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孩子們迎來了2021年的暑假。炎炎夏日,居家和戶外活動增多,家長如果照護不周,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意外傷害以及暑假常見病。如何應對意外,給孩子一個快樂、平安的暑假?
摔傷、燙傷、割傷咋處理
摔傷
小兒戶外活動如玩滑梯、木馬、秋千,家長要在旁邊看護。一旦發生意外時,家長可分輕重處理。
處理方法:①如果寶寶不小心從高處摔下來,身體出現了淤青或是紅腫,不要急著給寶寶揉,因為越揉淤血越厲害。②如果是頭朝下摔下來,要注意觀察寶寶有沒有臉色發白、眼神發直、嗜睡、嘔吐等現象。如果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腦震蕩,立刻去醫院。③如果寶寶摔倒后,胳膊不能動或者不能走路了,很可能出現了骨折。這時,切記不要去揉或捏。如果懷疑寶寶的脊椎骨斷了,要先固定頭部,把身體放平,迅速用木板抬到醫院進行治療。
燙傷
處理方法:①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燙傷處或浸泡在冷水中,以達到皮膚快速降溫的目的。②充分泡濕傷口后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幫忙剪開衣物,并保留有粘連的部分。有水皰時千萬不要弄破。③繼續浸泡于冷水中至少30分鐘,可減輕疼痛。燒傷面積大或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要浸泡太久,以免體溫過度下降。④用干凈的紗布覆蓋灼傷部位,不要任意涂抹外用藥或偏方,以免傷口感染。
割傷
處理方法:①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將傷口周圍的血液盡可能擠出,用流動水沖洗,2至3分鐘后用肥皂水清洗,再用清水沖洗,千萬不要進行傷口局部擠壓。②沖洗干凈后,用消毒液或75%的酒精、0.5%的碘伏進行消毒,使傷口周圍皮膚保持干燥。③用干凈紗布覆蓋傷口,然后進行包扎。④傷口如有疑似發炎等癥狀,應盡快去醫院就診。
有外傷,如何預防破傷風
每年暑假,醫院門急診經常出現摔傷、割傷后,前來打破傷風針的人。外傷出血都得打破傷風針嗎?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吳欽水指出,由于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種類型和大小的創傷都可能被含有破傷風梭菌的污物污染,因此建議有外傷的患者,都要進行破傷風預防措施。
預防破傷風的藥物,目前有幾種,特點、時效不太一樣。
一級預防即主動免疫(接種疫苗),新生兒需要在18個月內多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后,可以有效5至10年,加強免疫時效可達10年以上。“新生兒一般都接種了百白破疫苗,具有免疫力,因此兒童摔傷、刮傷,家長也不必過于擔心。”吳欽水說。
二級預防即被動免疫,主要指將免疫效應物如破傷風抗毒素(TAT)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TIG)輸入體內,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一般來說,破傷風潛伏期為3至21天,應在受傷后及時注射,不超過24小時;超過24小時但未發病的,兩周內打破傷風針,也有預防作用。
接種過破傷風疫苗的患者,或是僅有淺表創口及單純表皮擦傷,經及時清創后,可以不用再注射破傷風針。
曬傷了 先冷敷
不少人疑惑,已經做了防曬措施,為啥還是曬傷了?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防曬環節:①防護不夠。在陽光強烈的戶外,不及時補防曬霜,就很容易曬傷。②防護不到位。耳朵、鼻子、手背、腳面是曬傷的重災區,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部位。孩子的皮膚更嬌嫩敏感,曬傷在兒童身上更多見。
以下是快速緩解曬傷疼痛的小妙招,大家不妨一試:①避免陽光直射。曬傷后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接觸陽光,最好避免外出或待在陰涼處。②多喝水。曬傷會使身體其他地方的水分聚往體表,易致脫水。③用冰袋冷敷。不要用冰袋直接接觸皮膚,用毛巾裹起來隨時冷數。④把凡士林涂在水皰上。不要直接接觸水皰,更不要把它擠破。⑤厚涂無香型潤膚霜。把塑料水瓶放到冰箱里,每隔2小時拿出來冷敷一會兒,配合潤膚霜或蘆薈膠,能鎮傷處皮膚之痛。⑥不要使用非處方外用抗生素,以免導致接觸性過敏。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水皰型曬傷,易致人體脫水及感染,須及時就醫。
鍛煉,別忽視這些細節
青少年兒童健身跟成人健身不同,需要多注意一些運動的細節。
首選集體運動項目 如果孩子有體育考試方面的應試需求,需要提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如果只想強身健體,首推各種有團隊配合的集體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等,也可以選擇乒乓球、游泳、跆拳道等。家長盡量不要給孩子選擇“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因為孩子們往往喜歡一起玩,只是一個人進行鍛煉,鍛煉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選擇合適鍛煉時間 每天堅持60分鐘左右的體育鍛煉比較合適,鍛煉頻率保持在每周4至5次。身體肥胖的孩子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加大運動量。另外,暑假期間天氣較熱,運動時要盡量地避開高溫時段,或者選擇室內運動項目。
不要忽視營養均衡 每次鍛煉之后,應當補充足夠的礦物質、維生素等。如多吃蔬菜、水果和谷類,喝牛奶或吃奶制品,吃一些瘦肉、禽肉、魚及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運動期間應適量飲水,少喝含糖飲料,少攝入糖和脂肪,不要偏食。另外,鍛煉之后,要保證睡眠充足。
夏季乙腦高發 需防蚊滅蚊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會引起腦實質病變。乙腦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其中庫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夏季是乙腦的發病高峰期,且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乙腦病例主要集中在10歲以下的兒童,以2至6歲組發病率最高。
乙腦患者常急性起病,初期大部分無明顯癥狀,發病2至5天內,體溫上升的同時表現出嗜睡、精神萎靡、食欲缺乏等癥狀并逐漸加重,最后出現意識障礙、抽搐甚至癱瘓,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致死。此外,乙腦還會引起支氣管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
乙腦雖可治愈,但目前尚無治療乙腦的特效藥,重點在于采取抗病毒、抗感染、降溫、脫水等對癥方式治療。乙腦是危害極大的傳染病,做好預防工作是杜絕乙腦最有效的途徑。一方面,做好防蚊滅蚊工作;另一方面,為適齡人群及流行區人員接種乙腦疫苗。
正確應對小兒腹瀉
是否一定要去醫院
小兒腹瀉,家長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一是寶寶大便的次數增加了,比如一天大便次數超過3次;二是大便的性狀發生了改變,如大便突然變得很稀甚至是呈水樣,或者是出現一些黏液甚至膿血。如果同時具備上述兩種情況,孩子極有可能腹瀉了。
如果寶寶只是大便次數增加或大便性狀改變,其他狀態尚可,沒有發燒,沒有頻繁嘔吐、哭鬧,食欲好、睡眠好,可以暫時不用去醫院。如果家長無法判斷孩子腹瀉是屬于輕癥還是重癥,最好帶孩子去醫院。如果寶寶反復腹瀉,伴有腹痛、發熱、嘔吐頻繁哭鬧、精神差、臉色蒼白等表現,大便中帶有黏液或血,或者大便像水一樣,必須馬上去醫院。
小兒腹瀉怎么治
有些家長一看到寶寶腹瀉了,就希望立即止瀉。其實,腹瀉也是人體為了抵御感染而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機體通過腹瀉可以把體內的細菌、病毒排出去。過早地給孩子使用止瀉藥,反倒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一些家長會自行給孩子吃抗生素或益生菌類的藥物,這種做法不太可取。小兒腹瀉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對癥處理。如果寶寶只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瀉,由于這種腹瀉是自限性的,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合并了細菌感染,醫生會酌情使用一些抗生素。
(本版稿件綜合《羊城晚報》《今晚報》《生命時報》《大河健康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