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虛假學習”“游離學習”問題,南通高等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大生課堂”將學案作為支撐,實現在課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學習”“真學習”。學案是為兒童開展有意義與價值的學習而專門設計的學習方案,通過教學的四個環節,分別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學視野覆蓋到課堂的每一個學生,在板塊化教學中,指向學生學習力的提升,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而讓學習走向深入。
關鍵詞:學案;“大生課堂”;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53-02
一、先學生疑,點燃思維火花
“大生課堂”的起點是學生的“先學生疑”,教師給學生預置了學案,提出了明確的學習任務。這樣,學生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自身的體驗進入課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獲得知識最基本的前提,深層學習動機的觸發來源于疑問的產生。數學學科的先學共有四個方面:概念、計算、空間與圖形以及統計與概率,針對不同的課型,教師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的問題,以學生原始的、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作為教學的起始點。因概念課的特殊性,我們一般將先學環節作為課上先學,以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而計算課往往依托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前的計算思考題進行比較與分析。對于空間與圖形類課而言,我們著重將先學部分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出自己的思考結果。最后的統計與概率類課,教師則需與生活相結合,提出具有現實思考意義的問題,并將之作為先學的導入部分。 以計算課型為例,教學蘇教版三上“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時,在學案的設計上,第一部分便是出示“408÷4=? ? ? ,360÷3=? ? ? ?”這樣兩道除法計算,直接切入教學主題,依據三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通過交流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思考與探索,繼而在獨立先學的基礎上,在反思評價欄留下學生先學的疑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疑問:408作為被除數,十位上是0,計算時商的十位也能直接寫0嗎?被除數末尾有0的時候,可以先將0忽略,最后在商的末尾直接添上0嗎?如果除數也有0怎么辦?列豎式時,“408÷4=? ? ? ?”應該怎樣去列……這就是最鮮活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將教學起點下移,放手讓學生自然經歷求商的過程,體驗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特殊性,再與已有知識進行比較與分析,從而留下思考的痕跡,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合作生慧,引領思維攀升
在板塊化教學的背景下,學生已經通過先學環節產生求知欲,在此基礎上,“大生課堂”推行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在開放的課堂中,致力達成“合作生慧” 。由此,學案在第二環節的設計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是讓點狀碎片化的局部思維走向整體系統化思維的過程,更是教師引領學生提升思維水平的重要環節。教師要通過學案的設計,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通過學案上的反思記錄,獲得學習力的生長,繼而以合作的形式,達到思維的共享,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用數對確定位置”,學案設計如圖1。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教師在學生已經理解位置的確定是先說列再說行的基礎上,設計了游戲比賽環節,將操場的方陣圖抽象成了圓點圖,并且說清比賽規則“綠色的圓點以一定的速度依次跳躍四次,請在規定時間內在學案上完成綠點的位置記錄。”第一次挑戰后,立馬有學生提出,“太快”“來不及記錄”,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學生對記錄的方法產生了疑問,經過討論,得出“記錄方法過于繁雜,需要簡便記錄”。這時激起學生合作探究的需要,通過合作討論,各小組得出自認為較簡便的表示方法,但是挑戰并未就此止步。教師抓住學生思維的高漲點,立馬進行驗證比較的環節,各小組采取自己討論的記錄方法,再次進行挑戰,并且帶著思考出發——“想一想,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否做到了既準確又簡便,還有沒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這樣的一個追問,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攀升,達到更加嚴謹與縝密的高度。而在挑戰后,教師依然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原有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探究,學生帶著“審視”的目光去不斷改進小組的表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嘗試,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在疑問產生后,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找到了解決疑問的辦法,實現了從靜態單一的思維逐漸向動態辯證的思維的攀升。
可見,學案指向的是學生從淺層次逐漸走向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過程,通過不同層次的記錄與對話,相互促進,不斷在互動中達到思維的融合與共享。
三、展示生情,激蕩思維漣漪
“大生課堂”的展示環節是一個反饋共享的過程,一是對小組交流中已經學會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分享,二是解決小組學習中存在的分歧、疑問和沒有學會的知識。那么學案在展示環節的設計便不僅是體現學生交流的成果,還應該增加對自我與他人結果的反思評價。而合作與展示本就是相輔相成的緊密結合體,依舊以蘇教版四下“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為例(見圖2)。
在經歷兩次挑戰與合作的基礎上,教師順勢而為,將課堂的主動權留給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展示與交流。當然展示并不是少部分“精英”的舞臺,“大生課堂”的教學指向是“課堂的每一個”,教師在小組展示時會提前設置好發言人,由小組基礎最薄弱的組員擔任。所以學案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四人并不是割裂或部分主導的組合,它應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組員要利用好學案的各部分提示,幫助基礎薄弱的組員理解,同時,在小組發言人發言時,其他組員便要及時進行補充與完善。而對于確定位置的表示方法,則是本節課需要進行的難點突破。在上一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拾級而上的過程,在這一環節,則應該致力掀起思維的高潮。在學生的匯報中:“我們第一次改進的方法是用‘4行3列來表示,但是發現第二次記錄的時候還是來不及,因此我們經過討論,決定再簡便一點,用‘4? 3表示”。這時立馬有學生指出:“我覺得這個容易引起誤解,對于這樣的書寫方式,我們覺得會有點像數字‘43,不準確。反駁得及時而且抓住了重點,雖然很簡便,但不夠準確。”這時又有新的聲音:“我們第一次改進的方法也是‘4行3列,但嘗試過后還是覺得來不及,所以改成了‘4A3B,‘A表示列,‘B表示行。我覺得這個還不夠簡便,最好字母也不要了,我們小組用的是‘4、3,更加簡便。”……通過你來我往的回答,課堂上的辯論讓學生真正處在激烈的思考狀態。學生不再抽象地理解數學思維邏輯的嚴謹性,而是直觀了解了數學表達方式的產生,從而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在學案的指引下,學會評價他人,反思自我,讓學習走向深刻!
四、提升生行,整合思維架構
“大生課堂”是釋疑解難、拓展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梳理知識結構,總結學習方法,評價課堂表現,鞏固練習和提示新的先學生疑任務。學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應將目光延伸出去,旨在培養學生的應用與發展能力。例如,蘇教版三上綜合與實踐活動“多彩的‘分數條”,在前面的搶“1”游戲與清“0”游戲后,學生處于游戲競技時的興奮狀態,對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這四個分數之間的內在關系已經有了充分的感知,那么最后一個環節是將思維的產物整合梳理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搭建成條理性的框架,對特殊的幾分之一的分數要有明晰的認識。因此,對于最后的提升環節——“怎樣的四個分數能夠進行搶1游戲與清0游戲?”學生根據已知的4個分數,說明之間的遞進關系,再在此基礎上,提出思考:“1”里面有幾個三分之一?幾個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或二十四分之一呢?用這樣的分數該怎樣玩搶“1”游戲與清“0”游戲呢? 從而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進行建構與創造,學案在提升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并對學生提出本節課的收獲與困惑進行跟蹤指導,得到最后的學情反饋。教師要將“先學、合作、展示、提升”作為課堂的四個環節,學案以板塊式的教學設計讓知識脈絡的走向更加清晰可見,讓知識體系的形成更加水到渠成。
我們只有更加重視學習的過程,才能取得更顯著的學習效果。圍繞主題設計的學案完整地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并且在學案中,我們要將核心放在學生學習力的提升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豐富學生的評價方式,從而讓大生課堂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力爭打造具有生命質量的課堂文化,讓課堂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林錦英.運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18):21-23.
[2]喬桂英.學案學習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呂梁學院學報,2021(3):84-87.
作者簡介:楊曉燕(1993— ),女,江蘇南通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教導處副主任,研究方向:學生學習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