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佳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能夠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開發利用的偉大精神及物質載體,[1]在黨史學習教育和賡續紅色精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其獨特優勢。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中撰文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紅色資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對其進行及時的收集、加工和數字化保存緊迫且必要,一方面能夠使紅色文化完整地以物質化載體的形式予以保存,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手段和共享方式向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提供黨史“知識大餐”,使其了解到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在鮮活的歷史、多層次的體驗中重溫黨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然而傳統的數據化開發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亟需引入新的開發思路和創新技術。文旅融合和數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深刻改變了文旅資源的呈現形態和用戶的體驗認知,給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和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
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多以開發特色數據庫的形式開展。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指出,要“建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鼓勵各文物博物館機構、圖書館、高校、科研機構等對紅色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保存、展示、傳播,融通多媒體資源,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2]筆者根據網絡調查和文獻梳理,選取了14個省2個直轄市建設的20個紅色資源數據庫(見下表),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獲取紅色資源數據庫建設現狀的有關內容。

紅色資源數據庫建設情況表(部分)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對紅色文獻、紅色研究、紅色創作等文獻信息資源,包括記錄、研究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情況的各類圖書、報紙期刊、音視頻資料、影像資料、會議文獻、公報通告、宣傳冊等進行數字化。主要通過盤點本區域內資源,采購外部資料,關注舊書市、網上古舊書信息平臺,收集和競標個人收藏,翻拍、復印、掃描其他機構收藏的特色資源等方式收錄入庫。
采訪參與歷史事件的相關人物,以回憶、講述為主的口述資料,以及紅色年代口耳相傳的紅色歌曲、作品等。此類資源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相關人物,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予以記錄。
對紅色舊址、紅色文物等為主的物化資源,包括各地分布的革命歷史遺址、革命年代的票據貨幣、武器裝備、辦公用品等通過超高清視頻、無人機航拍、虛擬全景等先進拍攝技術進行收集、展示。
收集游客在游覽紅色景區、歷史遺址、紀念館等產生的信息資源以及針對游客開發的各類信息資源,包括交通、路線、攻略、感想、宣傳冊、創意產品等。此類資源主要分布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各類論壇、網頁、小程序、朋友圈等區域,資源質量參差不齊,需要予以甄別、篩選和組織編輯。
建設主體多元且分散,缺乏共建共享機制。保存和建設紅色資源的各類機構之間、同一機構體系內部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存在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且元數據規范和著錄規則差異明顯,跨系統之間傳輸和交換數據存在障礙。
人員和資金不足。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資源支持,首先需要從多方入手采集和整理相關紅色資源,盡可能地使數據庫資源完整、系統,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標引、關聯、抽取、轉換、表達,涉及數據庫、多媒體、數據挖掘、數字人文等多方面的技術,而現有機構人員編制不足,專業技術知識匱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社會力量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
使用率較低。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存在“重建輕用”的普遍問題,大多數機構重視紅色資源的收藏和建設,卻忽視了后期的運營維護及數據更新,以及外網共享和傳播推廣等問題。以全國黨校系統“三大文庫”“四大專題數據庫”建設項目為例,大多數黨校以紅色資源、紅色精神作為抓手,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紅色資源數據庫,但大多僅對校內IP開放,不能外網檢索和使用。文旅融合時代,有大量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旅游業從業者等對紅色資源有較大的信息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應開放數據庫內容,搭建匯集各方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交流平臺,在共享中促進開發和利用。
數字化質量參差不齊。許多機構在進行紅色文獻、圖片等資源的數字化時,主要通過逐頁掃描的方式,將其收錄入數據庫,但由于資源及設備質量、掃描細則、著錄標準等方面的不統一,部分電子文件圖像模糊,影響OCR的文字識別,著錄層級較淺,內容揭示和數據關聯程度較弱,影響檢索功能和用戶體驗。
揭示性和互動性不足。從目前建設情況來看,紅色資源數據庫更像是“面面俱到”的綜合性知識庫,而未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對其相關資源進行深入收集、分析和挖掘,尚未深入揭示主體對象的內涵實質。且資源的呈現方式仍較為傳統,缺乏體驗性強的互動性項目,未實現對紅色資源的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傳播。
文旅融合是新時期深化文化和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文化和旅游業改革發展,提升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決策部署,已連續多年寫入國務院和多個地方省市縣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黨和政府的重點工作。保存紅色資源的圖博檔校等作為文化機構的一員,本著“應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基本原則,應從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加以創新,探索文旅融合的實踐路徑。在此背景下,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亟需改變以往的“重建輕用”模式,積極擴展用戶對象,提升用戶體驗和使用效能,為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資源和決策支持。
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項目首先是保存紅色資源,傳播紅色文化精神的需要。其次應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為紅色資源研究者、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等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為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旅游提供更多生動的案例、故事,為用故事講黨史,以黨史促黨性提供助力。同時應根據本區域資源結構、文化特點及機構自身情況調整定位和側重點,有選擇地收集和加工不同類型的紅色資源。如紅色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紅色資源是指那些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動中凝結的人文景觀和精神。狹義的紅色資源是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廣大人民進行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所形成的歷史痕跡和精神魂寶。[3]在數據庫建設中,各機構應當根據資金人員實力,以及主題的發散或聚焦,對收錄時間進行選擇。
在數字化的對象上,應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機構的資源優勢,盡量選取那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201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列入名錄的景區共300處,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兩百多個市縣。也就是說全國各省市大多數市縣都分布著紅色資源待采集、利用。應優先選擇本地有特色的革命舊址、事件、人物,最大程度利用本機構已有的信息資源,同時便于信息資源的采集、更新、管理。
90%以上的受訪機構認為充足的資金保障、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上層領導的支持是建設好紅色資源數據庫需滿足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國各級財政對紅色資源保護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主要集中在省級以上紅色遺址或重要項目的保護建設上,且分配到數字資源建設方面的資金比較有限。大多數機構所藏紅色資源數字化項目仍需爭取領導和專項資金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過立足于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配合建黨百周年相關活動,開展相關項目申報,在獲批之后申請專項經費,為數字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可采取“邊建設邊研究”的工作方式,強化學術研究支撐功能,將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與紅色文化研究工作相結合,開展各項專題研究,定期宣傳推介相關研究成果。并可根據前期研究成果,撰寫相關決策咨詢報告,獲取上級領導部門的進一步支持。再者,可以分階段有重點有步驟推進,逐年增加數字資源建設預算。同時,以數字資源建設為契機,引入具有相關學科、技術背景的人才力量,構建適應新時期數字資源建設人才梯隊結構。在工作方法上,應落實項目負責人制度,建立定期通報機制,定期召開工作例會,通報項目進展情況,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難題,保障項目進程穩步推進。
為更好促進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應加強各建設主體之間的溝通和協同,建立分工協作和共享機制,有效地降低建設成本,提升資源使用率。具體來說,應將文物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高校、科研機構、文化和旅游部等收藏和傳播紅色資源的機構統一納入數字化建設機構同盟,按照統一的標準,構建包括質量控制、技術標準、人才培訓等相關保障內容的共建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在資源、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推動核心建設機構的優勢資源整合利用。在此基礎上拓展收錄海內外相關機構、民眾的相關資源,不斷提升紅色資源的規模和質量。
對于已建設完成的不同領域標準各異的數字化資源,則應探索更高層面的知識抽取、知識表示、知識融合等技術,以促進跨學科間數據的交換傳輸以及知識的分享和重組。如通過謂詞邏輯、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本體論等方法利用計算機符號表示人類知識,解決領域知識與資源的描述與組織難題,[4]通過知識圖譜在不同領域的術語和概念之間建立映射,實現跨領域的知識共享和融合。[5]
為推動塵封的紅色資源的發掘、采集、加工,重新煥發“生命力”,可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數據資源的建設和完善中。大眾參與活動已經進入很多領域的工作流程,大眾直接創建、分享、整合和再利用數據已經十分普遍,[6]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也不例外。應廣泛發動專家及民間力量,作為紅色資源數字化項目建設的有效補充。
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涉及大量黨史相關專業知識,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紅色浙江”項目建設中,就通過與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積極發動黨校教師力量,邀請教研部教師作為指導專家或項目組成員,同時組織教師形成相應專題項目組,以投標的形式參與數據庫的建設。另一方面,專家學者由于常年閱讀和研究的習慣,收藏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源,其中有不少稀缺資源,如毛澤東1917年發表在《新青年》雜志的原本,中國共產黨創建人及先驅者楊明齋、李漢俊、楊匏安、惲代英、魏野疇等1920年代原真稀缺著作等等。[7]
社會民眾也是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大量紅色文獻資源散落民間,需要進行查漏補缺。另一方面,民眾中也有大量經歷相關歷史事件的人士,其講述、回憶是重要的歷史材料,在紅色旅游中,民眾還是紅色資源直接使用者和體驗者。再者,民眾可直接參與數字資源的轉錄、標引、標簽化、校對等工作過程中,為數字化項目提供原始數據。
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大大加深了人們處理和理解信息的困難,而數字人文的出現為其提供了新的處理理念和手段。在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中,也應當充分借鑒和應用數字人文的理念和技術,對有損資源進行數字化修復和再現,同時挖掘復雜異構的信息資源,揭示紅色信息資源的人文內涵。可將數字化的文本、圖片、音視頻、網絡文獻等各類型資源,借助內容管理工具進行結構化加工、規范標引,提取關鍵詞和知識元,利用關聯數據技術對分散在不同資源中的同一景點、人物、事件、時間等進行關聯,既可實現資源之間的縱橫鏈接和交叉引用,又可形成可視化的知識地圖,呈現百年黨史的社交網絡,通過大數據的方式來解析和發掘黨史。
同時可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新的展示形式,基于關聯數據、社會網絡以及歷史地理信息,使用3D/4D技術進行模擬假設,可重構歷史場景,還原黨史中的人物關系和歷史事件,賦予紅色資源敘事功能,實現對紅色資源的“活化”。并可通過VR、AR等技術加強互動交互,充分調動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體驗,打造沉浸式體驗,從空間和時間等多維度全方位展示紅色信息資源。這方面可參考威尼斯的時光機項目,通過對威尼斯國家檔案館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利用數字人文技術還原古老威尼斯面貌,使人們能“穿梭”時空了解歷史變遷。[8]
針對紅色資源數據庫使用和傳播不足的問題,可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機,加強運營和推廣,開展各種活動提升使用率。一是根據資源特點在群眾文化場所打造特定的紅色空間,提供閱讀和交流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可結合社會關注點,舉行各種類型的研討會、讀書會、展覽會等,設置特定主題,對數據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二是開展有獎征集活動,向社會各界征集與數字資源建設主題相關的資源、線索,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在促進紅色文化傳播的同時又可提升數據庫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也可在數字資源平臺中設置互動模塊,收集對于紅色資源的點評、感想,以及對數據資源建設和使用的意見建議等。三是綜合使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傳播手段主動推動紅色數字資源,吸引用戶關注、評論和轉發,鼓勵其開展進一步的創作和宣傳。同時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研判其思想變化趨勢及喜好,精準推送相關信息。四是通過挖掘紅色資源中相關人物、地點、事件,遴選紅色旅游路線,組織實地參觀、解讀、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在知行合一中促進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具有紀念價值的紅色資源,成為開展黨史學習、黨性教育的信息保障,還可以通過文旅融合,廣泛傳播,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支撐。基于新形勢新理念新需求,應積極采用新的建設理念和數據技術,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將紅色資源數據庫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并通過共建共享、開放利用和宣傳推廣,使之成為互聯網上宣傳紅色精神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