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梅
摘 要:文章簡單陳述了“音樂律動”的基本內容,并分析其在注意力培養方面的作用,進一步研究了運用音樂律動的有效途徑,如構建適宜的音樂氛圍、綜合運用多種音樂形式、保證幼師的重視度、完美融入教學情形中以及強化幼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音樂律動;幼兒注意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73-02
引言
幼兒一般對音樂天生就喜愛,并具備一定的敏感性。音樂可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幼兒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借助音樂律動,幼兒可在相對自由的條件下學習,使幼兒心情愉悅,個性逐漸開朗。同時,幼兒的哭鬧行為極為常見,音樂則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止哭藥”。
一、音樂律動
20世紀80年代,律動僅是一種普通的行為模仿,人體會跟隨音樂的節奏隨意晃動,涉及的動作日常化。直至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在音樂方面的教學方式逐漸被引入國內,此時跟隨音樂實施人體運動便被稱為“音樂律動”。而律動本身包括多種組合方式,具體是根據構造存在差異的音樂組合形成。首先,強調聯合人體的律動組合,注重整體的節拍性;其次,模仿性,強調被模仿的活動結構,偏向于對其的特點關注;最后,舞蹈動作的融合性,強調動作構造的價值,對整體結構的復雜程度無過多的要求,可產生相對多的律動組合形式,同時能與同伴交流,得到律動組合。
二、借助音樂律動提升注意力的重要性
通常情況下,幼兒正處于身體各方面機能高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該階段是從出生至四五歲。幼兒教育強調興趣及注意力的培養,面對音樂,幼兒一般可以通過律動產生更為深刻的音樂體會,外在的表達形式也更具有自主性。幼兒不斷接收更多知識期間,基本能借助個人的肢體行為對所聽音樂形成不同程度的感知,以此辨別出具體音樂的節奏、音調、音樂強度和各段落間的區別。通過音樂律動該種教育形式,有利于強化幼兒的聽覺感官,以提高其在聽覺層面的專注程度,對幼兒的聯想力、反應速度等均發揮出積極作用,可推動其身心全面發展[1]。
注意力屬于一項內心活動,簡單而言是針對某一事物開展主觀選擇的意識集中。注意力會與個人的精神活動相互“配合”,并決定現實行為。因此,注意力能調整個體的內在意識、想象力等,基本可完全決定個體的思維模式及身體動作。提升幼兒的注意力,可切實強化他們其他方面能力。
三、利用音樂律動強化幼兒注意力的有效途徑
(一)營造輕松的音樂氛圍
良好的學習條件可發揮優化其外在表現力的作用。因此,幼師可借助既定的優質條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充分運用此階段學生好玩的天性。使課堂并非簡單枯燥的活動。某位學者指出,音樂對人們而言屬于一項需求,是不斷奔向愉悅的過程,幼兒階段,僅需處于整體氛圍輕松的空間內。興趣是保證幼兒注意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幼師應當給幼兒提供利于記憶力及興趣養成的內容。據現實的實踐活動,若強化幼兒記憶內容與個體興趣點之間的聯系,幼兒對內容的關注度及注意力便會隨之提升。美好的事物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不僅可以使幼兒更為放松,避免環境產生壓迫感,還可以對幼兒的音樂審美意識發揮積極的動力作用。具體而言,需強化音樂律動在日常活動中的體現,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專注度,同時再配以整段的空余時間,如飯前或飯后,利用音樂播放器或現場演奏等方式,使幼兒展現出身體的律動感。經過長期的全方位“熏陶”,幼兒可以具備較強的專注力。音樂以聽覺為基礎,因此,利用音樂律動也需強調聽覺的價值,并以此為主要開展形式。幼兒在多次聽音樂期間逐漸熟悉,由最初的簡單律動逐步向復雜過渡。此種方式能讓幼兒理解“節奏”,懂得如何展現出音樂,體會出其中的意境。例如,《洗手帕》,幼兒可以逐漸感受到它的韻律,并聯想到自己洗手帕時的情景,并適時加入動作,幼師可提醒其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安排洗手帕的整個流程,完成最終的晾曬。這樣不僅可以取得音樂律動的效果,還可以保證幼兒園內的各類活動,幼兒可保持較高的熱情與注意力[2]。
(二)借助多種音樂形式
幼兒階段的情感養成過程極為關鍵,在此期間,包含情感的音樂對幼兒而言更具推動價值,能接觸到更多展現方式存在差異的音樂內容。基于音樂律動,幼兒應當具備一定的欣賞水平,并理解音樂的內涵,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做出更為復雜且貼合的身體動作。因此,幼師須保證音樂的多樣性,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強化音樂本身和人體運動的聯系,以取得更佳的活動效果。若想保證幼兒的注意力,幼師則需使其切實參與到各類活動中。例如,播放有關森林清晨景象的音樂,幼師可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并根據個人的理解,結合音樂律動跳舞。在幼兒階段,音樂律動和舞蹈有莫大的聯系,舞蹈有助于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使音樂融入身體中。在開展舞蹈教學期間,幼師需提高對幼兒的關注度,引導其做出與音樂貼合的動作,并向其他幼兒示范,使幼兒感受到幼師的尊重,并提升對此類活動的興趣,進而提升專注度,最終達到培養專注力的目的。同時,幼師要進行動作示范,大部分幼兒基本上會主動跟隨幼師進行模仿運動。幼師合理應用肢體語言,能活躍教學氛圍,對幼兒的樂感與感悟有積極的培養作用。借助生動的形體律動,幼兒會不自覺地跟隨音樂運動,并認真提取幼師的課堂安排。另外,幼兒學習期間,能更好地體會學習的樂趣。逐漸形成興趣,提高專注力。
(三)強化教師重視程度
幼師若想使音樂律動起到提升幼兒注意力的作用,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結合幼兒當前情況和其對所講解內容的感知力,選擇適宜的音樂律動。幼兒可跟隨幼師逐漸掌握律動要領,這有利于其更好地體會音樂的意境。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應當觀察幼兒的偏好,確保音樂律動能發揮實質性的培養作用。這不僅可以使幼兒保持比較愉悅的心情學習,還有利于吸引其目光,切實融入課堂之中[3]。比如,在講解某首兒歌時,律動教學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幼師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使幼兒逐漸掌握兒歌的結構和律動動作,以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若想取得此種效果,幼師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引導幼兒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幼師在保證自身重視度的同時,可以將教學內容完美融入音樂律動中,給幼兒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樣既可以尊重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又可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效率。而常規幼教互動中,幼兒獨立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此種模式下,即使幼師切實應用音樂律動,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由此,幼師應當注重幼兒的聯想能力,鼓勵其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進行動作設計,這利于培養幼兒主動創造的意識,發揮提高其課堂注意力的積極作用。此外,幼師應將音樂律動當作一種語言,并在音樂氛圍中以身體律動為媒介,展開師生溝通,這可保障幼兒的專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