有,不需要帶什么。”晚上才知道,房間電燈有一個月沒亮了。我頓時火冒三丈:“問了你們是否要帶東西,電燈不亮了又不說,我知道就把燈泡帶回來了。”
父親連忙解釋:“農村睡得早,用手電筒一樣方便。”早上起來一查線路,燈泡沒壞,是開關接線柱里電線老化了,自動脫落了,我又冤枉了父親。
我回老家的時候,習慣幫他們把高齡補貼取出來。但每次都要打印一張取款憑據,父親查驗后才放心,不是我給他們的錢。我知道父親的想法,他是怕我過得緊張,過得不好。每次回家空手而去,帶蔬菜、食油而歸,父親心里才舒暢。每逢過節,父親會給我現金,讓我幫忙用手機給外孫發紅包。做這些事時,父親總是滿臉笑容.樂呵呵。
父親就這樣,一生都沒奢求過我們為他們做點什么,對我們也沒有很高的期望,簡簡單單、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就是他最大的滿足。
前段時間,與父親聊到法律。家里有我自學法律專業與報考律師時的諸多書籍,父親每一本都閱讀了。在交流中,發現父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感興趣。我說:“我買一本給您看。”“有就看一下,沒有也沒事。”父親回答著我。這是我記事以來,父親唯一的一次默許,而且只是一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