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君 羅旭
人才興則國運隆。
改革開放時期,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科學人才觀,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從“黨管干部”到“黨管人才”……我們黨愛才、識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使人才工作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恢復高考:開創人才培養嶄新起點
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的極力主張下,中央決定恢復高考。這年冬天,570萬考生走進了久違11年的考場。正如一位親歷者在回憶時所感慨:恢復高考為國家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使她朝著民族復興的方向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1978年,徐遲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陳景潤旋即成為全社會崇拜的偶像,極大地激發了千百萬青年對知識的渴望。“知識就是力量”、“學習成就未來”成為新的價值導向,“尊重知識、重視教育”成為社會風尚。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發展教育需要健全的法規制度保障。1980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規——《學位條例》正式頒布,這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開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1982年,國家把教育方針、地位和作用等內容寫入《憲法》,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根本大法中確定下來。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在我國歷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度。1995年,《教育法》出臺,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一部教育基本法律。此外,國家還陸續頒布實施了《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我國人才培養的教育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科學的春天: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鄧小平同志在會上全面闡述了科技人員的政治地位、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旗幟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著名論斷,打破了長期束縛科學發展的思想禁錮,改變了知識分子的地位,開辟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的一個新天地。
“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大會閉幕時,時年86歲的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同志發表了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講話。這穿透心靈的疾呼,讓無數知識分子產生共鳴,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他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
1986年3月,四位科學家聯名給鄧小平寫信,提出為了搶占世界高科技的制高點,應盡快制定發展我國高科技的計劃。小平同志迅即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著名的“863”高科技計劃隨之誕生。此后,“97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一系列科技發展專項計劃相繼實施,聚集、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1977年,黨中央批準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1979年,中國科學院學部恢復活動;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兩院院士制度正式建立。多年來,院士專家以及廣大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世界和我國科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等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
留學·海歸:“留學熱”、“回國潮”滾滾而來
1978年末的一天,52名中國年輕學者,身著國家統一配發的服裝,拎著統一配發的皮箱,從北京出發,輾轉前往美國。那一刻,關閉了十余年的留學之門在“文革”后重新開啟。
大門一開,迸發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學潮。繼美國后,我國陸續與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聯邦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政府達成交換留學生協議。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國家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資助、社會參與、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留學生選派力度。198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精英”留學開始走向大眾化;1996年,國家成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改革選拔派出方式,加大對留學的資助力度;2005年,有關部門提出“選拔一流的學生、派到一流的學科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的“三個一流”選派辦法;2007年,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啟動“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計劃2007~2011年每年選派5000名研究生赴國外一流高校深造。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熱”,接著又出現一浪接一浪的“回國潮”。
在中央的關懷下,有關部門妥善安排了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林家翹等海外著名華人科學家回國工作和居住,在海內外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和團隊回國創新創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各地各部門積極打造留學人才回國創業綠色通道,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業基地和服務機構,改善留學回國人員的創業環境、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2004年,公安部頒布實施了中國“綠卡”制度,簡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續。
人才市場:促進人才資源優化配置
1993年秋天,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的概念,人才市場在人們的期盼中應運而生。
建立勞動合同,實施事業單位聘用制,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人事代理,建立完善養老、失業和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增加戶籍管理靈活性,實施居住證制度,創新“戶口不遷、關系不轉”人才柔性流動機制……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保障機制,加快了人才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解決了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拓展了人才開發空間。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走人才強國之路
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專章強調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實施人才戰略,首次把人才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02年,中央印發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和《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3年,中央提出了“黨管人才”原則。2006年3月,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專章列入“十一五”規劃綱要。2007年,人才強國戰略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和新黨章。201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同年6月6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201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
一曲人才強國的時代樂章開始響徹華夏大地。
據《人民日報》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報》2021年6月20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