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潔
2017年12月5日,大同市云州區被國際地理聯合會健康與環境委員會授予“國際健康養生基地”稱號;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云州區退出貧困縣;2019年,大同市云州區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20年2月26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大同黃花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進入新時期,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點上,云州區要根據形勢變化繼續完善產業規劃,增強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一是地理區位條件差。大同市云州區地處內陸,屬于燕山、太行山連片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滯后。在2020年開通高鐵之前,由于交通不暢、出行不便、信息閉塞,多數村民思想封閉、意識落后,自我發展動力不足。雖然云州區地處火山群,土壤有著豐富的礦物質,十分適合黃花菜生長,但卻因受限本地市場需求量小,加之宣傳跟不上,造成其他地區的居民對黃花菜不了解、不會吃、不愿買。而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并組織大規模種植之前,當地多為分散式個體種植模式,難以形成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因此,雖然大同黃花菜品質好,卻一直無法打開銷路,導致難以形成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二是沒有產業支撐。在當地政府組織集體大規模種植黃花菜之前,村民多種植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以求自給自足后,才能將剩余部分拿到市場進行出售,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十分有限。雖然當地的地理、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都適合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黃花菜,但由于黃花菜收割之后需要進行蒸、晾、曬等加工后才能食用,其操作設備和技術要求較高。因當地村民普遍缺少必備加工設施,加之個體作坊式加工能力不足以及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等原因,黃花菜種植難以普及,嚴重制約了大規模種植。多數村民少量種植僅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作為商品上市交易,使云州區長期面臨農村難以形成支撐性產業的困境,當地村民也因收入低甚至無收入而長期處于貧困中。
三是缺乏充足的人力資源。過去,云州區農村青壯年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村民,他們認為家鄉沒有發展前途、難以找到與所學專業對口工作,均留在城市發展;另一種是未受到中高等教育的村民,他們由于種植自家土地收入低、農閑時期沒有收入等原因,大多迫不得已而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工養家糊口。無論是哪種情況,村民進城適應城市生活后都不愿意返鄉及參與家鄉建設。因此,留在村莊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使農村嚴重缺乏勞動力、缺乏有專業種植技能的村民、缺乏懂經營會管理的產業發展“領頭羊”。雖然黃花菜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但因缺乏充足的人力資源始終處于分散種植狀態,沒有形成種植規模與產業化。
四是村民缺乏自我發展意識。云州區地處北部山區,冬天十分寒冷,每年秋冬農閑,不需要勞作,多數村民無事可做只愿窩在家里與同村居民打牌、聊天虛度光陰,卻不愿意主動思考家鄉發展,學習提升生產技能。扶貧先扶志,扶志便是要扶思想、扶信心、扶觀念、扶思路,要想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斗志,便要打好“志”的基礎——“智”,對于有意愿種植的村民來說,只有充分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現代種植技術,主動作為,才能搞好生產發展產業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一是因地制宜推動黃花菜大規模種植。黃花又名金針菜、安神菜、忘憂草、萱草,既是觀賞名花,又是素食珍品,其莖、根、葉均可入藥,具有利尿、健胃、治血、消炎、清熱、降壓、鎮痛、安五臟等功能。
大同市云州區黃花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北魏時期,到了明朝時期,大同黃花已遠銷東南亞。作為特色蔬菜,大同黃花因其苗大薹繁、肉厚角長、七蕊色黃、營養價值高、品質好等特點,于2003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在全力實施脫貧攻堅時期,云州區立足本地實際,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借助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東風和國家扶貧政策利好,在當地政府主導下,實施“一區一業”產業發展戰略,將黃花菜作為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動集體大規模種植黃花菜,推動形成集約化產業化,并使之成為脫貧支撐。在各種政策加持下,2016年,云州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為63萬畝,比2015年減少16萬余畝,下降20%,而當年黃花菜種植面積達到7.4萬畝,相比上年增加4.2萬畝。之后連年增長,2017年已達到13.1萬畝;2018年達到16.7萬畝,并且成功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19年達到23.07萬畝,并且入選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第二批產業扶貧典型案例;2020年達到26.1萬畝。
二是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黃花菜的大規模種植,對勞動力產生了大量需求。2016年,云州區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5人,其中:創業帶動就業人數36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04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05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2110人。數據表明,政府主導的黃花菜大規模種植極大地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也吸引了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務工、創業。在黃花規模種植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一些村民從外地回鄉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調研結果表明,村民返鄉務工,每年6月摘黃花時,每人每天可摘收200公斤,按每公斤賣2.5元計算,每天就能收入500元,遠比到城里打工的收入高,更重要的是在家門口就業,能夠照顧家人,享受幸福家庭生活。村里的大戶村民能種植七八畝地,摘黃花時至少要雇10個人,種植少的村民在摘收時也需要外村親戚幫忙。在當地政府“保姆式”的服務下,村民做到了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錢賺。村民幸福感與獲得感極大提高。
三是強化對種植農戶技術培訓。黃花菜產業的發展需要打破傳統模式,拓寬思路,提高種植技術水平。因此,在每年農閑時期,各村積極組織村干部和村民進行栽培技術的培訓,請來專家向農戶講解指導先進的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要領。同時組織開展農產品安全、無公害黃花菜培育等教育培訓,以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幫助村民增產增收。
四是實施農旅融合發展,擴大產業。云州區屬大同市近郊,且靠近機場、火車站、高鐵站,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合旅游業的發展。云州區依托黃花產業深度農旅融合發展戰略,以特色農業與優質生態為核心本底,以都市近郊游為主要模式,精心策劃推出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旅游項目,在黃花采摘時節成為全市乃至華北地區的旅游勝地。目前,該區已打造出鄉村旅游景點23個,成功舉辦了“首屆黃花豐收活動月”,通過忘憂農場采摘體驗、忘憂大道參觀等旅游項目,在擴寬銷售渠道的同時,也擦亮了大同黃花的金字招牌。
依托本地特色資源,通過大力發展黃花特色產業讓過去貧困的鄉村成功脫貧致富,大同市云州區的實踐告訴我們,抓產業發展之所以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是因為其完成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貧困問題。產業發展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要因地制宜選擇產業,依托每個地區的環境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