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
徐州圣邦機械有限公司 江蘇徐州 221000
某新型工程機械的行走機構采用行星齒輪減速機,其內齒圈與行星齒輪嚙合,承載整個行走機構最終輸出的轉矩,因此不僅要求齒面有著足夠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勞性,而且要求心部有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根據實際工況并結合設計要求及加工條件,對內齒圈采用調質處理后進行氮碳共滲的熱處理工藝。為滿足技術要求,我公司新購入一臺自動化可控井式滲氮爐對其進行處理,但是在氮碳共滲后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本文從設備、工藝參數、操作等方面進行原因分析,針對性優化工藝,經驗證滿足了設計技術要求。
內齒圈結構如圖1所示,材料為42CrMo鋼,工件滲氮(安裝面A除外)。技術要求:齒面硬度620~750HV1,滲層深度0.2~0.3mm。
圖1 內齒圈結構
采用R N-160-6可控井式滲氮爐,額定溫度650℃,3區控溫加熱,有效減少爐內溫差。配置微控全自動氮勢控制系統,按照程序設定在對溫度、時間、壓力等參數進行控制的同時,通過流量控制系統中的常量電磁閥、脈沖電磁變量閥等,對通入爐內的氨氣流量和甲醇滴速進行實時精確控制,從而將爐內氨氣分解率控制在設定范圍內,以保證爐內氮勢Np[1]。
零件加工路線為:下料→鍛打毛坯→正火→粗加工→調質→精加工→鉆孔→插齒→氮碳共滲→裝配。采用滴注式氣體氮碳共滲處理工藝,滲劑采用氨氣+甲醇。
將內齒圈A面涂抹防滲劑后,均勻擺放在專用工裝上,每批帶若干隨爐試塊(材料和調質處理與內齒圈同批),以便進行表面硬度、滲層深度的檢測。初步制定熱處理工藝曲線如圖2所示,具體工藝過程如下。
圖2 熱處理工藝曲線
1)采用等溫滲氮法進行氮碳共滲。
2)內齒圈入爐加熱后通入氨氣進行排氣,加熱到350℃時保溫30min,達到500℃時進氣系統的兩個常量閥全部打開,爐內溫度達到設定值520℃時保溫330min。
3)強滲階段2 4 0 m i n,分解率控制在2 0%~2 5%,擴散階段9 0 m i n,分解率控制在40%~45%。
4)利用氮勢控制系統使氨氣流量保持在4.5~5.5m3/h、甲醇滴注速度約60滴/min,從而調節爐內氨氣分解率在設定范圍內。
5)為保證爐內氮勢,共滲過程中對進氣壓力和流量、爐內壓力和溫度、甲醇滴注速度等都要進行實時監控和調整。
6)內齒圈隨爐冷卻到200℃時出爐空冷。
1)滲層平均硬度約550HV1,滲層平均深度約0.15mm,均未達到設計技術要求。
2)工件表面顏色不均勻,有斑狀和流掛現象,如圖3所示。
圖3 表面斑狀和流掛
3)上面兩層工件表面出現藍色,如圖4所示。
圖4 表面藍色
4)零件畸變尺寸超差:設計要求徑向圓跳動控制在0.05mm以內,多次測量實際值約為0.12mm。
調取熱處理工藝運行曲線(見圖5)。結合設備、工藝和實際運行數據,對出現的質量問題原因進行分析。
圖5 熱處理工藝運行曲線
(1)滲層深度不夠,硬度偏低 主要原因為共滲溫度520℃偏低,保溫時間330min偏短,通入氨氣過早。強滲階段分解率偏低,造成爐內氮勢過高,另外分解率不穩定,在運行過程中多次出現波動。
(2)工件表面顏色不均勻,有斑狀和流掛現象主要原因為工件沒有清洗干凈,表面存在油污和殘留清洗劑。另外A面涂抹的KS-2局部防滲劑較多,導致受熱后流淌到工件表面。
(3)工件表面出現藍色 從熱處理工藝運行曲線可以看出,在共滲過程中氨氣進氣壓力有兩次突然降低,在冷卻階段更是降低到零線,可以反映出運行過程中氨氣出現過中斷,導致爐內出現負壓,有空氣進入爐內,造成上層工件表面氧化出現藍色。
(4)零件畸變尺寸超差 升溫過程中保溫階段只有一段太少且保溫時間太短,出爐溫度200℃偏高,導致工件受熱不均產生畸變。
根據以上分析,再次制定的熱處理工藝曲線如圖6所示。
1)采用二段滲氮法,將氮碳共滲分兩個溫度階梯保溫。初期采用高氮勢,增加表面氮含量,中后期降低氮勢,使表面高氮向心部擴散,減少表面高氮白亮層的厚度,避免形成網狀氮化物[2]。
2)采用階梯升溫,加熱到250℃、350℃、450℃時分別保溫30min,當達到360℃時進氣系統的常量閥1打開通入氨氣進行排氣。這樣可以使工件表面充分氧化以增加齒面觸媒效應,達到500℃時進氣系統的常量閥2打開,共滲過程中通過脈沖電磁變量閥對流量進行實時控制。
3)根據裝爐量延長保溫時間,強滲階段360m i n,分解率控制在40%~45%;擴散階段120m i n,分解率控制在50%~55%;退氮階段60min,分解率控制在>80%。
4)利用氮勢控制系統使氨氣流量保持在5~6m3/h、甲醇滴注速度約90滴/min,調節爐內氨氣分解率在設定范圍內,以保證爐內氮勢。
5)由原來單瓶供氣改為雙瓶并聯供氣,保證進氣壓力連續穩定。共滲過程中對進氣壓力和流量、爐內壓力和溫度、甲醇滴注速度等進行實時監控和及時調整。
6)內齒圈隨爐冷卻到150℃時出爐空冷。
改進后熱處理工藝運行曲線如圖7所示,從中可以看出,爐內溫度和壓力,以及氨氣進氣壓力和流量均平穩正常,分解率保持平穩,主要參數均在工藝要求范圍內。
圖7 改進后熱處理工藝運行曲線
改進后熱處理工藝執行完畢后的出爐效果如圖8所示,內齒圈表面呈銀灰色且較均勻,外觀質量較好。隨爐試塊的表面硬度、滲層深度、內齒圈關鍵尺寸均在技術要求范圍內。后續經多爐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驗證了此工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執行性。
圖8 改進后熱處理工藝的出爐效果
氮碳共滲在化學熱處理方式中有著很多優勢,本文從氮碳共滲工藝的制定和執行細節入手,通過對設備和全過程參數的細致分析,找到了造成質量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改進工藝方案及相關參數。經驗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今后類似零件進行氮碳共滲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