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俸 周淼葭

江安縣工業園區。江安縣經商科技局供圖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慶祝黨的百年華誕,“萬里長江第一縣”的江安縣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江安整體面積不大,我們的重點放在‘小縣優城上,旨在讓這座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合理、商業繁榮向上、環境生態宜居、文化脈絡傳承清晰。”近日,四川省江安縣副縣長張學盡在接受《當代縣域經濟》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初夏,林木茂密,綠意盎然,綿延的丘陵分布著成片的李樹;翠綠的果實掛在枝頭,在陽光下分外誘人。果林不遠處是排列有序的農房,磚墻潔凈、池水清澈、公路蜿蜒。三三兩兩的村民聚在一起嘮家常,時有爽朗的笑聲傳出。這里,是江安縣“白李天下”鄉村振興示范區核心區所在的陽春鎮。
眾所周知,江安李是中國大白李的起源地,在端午時節成熟。記者在五月初夏時節到來,正好見到成片的李樹上掛著累累碩果,又是一個豐收年!
回溯歷史,《江安縣志》記載:“李,各縣俱有,江安尤佳。”江安縣趕場山的大白李曾被作為清朝時期的皇家貢品,其果大皮薄、肉厚核小、脆嫩化渣,深受廣大果農和消費者喜愛,現已成為果樹主栽品種遍布各地,被原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南方李子基因庫”,《中國果樹志》和《中國果樹分類學》將其列為我國六大優良地方品種之一。 2011年,以趕場山為原產基地的“江安大白李”正式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確定了其“中國大白李發源地”的名稱,2014年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可。
陽春鎮黨委委員李林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江安“白李天下”鄉村振興示范區核心區面積7000畝,計劃總投資10740萬元,示范區以大白李為主導產業,輔以果品分選包裝、冷鏈物流等商業配套,充分挖掘山、水、田、園、花、林、竹、徑、居等自然要素,拓展農旅觀光、休閑體驗、特色民宿等旅游產業,實現農旅融合、一三產互動,同時力爭打造成長江上游鄉村全域旅游最佳目的地。
目前,該示范區按照“大園區+業主”模式,引入公司新建高標準果園,并輻射帶動周邊果園升級改造,形成了以李子種植為主導,李花觀賞、李子采摘和李子文化元素等融合發展的農旅融合示范基地。與此同時,示范區圍繞“白李天下”項目創新探索出了“村黨組織+村資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五環利益聯結模式,帶動就業數百人,人均務工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農戶人均增收8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5月13日,四川晟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NMP和2.5萬噸導電漿料項目在宜賓市江安縣工業園區開工奠基。這標志著江安縣鋰電產業集群基本完成“補缺成鏈”,產業發展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江安縣副縣長張學盡(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江安工業園區里的鋰電企業
其實,江安縣經濟開發區始建于2005年底,一開始并非定位鋰電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江安工業園區聚焦新能源電池材料主導產業與四川省重點發展的“5+1”現代產業體系中的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高度契合,是四川省“51025”發展計劃重點培育的產業園區、四川省首批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之一,也是宜賓市重點培育的5個1000億產業園區之一,并列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
此后,江安工業園區堅持以化工為主導產業,形成了以宜賓海豐和銳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氯堿化工產業基地。
近年來,面臨氯堿產業等產能過剩以及長江大保護政策,江安縣深入研究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大力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優化布局以新能源電池材料、綠色化工為主導產業。
通過引進寧德時代、廣州鋰寶、安徽晟捷、東莞鑫通泰等大型企業投資興業,現正在建設以天宜鋰業、海豐和泰、海豐和銳、光原鋰電為龍頭的4 個百億產值產業群,實現園區轉型發展。多家企業的入駐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鋰電正極材料、竹基復合材料生產的空白,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產業體系,以企業間交換利用為依托的綠色循環體系。
“長江一線意情牽,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尋舊跡,幾生修得住江安。”這是中國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先生離開江安44年后,于1985年10月回到江安即興揮毫寫下的著名詩句。

圍繞“國立劇專”舊址打造的西城片區古街文化商業項目正加快建設
青瓦、紅墻、飛檐,古樸而生動的建筑依舊靜靜矗立在江安縣劇專大道上,紅墻之上,“中國戲劇搖籃”六個大字十分醒目,這便是抗戰時期的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劇專”)舊址,亦是吳祖光先生曾經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
本刊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國立劇專”抗戰時期在四川江安辦學六年,是時間最長,生活最豐富,也是最出成果的黃金時代,其間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戲劇、電影、舞蹈、音樂等藝術人才,對新中國戲劇影視教育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戲劇文化抗戰做出了卓越貢獻,江安也因此被戲劇影視藝術界稱為“中國戲劇搖籃”“中國戲劇圣地”,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國立劇專”舊址因此成為中國戲劇文化抗戰和中國戲劇史發展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戲劇文化遺址,是全國僅存的國立劇專舊址,其唯一性、獨特性和影響力在全國其他地方無法比擬,已成為四川江安與國內外戲劇影視藝術界聯系的重要紐帶。2018年8月,“國立劇專”被評為“四川十大歷史文化地標”,以“國立劇專”為依托,2019年江安榮獲“四川諧劇之鄉”稱號,2021年入選四川省中小學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如今的江安縣日新月異,依托“國立劇專”重磅打造的西城片區古街改造項目和國立劇專商業綜合體項目讓人萬分期待。江安縣發改局副局長趙炬峰介紹,西城片區古街改造項目預計總投資6.2億元,2021年6月開工,整體項目預計2023年12月竣工,項目占地面積98.81畝,第一期為國立劇專舊址保護性建設,12.45畝用地范圍主要是恢復建設江安文廟、戲劇博物館等;第二期為西街片區,86.36畝用地范圍主要是戲劇文化旅游配套設施打造,建設戲劇創意體驗街區、戲劇文化旅游街區、旅游公廁、智慧停車場等。目前,該項目完成設計編制,正在包裝納入2021年地方專項債券資金項目,項目已經入庫。“國立劇專”商業綜合體項目已于2020年8月開工,預計2022年2月竣工,項目總投資5.6億元,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建設內容主要為文化旅游、休閑、餐飲等商業為主的商業綜合體。“建成后,功能將類似成都的太古里,集吃、住、玩、娛樂為一體,彰顯江安劇專文化的同時,加快與現代化接軌的新江安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