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米色的工裝,白色的安全帽,略帶靦腆的微笑,在位于南京市棲霞區中建安裝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龐大車間內,記者見到了王海浪。一排排巨大的鋼管整齊排列,管道里面,工程師們正在作業,迎著管道那頭的光,他們好像要走向未來世紀。
王海浪,1990年3月出生,是中建安裝南京華建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名無損檢測員,曾獲“全國技術能手”“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
初入行,樹信念
什么是無損檢測?
2010年,王海浪剛剛進入常州工程技術學院學習時,對自己所讀的無損檢測專業具體是做什么的一無所知。直到一年后,隨著專業課程的開展和學習,他才慢慢了解到——鋼結構的建筑工程、化工管道工程、化工倉儲罐項目等,需要通過焊接將一塊塊鋼板粘連起來,無損檢測就是通過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等檢測技術,確保鋼板焊縫無缺陷。通俗地講,就是那些高溫高壓化工設備、高樓大廈等,都需要“體檢”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王海浪并沒有在一開始就愛上自己的專業。高考成績出來,王海浪發現自己只能上專科學校,十分喪氣,對于要讀什么專業都無所謂的感覺,任由姐姐幫他去填志愿。可當他來到學校,一塊塊鋼板放到他面前,專業技術關乎一件件設備的正常運行、一幢幢建筑的正常使用,這其中包含的重大責任,讓他開始決心要好好學習。
作為一名無損檢測員,對于焊接,原本只需要了解一些理論,會簡單實操就可以,并不需要掌握多好的技術,但為了可以更好地做檢測,王海浪專門去報了培訓班,跨專業學習焊接技術,并且拿到了技術合格證書。這樣,在自己專業所需的射線、超聲、磁粉、滲透四種檢測證書之外,他又多了一本證書。
王海浪時時牢記自己的每一次檢測都關乎著重大責任。2012年,他來到中建安裝南京華建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實習。剛一來,就被外派到浙江紹興的一個項目上,獨立進行檢測。項目需要檢測的是吊車的車梁焊接。從課堂到車間,從擺在課桌上的鋼板到橫在車間中的大吊車長長的橫梁,第一次做實物檢測,王海浪心中直打鼓:我行不行啊?我的檢測結果靠譜不靠譜啊?
心中再疑惑,活也得干。那一天,王海浪一直蹲在橫梁旁,手上拿著超聲檢測儀1.5厘米寬的探頭,1.5厘米、1.5厘米地沿著焊縫往前挪,眼睛盯著檢測儀聲波的波動。一天蹲、挪下來,才檢測了20米。到下班時,他雙腿已經酸麻得站不起來了。他給領導打電話匯報工作,領導都驚了:“一天檢測20米,你是怎么干的呀?”雖然慢,但不會出錯呀,他的這個工作態度,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
2013年,王海浪大學畢業,加入中建安裝南京華建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無損檢測員,入行后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綜合體項目。
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也被稱為“四葉草”,它的建筑外形呈四葉草形,是上海標志性建筑。建筑總規模達到147萬平方米,鋪滿整整一平方公里土地,堪稱中國乃至于全球會展業的“超級航母”。這片大型建筑使用鋼材較多,現場隨時都有焊接好的鋼結構等待檢測,檢測總量超過3.5萬米。
王海浪雖然初出茅廬,但面對這塊“硬骨頭”毫不犯怵,他每天認真檢測,遇到不懂的就向前輩請教,不斷追問,不斷總結,下班后回到工地宿舍就看書學習。同事們都說,第一次見到這么上進的學生娃,還給他起了“十萬個問什么”的綽號。
在他們第一道檢測完之后,還有第三方來進行第二道、第三道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王海浪想到第二道、第三道來檢測的都是些有經驗的老師傅,他可以跟著他們學習,就充滿了期待。因此,他不僅自己檢測得格外認真,以確保自己的檢測結果不能被后續復檢時檢出疏漏,還在第二道、第三道復檢時,全程跟隨,向同行學習。
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項目為期一年,在這一年中,王海浪的技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他體會到無損檢測員的工作就像是“鋼鐵醫生”,給鋼鐵做超聲檢測就像醫生給病人做B超,射線檢測就像拍CT,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但能不能通過檢測儀器呈現的圖譜快速判斷出相應的問題,得出結論,卻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才能積累經驗。
“好醫生不是一天煉成的。”王海浪意識到,“難活”“累活”才是最好的訓練場。
2014年10月,王海浪被派到中建安裝集團制造廠負責鋼結構、壓力容器等設備的無損檢測工作。他借著這里檢測對象焊縫結構復雜、種類多、檢測方法多樣的機會,在結束工作后,把已經測過的設備再檢測一遍,對比結果,不斷在檢測實踐中潛心鉆研無損檢測技術,拿下了UT-Ⅱ(脈沖反射法超聲檢測)、RT-Ⅱ(射線膠片照相檢測)檢測技術等四項資格證書。從剛畢業時的四項初級證書,到現在的四項資格證書,王海浪完成了一個技術操作者到技術制定者的升級。其后,他參與編寫了《TOFD檢測在不同型式壓力管道焊接接頭的應用》《不等厚(非平面)對接接頭TOFD檢測工法》等創新工法,在實踐中不斷錘煉技藝,為工程質量保駕護航。
拿大獎,挑大梁
2017年,王海浪因在中國建筑(無損檢測員)職業技能競賽上獲得了個人總成績第二名的好成績,被公司推薦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第十三屆全國工程建設系統職業技能競賽(賽事級別為國家級)。
競賽前夕,王海浪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項訓練。中建公司有一間無損檢測工作室,工作室靠墻是一排儲物架,架子上擺放著一臺臺超聲檢測儀,工作臺上是一件件奇形怪狀的鋼鐵構件。王海浪每天就在這里進行檢測訓練。復習理論、看膠片、調試儀器、練習檢測,看了多少張片子、測了多少條焊縫,他都已經數不清了。
開始比賽了,首先進行的是檢測儀器的調試,要在10分鐘內,調校好儀器和探頭,確保檢測精度。王海浪立即忙碌起來,5分鐘過去,他發現身邊已經有選手調校好了。王海浪心里就有些慌,比賽中有“大神”。再轉念一想:不管別人的速度有多快,我也沒有超時,只要按照自己的速度做就好了。
預賽時,王海浪的成績不算好,雖然從209名選手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前15名,但排名比較靠后。這時候,王海浪反倒輕松了,排名靠后,拼第一肯定是不想了,能夠進入決賽已經不錯了,重在參與吧。就這樣,帶著輕松的心態,王海浪完成了決賽。比賽結果出來,他竟然是第一名,檢測成績是90多分,遙遙領先于第二名的70多分。王海浪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得到了國家行業最高標準的認可。
能力升級,他便開始傳幫帶。在后來的幾年中,王海浪團隊先后7次參加省部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均取得團體前三名的好成績,獲得個人金、銀、銅獎十余次,多名團隊成員榮獲“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中建系統技術能手”“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21年10月的全國賽事,團隊成員也充滿信心,備戰在即。
一線工作,他也開始勇挑大梁。2017年9月,王海浪擔任華電至實友化工、大連化工蒸汽管道工程(二標段)的項目負責人,這是全國首例輸送距離長且具有耐高溫高壓特性的蒸汽管道工程,檢測質量要求極高。
為保質保量地履行合約,他帶領團隊進行“地毯式檢測”。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運用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等常規檢測技術,還引入TOFD無損檢測(相當于B超中的彩超)、相控陣等先進的無損檢測新技術,節省了檢測時間,更提高了檢測效率和缺陷檢出率。經過一年的艱苦奮戰,2018年8月底,王海浪團隊圓滿完成任務,工程順利通過驗收。
2019年4月,王海浪在黑龍江省550萬噸/年重油催化熱裂解項目負責8臺3000立方米球罐的無損檢測工作。這是團隊第一次運用TOFD檢測技術檢測鋼制球形儲罐,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言。面對各方質疑,他們頂住壓力,不斷實踐摸索,每天在十幾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內部黑暗狹窄密閉空間爬行工作,每半小時就需要脫離工作環境,進行身體狀況檢查調整。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王海浪創造了3個月磨壞一雙鋼底勞保鞋的紀錄。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海浪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出色完成了檢測工作,贏得業主的高度認可,對方又追加4臺3000立方米的球罐檢測合同。
從南京青奧會、牛首山佛頂宮到杭州G20峰會、青島上合峰會等,入行8年,王海浪走遍全國各地,參與若干重大工程項目,用1.5厘米的檢測探頭寸步前行,為每一寸鋼鐵構件質量“把脈問診”,累計檢測長度超過20萬米,不放過每一條細微的焊縫、每一個焊縫處的微小氣泡。
“細微之處見真章,螺螄殼里做道場。”對王海浪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把檢測做到極致,對瑕疵明察秋毫。他跟隨1.5厘米的探頭,探微索隱悟“匠心”。
對話
《風流一代》:作為一名無損檢測員,除學校傳授的專業技能之外,對身體素質等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嗎?
王海浪: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我做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項目時,第一次爬到16米高的鋼梁上做檢測,一下子就緊張了,恐高。我師傅在前面說,沒關系,走啊,他就掛著安全帶沿著鋼梁走過去了。我也有安全帶,卻還是只敢騎在鋼梁上,用屁股蹭著一點點挪過去。后來,經歷多了,我漸漸也就克服了恐高,可以在很高的鋼梁上自如地走來走去了。
《風流一代》:工作需要你全國各地出差,你去過很多城市,有過水土不服的情況嗎?
王海浪:我身體不錯,對生活的要求不高,水土不服的情況倒沒有出現過。只是在做廣西文化藝術中心的項目時,廣西天氣格外炎熱,鋼板被曬得滾燙,我在鋼板上做檢測時,那個滋味真叫一個酸爽。后來做牛首山佛頂宮項目時,也恰逢夏天,遇到同樣的情況,但經歷過廣西的炎熱,牛首山的情況已經相對容易忍受了。
《風流一代》:你現在取得了不少成績,經常被母校邀請回去演講,你對學弟學妹們有什么說的?
王海浪:我曾有個學弟,技術很好,但他在畢業工作一年之后,轉行去了房地產業做售樓員。他對我說,做技術工作太辛苦了,整天泡在工地上,風吹日曬的。他現在的工作輕松,每天都干干凈凈、體體面面的,收入也不錯。我覺得人各有志,做一名售樓員也很好,只是為他的技術可惜。我們國家現在正處于繁盛時期,極度需要技術人才,我希望通過分享我的故事,對學弟學妹們有所啟發。我想對他們說的是: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走出舒適圈,把自己的小目標和國家的大目標結合起來,厚積薄發,為國家建功立業,讓中國夢在我們手中實現。
《風流一代》:你未來還有什么計劃?
王海浪: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多陪陪家人。我常年在外出差,孩子都是妻子帶大的,她很辛苦。我結束工作下班后,一有空,就給妻子和女兒打電話。家里人很支持我工作,以前一個人時,我喜歡在外跑,還經常主動申請加班、出差,現在有了家庭,我希望多分配些時間給家人。孩子的成長,也需要父親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