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本閱讀是以學生的閱讀行為為中心展開的閱讀活動。學生自主課外閱讀的分散性與教師閱讀指導的集中性,導致二者之間存在一個時空割裂。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運用智慧進行閱讀指導。文章作者從班級視角出發,初步探尋了教師引領下的班本閱讀指導策略。
關鍵詞:班本閱讀;想讀;痕讀;會讀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7-0012-03
“班本”是指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以班級為研究單位,充分發揮班級中特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班本閱讀是以學生的閱讀行為為中心展開的閱讀活動。但學生自主課外閱讀的分散性與教師閱讀指導的集中性,導致二者之間存在一個時空割裂。筆者從班級視角出發,初步探尋了教師引領下的班本閱讀指導策略。
一、創設閱讀情境,從消極閱讀轉向積極閱讀,激發“想讀”的參與感
(一)構建溫馨愜意的閱讀空間,營造充滿儀式感的閱讀氛圍
學生的自主閱讀生活,應當從在家中開辟出一方舒適的閱讀空間開始。筆者鼓勵班級學生自主閱讀時,在家中尋一角落,為自己布置一個獨享閱讀幸福的空間。或是在書架上挑幾本好書,或是有序排列、分類整理自己的閱讀角。這處溫馨愜意的閱讀空間,由自己打理、美化,由自己安排閱讀。學生每一次自主閱讀,都是自身精心安排的閱讀約會,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自在遨游。
(二)設置層級性挑戰的閱讀任務,助推內驅化的閱讀行動
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為學生介紹了古典名著的閱讀方法。學生處在接觸古典名著的起步階段,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指導活動,促進學生在讀與思的多個來回中沉潛古典名著,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在對學生閱讀《西游記》這本書開展指導時,教師可將重點放在章回體小說的特點上,指導學生抓住“章回標題”,將故事看成一個整體,聯系起來閱讀,從而厘清故事的發展脈絡,領悟一波三折情節的奧妙。筆者進行閱讀指導時,將學生對文本的一次次感知、重讀的過程轉化為闖關游戲,讓學生在合作突破閱讀挑戰的過程中將閱讀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從而助力學生后續閱讀時更為敏銳地關聯閱讀其他片段。如《西游記》中有“孫悟空大戰二郎神”這一情節,讀者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延展閱讀古典小說中其他一波三折的情節,如《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等。
闖關游戲
第一關:找一找——章節回目的奧秘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讀讀這幾個章節的“回目標題”,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第二關:繪一繪——三次調扇軌跡圖
閱讀《西游記》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的內容,用軌跡圖的方式梳理情節。
第三關:比一比——三次調扇的方式
孫悟空“調”了三次芭蕉扇,再讀一讀,比一比三次調扇的不同之處。
“一調芭蕉扇”時,以禮相待,登門拜訪。
這次調扇即? ? ? ? ? ?扇;
“二調芭蕉扇”時,變成牛魔王的樣子,蒙混過關。
這次調扇即? ? ? ? ? ?扇;
“三調芭蕉扇”時,三人用武力圍剿牛魔王,逼得鐵扇公主主動獻扇。
這次調扇即? ? ? ? ? ?扇。
二、觀照閱讀過程,從隱性閱讀轉向顯性閱讀,強化“痕讀”的體驗感
(一)閱讀打卡常態化,動態式展現閱讀書目
在班級群建立相冊,開展諸如“每日閱讀打卡”活動。但是,照片記錄的僅僅是瞬間的閱讀狀態,只是流于形式,學生每日閱讀的積累過程并未動態展示。伴讀,讓閱讀的種子在學生心間輕輕播下。學生種下自己的閱讀樹,用筆在葉片上記錄下書名,每一片生長的樹葉見證了閱讀的積累。不知不覺,長成一棵棵繁茂的閱讀樹。班級群展示的每位學生茁壯成長的閱讀樹,見證著學生收獲的點點滴滴。
(二)閱讀積累動態化,更迭式呈現閱讀記錄
單一地記錄閱讀書目,如蜻蜓點水,不能在學生腦海留下長久的閱讀記憶。徐特立道:“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鼓勵學生留下思考的痕跡。筆者所帶班級學生在自主閱讀時,除了記錄下了自己的閱讀書目,還使用不同形式進行閱讀語料的留痕。
筆者進行閱讀指導時,一般會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閱讀記錄方式。學生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記錄方式記錄日常閱讀過程,每周精選3份在班級中展示。學生以欣賞他人閱讀記錄的方式開展起了別樣的閱讀交流活動。此外,筆者還開展了書籍喜愛度測評活動,讓班級學生從同學展示的閱讀記錄中挑選出最想閱讀的書,讓學生的閱讀書目不斷更新,閱讀記錄的呈現方式也在同學閱讀書目的啟發下不斷更替。
1.表格式梳理
如果學生的閱讀書目中主要是故事類文本,筆者就會幫助學生弄清故事的主要內容,借助表格有條理地梳理出整本書的脈絡(見下表),學生從具體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感知作者展現的故事圖景,從而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表格式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搭建起主題理解的支架,讓學生的閱讀痕跡看得見。
2.導圖式歸納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往往能激發起他們探究的動力,規定梳理的內容會干預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選擇地分解簡化,或是讓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進行研讀評價,或是就文本的巧妙構思深入探究……學生自主閱讀后完成的導圖,都是從自身的閱讀興趣點中衍生而來的,這種有意識的閱讀歸納、整理可以讓閱讀記錄的重點更加明確。
3.筆記式摘錄
閱讀記錄的時機不僅僅在閱讀之后,還有可能在閱讀時。閱讀時產生的感受如靈光閃現,轉瞬即逝,隨筆記錄可以避免閱讀之后遺忘。筆者進行閱讀指導時,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閱讀時產生的不同感受,采用相應的筆記形式。
4.語料摘記式(獲取信息,標注具有新鮮感的詞句)
5.評點批注式(整合解釋,記錄閱讀心得或聯想)
6.質疑探究式(欣賞評價,提出疑問或表達研究的想法)
三、激活閱讀思辨,從淺表閱讀轉向深度閱讀,體悟“會讀”的成就感
(一)勾連鏈化,給聯系思維架設直觀的橋梁
學生自主閱讀時或許有比較充足的整本書閱讀時間,但學生只是保證了閱讀的完整性,缺乏一種前后勾連的聯系思維。筆者在進行閱讀指導時,有意識串聯起人物情感變化的線索、情節互通的鏈條,培養學生的聯系思維。如筆者指導本班學生閱讀《西游記》時,是這樣做的。
孫悟空和豬八戒之間的情感在取經途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以下步驟展開討論,進一步探究。
列關鍵詞:孫悟空和豬八戒是? ? ? ? 關系?
定位回目:彼此補充關鍵詞,對應相關回目內容。
品讀回目:再讀相關回目內容,用細節信息證明自己的觀點。
經過這些步驟,學生體會到孫悟空和豬八戒之間的情感變化:冤家—伙伴—戰友—兄弟,也就水到渠成。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發語音、輸文字等方式和同學交流自身閱讀思考。在環環緊扣的閱讀探究中,學生經歷了通覽整本書—探究主問題—梳理關鍵處—表達尋依據的閱讀過程,也是思維前后勾連、深化理解的過程。
(二)標注強化,給比較思維帶來沖擊的靈感
比較是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比較能力的獲得是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比較思維在閱讀中是能挖掘出某個語言內容、語言表現與另外一個(或幾個)語言內容、語言表現的相關性聯系。教師通過提示標注出學生自主閱讀時常常略讀或跳讀的內容,在閱讀指導時強調,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文本的相同或不同之處,而學生間的閱讀交流強化了學生的比較意識。如,針對《西游記》中的詩詞,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翠袖輕搖籠玉筍,
湘裙斜拽顯金蓮。
汗流粉面花含露,
塵拂峨眉柳帶煙。
冰肌藏玉骨,
衫領露酥胸。
柳眉積翠黛,
杏眼閃銀星。
月樣容儀俏,
天然性格清。
體似燕藏柳,
聲如鶯囀林。
半放海棠籠曉日,
才開芍藥弄春晴。
找一找:上面兩首詩描寫的是誰?
說一說:兩首詩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想一想:這是誰眼中的白骨精?為什么?
研一研:為什么把白骨精的美貌描寫得如此具體?
以學生自主閱讀時容易忽略的地方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讀原著中的詩詞來感受白骨精的美。著眼于同一對象的不同描寫,筆者通過橫向比較來啟發學生,讓學生深入思考描寫美貌的原因——美中藏惡,對比強烈。如果要對同類型的對象進行縱向比較,教師就可以引入書中對女兒國國王美貌描寫的詩詞,讓學生談一談對女兒國國王美貌的感受,引導學生轉換思考的角度,讓學生明白女性的美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學生會發現詩詞潛藏著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布置拓展任務,讓學生形成閱讀小組,類比遷移到書中寫水簾洞、如來佛祖等的詩詞,從而不斷激發學生運用比較思維的靈感。
(三)補白優化,給創新思維構筑發散的空間
學生自主閱讀整本書產生的是個性化閱讀經驗,他們的閱讀記憶仍有留白。不同學生閱讀后的留白形成了一個個充滿創意的空間,將學生的創意留白集中優化,結合影視作品等豐富的視頻資源,不斷豐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筆者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時,給學生推薦了青少年版《西游記》、連環畫版《西游記》,讓學生與原著文字聯系起來閱讀,弄清楚這些作品是如何表現出孫悟空的神勇形象的。筆者還組織學生成立閱讀小組,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孫悟空的個性特征。學生在群體閱讀交流時積極創新,想到從音效、畫面、特效等不同方面設計劇本,學生后期還排練并進行了表演,立體化地呈現了閱讀成果。
學生自主閱讀時,缺失的對話感、互動感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指導時補足。閱讀交流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給學生留下了繼續閱讀、延續討論、持續探究的引子。隨著一個個閱讀小組的自發形成,伴讀的后續效能仍在發揮,班本閱讀指導仍在探索之中……
[參考文獻]
[1]姜樹華.閱讀,與“我”有關——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視角轉變[J].小學教學設計,2020(Z3):6-8.
[2]李兆文,梁 毅.走向班本,學校課程改革的另一種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5(1).
[3]趙飛君.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內涵、價值與特征[J].小學語文,2020(11):66-72.
[4]郭其平.讀書筆記分體式教學:內涵、價值及實踐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0(4):75-81.
[5]倪文錦.群文閱讀的思維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0(2):72-76.
作者簡介:翁奕君(1992— ),女,江蘇蘇州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