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河

家住秦嶺腳下的長安城,小時候常常爬到城墻上眺望這座美麗的大山。雖然山形輪廓清晰,似乎看得見綠樹炊煙,但總是難以靠近窺其全貌,使人產生無數遐想與猜忌。
上中學與工作后,慢慢有了親近的機會,不外是郊游至翠華山、南五臺、灃峪口、高冠瀑布等淺山峪口,折柳剜薺或戲水沖涼,以至于登臨華山、穿越太白、深入朱雀,直抵老縣城等終南腹地探尋那神秘的秦嶺四寶——金絲猴、朱鹮、羚牛和大熊貓??磻T那滿山香飄的洋槐、爛漫的連翹、嬌艷的紫荊、搖曳雛菊與姹紫嫣紅的杏李,只是一直未能有識秦嶺山中的花中君子——高山杜鵑。
那是有一年的“五一”,好友相約去木王山國家森林公園,說要看杜鵑花。我卻懷疑,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我國中南、西南省份物種,咱這北方雖有,也多為盆栽,木王能有杜鵑?朋友笑我孤陋寡聞,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花中此物似西施”“山石榴花紅夾路”一詩為證,指的就是秦嶺的杜鵑。遂驅車前往鎮安,翻越風凸嶺上了趟木王山??目慕O絆爬至半山,確實看到許多粗壯茂盛的杜鵑樹,滿山只找見一朵凋謝在枝頭的粉色花簇,原來那年天暖,杜鵑花已飄落。盡管大失所望,卻對木王迤邐的山色與原始生態大為贊嘆,相約一定再來踏青賞花。
第二年四月初,攝影家宋艷剛尋了鎮安縣旅游形象大使劉嬌做導游,到古鎮拍云蓋寺,又上了回木王山??上Т汗媚镞@年又來得太遲,山上還有殘雪,我們上到跑馬梁,但仍是只見樹木不見花,無緣結識秦地杜鵑,只好拍了云蓋寺及木王一組不錯的照片,發在晚報上,為古云蓋寺和木王山招來不少游客。
回城不大甘心,上網搜索,得知木王山中的杜鵑與南方的毛杜鵑等品種有所不同,是一種常綠喬木,高2-12米,樹皮黃灰色或棕褐色,幼枝粗壯,葉厚革質,長圓狀倒披針型,頂生傘形花序,有花15-30朵;花冠闊鐘形,長4-5厘米,直徑4-5.8厘米,多紅色或粉紅色,也有白色,生長在海拔1300-4000米的森林中或冷杉林下。網上“十里杜鵑花?!钡拿缊D惹人心動,也成了難以了卻的心事,不知何時有緣與這秦嶺隱士相首?
去年暮春,機緣終于來了。舊友知我心愿,相邀再上木王訪尋杜鵑。從西安至鎮安90公里高速依舊,但從縣城至楊泗木王景區的道路大為改觀,原來的砂石路已鋪成了柏油,以往要盤旋翻越的崇山峻嶺鑿通了隧道,快捷安全了許多。兩旁的村落更是舊貌新顏,土墻茅屋變成了白墻黛瓦的小樓。一路櫻紅栗茂,柳翠水碧,藍天白云,心情舒暢,不由感嘆:秦嶺深處無霧霾,云橫千里綠如嵐。同車的朋友抵擋不住誘惑,在山路旁釆擷了一大把瑪瑙般的櫻桃,嘗了嘗甜中帶酸,汁滑肉嫩,十分爽口,沒想到山里的櫻桃竟比山外的品種還早熟半月。
“快來!這有一枝!”
“看!那兒也有一朵!”眼尖的李老師與前邊的任總發現了新大陸。眾人上前觀瞻,那樹頭上的杜鵑雖已稀疏,但色澤依然粉嫣抖擻。眾人便來了精神,幾位男士引經據典,借花諷人,笑同行女子堪比此間花貌?!翱创?!竟敢將美女比作殘花敗柳!”立馬招來強烈反擊。有人辯解,“此言說明你們過去是花兒,現在花雖敗韻猶存嘛?!瘪g得資深美女無言以對,又憤憤不平。
我度海拔高處寒冷,花會開得遲些,向前定有斬獲,于是加快腳步努力向上攀登。果不其然在高坡背陰處,發現一株四五米高老碗粗的美容杜鵑開得正艷。那美容杜鵑遠觀似錦云,一朵朵傲立枝頭;近看如粉蝶,一簇簇迎風起舞。粗大的樹干分出很多挺直的枝椏,每支頂端都結出碩大的花團。那花兒開得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那花瓣密密匝匝、相互依偎,那花瓣裹著蕊、蕊貼著瓣,競相輝映,那花色粉粉嫩嫩、紅白相間,亭亭玉立,如同美人出畫,從林間小道款款走來。
步出這條半山腰中的“Ω”型觀花廊道,大家意猶未盡,想那更高處定會花團錦簇。大家匆匆登車,繼續上行。轉過鷹嘴峰下的幾處彎道,遠遠望見墨綠幽靜的山林中隱約露出亮白的花朵。到達海拔約2000多米處雙馬頭景區的腰竹婭,就看到了油松鐵杉密林深處及箭竹叢中伸展出的層層疊疊的白色花海。興致盎然的李老師竟在花間系上了吊床,來了回臥枕清風花下眠。
眾人繼續結伴前行,走至山脊,眺望蒼茫野性的秦嶺。從馬尾巴行進至馬肋骨、跑馬梁、馬脖子和相馬臺,一路繁花似錦。只不過這里的杜鵑名為照山白,無論花木花葉花蕊都比山腰的美容杜鵑小了兩號。其高約2.5米,花枝略稀,花蕾呈紫紅或雪青,花朵為白色鐘形,花萼裂為5瓣,花心中有黑色小斑點,每簇亦在枝頭頂端14-15朵擁簇在一起,十分妖嬈冷艷。眾人忍不住與之合影,撫花詠嘆。看那標識,說是花葉均有毒,但可入藥,又使觀者敬畏。一小姑娘踮起腳嗅嗅白杜鵑,搖搖頭告媽媽沒味。眾人也嘗試聞聞,確實無味,但不知為何仍有山蜂繞其而飛,是否隱藏著更為難解的機密?
下至山來,看微信已積萬步,耗時兩個半小時。尋一農家樂,山筍、香菇、木耳、河魚、臘肉皆山中林間所產,菜鮮飯香。
歸途中因灌了小半碗西鳳,起伏于秦嶺山中,突然想起唐狀元施肩吾《杜鵑花詞》古風一首:“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丁寧莫遣春風晚,留與佳人比顏色?!币杂洿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