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娟
七類常見的精神壓力和負擔正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如何緩解心理壓力?為此,筆者特邀專家為您剖析壓在中老年人心頭的七塊“石頭”,并傳授“碎石大法”。
“忙了半輩子,突然閑下來,卻不知道日子該怎么過了?!边@是不少人退休后的心聲。一些人感覺“人走茶涼”,自己不再受重視;還有些人覺得年輕時的抱負還未實現,留下很多遺憾。他們很難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陷入“人退心不休”的狀態。此時身心狀況往往不太好,可能有失眠、做噩夢、疲勞感增加、突然變胖或變瘦、起床后發呆等表現,而這些常被忽視。
建議? 離開工作崗位,生活反而可以更加豐富。愿意讓自己忙一點的人不妨提前做好退休計劃,正視自我價值,積極尋求返聘機會。有了多重收入,退休后生活也更有保障。還可以到老年大學進修,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完成年輕時的夢想。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幫子女照顧孫輩的老人達66.47%。照顧孫輩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老人“被需要”的心理需求,但育兒理念的不同和共同生活的摩擦,可能會讓兩代人的矛盾越來越多,老人的操心可能變成“好心辦壞事”。
建議? 老人應在年齡和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地照顧孫輩。孩子的父母才是第一監護人,有教育的最終決定權,老人要分清角色的主次,不能過多包辦。子女也要學會給老人“減負”。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出于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并非義務。年輕父母無論多忙都要自己帶孩子,既減輕了老人的壓力,又不錯過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老年夫妻中常有一方處于被照顧的狀態,另一方要承擔起照顧的重任,尤其以照顧癱瘓、失能、失智等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最為困難。照顧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情緒常喜怒無常,健康狀況堪憂。
建議? 要照顧老伴的老人可適度向親友傾訴,或與有相似經歷的朋友交流,交換經驗,彼此安慰。疲憊時不妨出去轉轉,參加一些有趣的老年活動。子女即便不在身邊,也要盡力為父母分憂,可以考慮請護工或安排老人人住正規養老社區。
有數據顯示,老人最怕的事情是生命的終結。尤其是過了75歲,身邊的同齡人相繼離開,心中難免悲涼。喪偶或失獨老人更難走出悲傷,繼而茶飯不思、體重減輕、失眠、食欲差、記憶力下降,甚至患上老年抑郁癥。
建議? 生命像花兒一樣,從萌芽、成長、開枝散葉,再到凋謝,是自然過程,老人應客觀看待生命。專家提醒,如有親友去世,身體不好的老人最好不要參加追悼會,更不能用吸煙、酗酒等方式來化解心中的郁結。家人要認識到,生活變故會讓老人有3—6個月的情緒低落期,此時應多跟他們聊天,主動找輕松的話題;幫老人換個環境,鼓勵他們出去旅游,轉移注意力。
聽說老同事查出了癌癥,自己整日憂一心忡忡;看到保健品廣告宣傳得神乎其神,就趕緊去買,結果身體越來越差。許多老人怕生病,活得小心翼翼;已患病的老人一怕沒錢,二怕拖累兒女,更是滿面愁云。
建議? 從中年開始做好早期疾病預防,合理飲食,定期體檢,堅持鍛煉,可以有效防止晚年患病,無疾而終并不是夢。人的一生中難免經歷磕磕絆絆,疾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老人要看開點,學會與疾病“和平相處”,積極配合治療,樂觀的心態能增強免疫力。
吃飯要人喂,穿衣要人幫,如廁要人扶……這樣的生活狀態是每個老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對會不會生病、何時生病、病了有沒有人照顧等問題的擔心,讓晚年生活缺乏安全感。
建議? 大多數老人還是可以生活自理的,所以沒必要杞人憂天。許多75歲以下的健康低齡老人還能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比如擔任社區管理員、志愿者等,而研究顯示,從事志愿工作的人更長壽。世界衛生組織也號召各國讓有技術的老人繼續參與學校、科研、社區、商業、衛生等方面的工作,開拓新的生活領域和人際關系,排解孤獨寂寞。
如今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空巢、失能老人增加,他們對晚年生活無人照顧的擔憂特別強烈。許多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愿人住養老院,居家養老模式又不完善,無奈與迷茫壓在心頭。
建議? 專家認為,子女盡孝是義務,但老人也要有精神準備,在退休前就開始合理儲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必要時請子女或有經驗的理財師做好理財規劃。國家也應積極探索多種養老模式,加強經濟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