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冰 丁楚瑜 柯德森
摘 要:為了探討《學記》對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的啟示,文章以“退息必有居學”為切入點,從生物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的角度展開論述,認為生物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在課后對自然界的生物現象進行觀察、探究、記錄、思考,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生物,讓學生主動地“退息有所居學”。
關鍵詞:《學記》;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71-02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上有許多深刻論述,是一線教師必不可少的財富。《學記》告訴我們:“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也就是說,在正規的教學,教師按照季節或時間進行正課的教學,學生在課外的時候也要有相應的學習。不提倡課外學習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于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對“退息必有居學”還保留著固有思維,往往是布置簡單的書面作業讓學生鞏固當堂的知識點,容易忽略結合生物學科特點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課堂上,學生學習間接經驗,在課外,學生應該學習直接經驗——真正的生物。也就是說,學生的“退息有居學”應該是走出課室,自主地從生活、自然中獲得知識。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度重視學生“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組織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生物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地“退息有所居學”,從而落實四個核心素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學記》對培養生命觀念的啟示
生命觀念是生物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能夠理解或者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傳統的生物教學中,學生多以死記硬背為主要學習方法,而理解也多是基于教材的理解,沒能充分發揮生物真正的作用——對人的生理及生活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新課標出臺改善這一局面,一線教師理當竭力支持。
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一方面是靠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另一方面是靠學生自主構建知識與生活、自然的聯系。教師在課堂上應多講述與課程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原理,將生物學科帶入學生生活中,以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生物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不應該是單調的書面練習,應該是課堂上沒有的,教材中也無法提供的,是學生樂于去接觸以及接受的。課外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要打開視野,利用課外自然資源、網絡資源、課外科普書等讓學生“退息有居學”,作業的形式也可以相應地多樣化以及生活化。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外科普書籍,選取感興趣的一個生物知識,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課后觀察自然中的一個生命現象,查找書本相關知識或者利用網絡搜索資料撰寫相關原理;觀察自己身邊的人,描述人體變老的特征等。學生通過將現學的課堂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如學習過體溫調節就知道為什么人體可以恒溫;學習了酶的影響因素就知道為什么發燒會使胃口不好等,不僅進一步加深了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又取得了建立生命觀念的效果。利用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讓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現象聯系起來,真正地“退息有居學”且學以致用,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學習的技能。
二、《學記》對培養科學探究的啟示
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對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的一系列能力。目前,許多生物專業的大學新生并不能在實驗課中流暢地進行實驗,存在依賴教師的現象。所以,在高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對于銜接大學課程具有重要作用。
《學記》中記載著“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其中,課外的“操縵”“博依”“雜服”等雖然不是正課,卻能夠起到正課緊密相關的“安弦”“安詩”“安禮”等作用,是因為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學生在練習課外技藝的過程中會逐步學會正課的相應技巧。在生物中也是一樣的,學生要掌握探究的思路,從學會觀察到搜尋資料、到設計實驗方案、到實施實驗,然后從驗證性實驗到探究性實驗,循序漸進,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要領。自然界有太多的生命現象教師無法一一與學生去探究,學生的自主性還比較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合理地分配探究任務并且適當地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做自己喜歡的觀察或者實驗小課題,如觀察昆蟲種類、制作酸奶等。除此之外,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的小課題也可以作為學生探究的素材,如探究“某種傳染病在村子里傳播的方式是什么”,提供一定的信息,讓學生去搜尋相關資料,對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科學探究著重于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經歷相似的探究過程,在課外的科學探究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這里主要的作用是安排明確的任務,使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探究以及應如何探究,從而在技能上達到“退息有居學”。
三、《學記》對培養科學思維的啟示
科學思維指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目前,一線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重心在于歸納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這兩方面,一般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在課外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就應該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帶到生活中,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內培養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體現,而課外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在離開教師的帶領后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通過分配一定任務給學生,回收結果的方式可以是實驗報告、設計方案等。教師讓學生廣泛閱讀課外生物知識以及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現象,提出與生物相關的問題,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以及撰寫感悟,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構建新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去制作某個生物結構模型,根據自己的思考加以修飾,可以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引導學生課后根據已學知識設計和制作相關的發酵、標本、生態缸等手工的方案等,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應用能力。一般而言,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時應提供開放性的課題,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當學生在課外學習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覺察到了自身優勢,也就實現了真正的“退息有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