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明
如果僅實行“高薪”,而沒有競爭性的官員選任制度淘汰濫竽充數者、機會主義者,則完全有可能更加腐敗,因為官員薪水多了,權錢交易的要價可能提高。
官員薪酬制度和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屬于兩項基礎性的政府制度,對于政府管理質量和廉政建設結果均有重要影響。多年來,新加坡的國家競爭力和清廉程度在全球都名列前茅。這和它的官員薪酬制度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以6類職業收入為基準
新加坡是只有50多年歷史的小微國家,其官員薪酬制度主要經歷了4次大的調整。
1982年之前,新加坡官員的薪水并不高。給公務員大幅加薪是從1985年以后才開始的。直到2012年止,新加坡官員工資水平總體一路走高,甚至是世界最高。“高薪養廉”的說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參照市場及社會工資水平,確定官員薪酬,是新加坡的一個傳統。1994 年,新加坡發布相關白皮書,正式確立了官員薪酬水平與市場和社會薪資水平掛鉤的基本制度框架。
在該框架中,選定6類職業,即:銀行家、會計師、工程師、律師以及制造企業和跨國公司中的中高層管理者為參照對象。另外,將特級公務員(實際涵蓋政務官和事務官)中的初任部長和普通公務員中的超g級公務員的薪酬確定為薪酬體系中的兩個基準,分別為MR4和SR9。特級和高級公務員以MR4為基準,普通公務員則以SR9為基準。
這兩個基準的薪酬確定,要參照上述6類職業,選取每類中收入最高前4人,共計24人,此24人年薪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就是MR4。再從這6類職業的所有32歲領薪者中,選取每類職業薪酬水平排第15位的人,共計6人,此6人年薪平均值即為SR9。
但這樣的算法沒有持續太久。2006年前后,新加坡公務員辭職率持續走高,為了利于政府與市場、社會競爭優秀人才,2007年新加坡官員薪酬制度再次進行調整,修改了基準薪酬的計算方法,即:放棄平均值計算法,而改用選取中位值法。
經調整,全國95%的公務員年工資平均增加3%到5%,而一些工資明顯低于私營部門的公務員的年工資增幅達到13%至33%。其中,新加坡總理年薪增長25%,達到310萬新元,約合205萬美元,是當時美國總統年薪的5倍;部長和高級常任秘書工資增長33%,達到159萬新元。
2012年也是另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本次調整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社會上對官員高薪意見的持續積累;二是2011年議會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的“失利”。大選引發了人民行動黨的深刻反思,行動之一就是調整官員薪酬制度。
2012 年,新加坡政府發布《勝任且忠誠的政府的薪酬標準》白皮書,對政務官和高級公務員進行降薪,同時改變了薪酬標準的計算方法。最大變化在于取消將6類職業人員作為比較對象,不考慮職業類別,直接選取薪酬水平最高的1000名新加坡人的年薪中位值,將這一數值的60%確定為MR4。2011年的MR4數值為110萬新元,這意味著次年總理年薪降到了220萬新元,降幅達到30%。
2012年建立的新的官員薪酬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基準年薪也基本沒有變化。
薪酬制定原則:重視人才
由于新加坡是個小微國家,人力資源基數甚小,挑選到國際一流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人才實屬不易。所以新加坡在官員薪酬制度的制定中,始終堅持一大原則:重視人才。
從古到今,這個世界就是大國政治,但新加坡是個例外,原因只能是主觀因素或軟條件,其中,重視政治和公共管理人才,并以相應的薪酬制度予以支撐,應當是一個主要方面。
新加坡官員薪酬制度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官大于吏。官就是政務官,包括總統、總理、部長等,經由選舉產生。這部分官員實屬精英,在新加坡也就30來人。吏就是事務官,或官僚階層、公務員,經由人力資源市場聘用而來。所謂官大于吏,體現在薪酬等級表中,就是政務官的工資一定高于公務員。
另一個特點是奉獻精神。根據上述原則,高級官員尤其是政務官理應獲得新加坡最高薪酬,但考慮到政務官和高級公務員的奉獻精神或為民服務宗旨,其薪酬都打了較大的折扣。以作為高官薪酬基準的初任部長薪酬為例,其水平并不是新加坡收入最高的1000人的中位值,而是打了6折,2012年在全國薪酬水平排名中大約是1400位。
還有一個特點則是實用主義。李光耀本人自稱是個實用主義者,實用主義也算是新加坡的國家哲學或立國之本。反映在薪酬等級表中,就是總理是新加坡工資最高的官員,而不是總統。在新加坡政治體制中,總統職位屬于國家權力冗余設置,只有當總理出現問題、國家權力真空時,才臨時接管國家權力。常態下,總統多屬于榮譽職位,政治責任和工作負擔并不大,因此,薪酬系數就較低,只是二級高級部長的等級。
僅靠“高薪”不能“養廉”
新加坡官員薪酬制度體現了現代公私分明理念。人們公認新加坡官員的薪酬制度屬于真正的裸薪制度,就是除了正式薪酬之外,官員在職時不享有任何額外福利,卸任后也沒有領退休金或獲其他待遇,適用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中央公積金制度。
新加坡總理的住房和車子都是自己承擔費用,出行乘坐商務飛機,機票自己掏錢,連保鏢的費用也是總理自己負責。其他官員也一樣。新加坡官員的所有公務應酬開支都要列出來,每項賬目都明明白白,民眾也一清二楚。
嚴格地說,“高薪”和“養廉”是弱因果關系。新加坡獨立建國后,人民行動黨第一時間就展開鐵腕反腐行動,5到10年后,其反腐敗就成功了,廉潔政治的目標已然實現。而新加坡給官員大幅加薪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從這兩個時間線來看,實現廉潔在前,實行高薪在后。
如果能給官員實行適度的“高薪”,并輔之以競爭性的官員選任制度,則“高薪”和“養廉”的因果關系會增強。如果僅實行“高薪”,而沒有競爭性的官員選任制度淘汰濫竽充數者、機會主義者,則完全有可能更加腐敗,因為官員薪水多了,權錢交易的要價可能提高。
摘編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