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銀

農村生態治理作為鄉村振興十分重要的一項舉措,同時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十分迫切的現實要求,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要同步加強農村生態治理。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重點圍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治理以及加大鄉村建設行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本文將對我國鄉村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政策期間加強農村生態治理中存在的困境,并且結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建議。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和政府應當將“三農”問題當做是主要的工作任務來做,加快鄉村振興。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文件指出,要實現民族復興,必然要振興鄉村。要始終把解決好我國“三農”問題當作是全黨的重要任務來做,全面推進我國鄉村地區振興發展,舉全黨全社會之力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鄉村居民都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二、鄉村振興與農村生態治理的內在關聯
(一)農村生態治理是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
打造“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夢想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如今,鄉村振興發展任務是黨和政府充分結合鄉村現代化發展規律以及城鄉關系之間的變化,并且是在順應廣大村民對未來美好生活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農村地區是生態自然資源的核心區域,所以鄉村生態環境也是我國生態環境系統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至今,雖然我國農業以及農村經濟都實現了一定的發展,然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依然是短板,對建設美麗鄉村以及促進農村生態經濟實現轉型發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持續加強對我國農村地區實施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不管是發達地區,或者是貧困地區,都應當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鄉村振興的重要范疇中來。
(二)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實現農村生態宜居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經途徑。新時代農村建設必須要充分理解人和自然如何實現和諧共生的發展觀,進一步處理好農村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還要自覺地將尊重自然以及順應自然全面貫穿到促進鄉村振興的整個過程,實施健全的鄉村生態治理制度,進一步推動我國鄉村生態振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我們應當依據產業興旺、鄉風文明以及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要求去做,持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及政策體系,全面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三、當前農村生態治理存在的困境
(一)主體責任缺失
第一,農村生態治理的主體是地方政府。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依然走的是“唯GDP”論的政績觀路線,以至于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重經濟、輕環境”的現象,眾多地方均存在以犧牲農村地區環境為慘痛代價的發展。雖然我國學術界針對地方政府的“唯GDP”論政績觀提出的反駁,并且以“綠色GDP”取代“唯GDP”論為口號,要求廣大干部在其政治考核指標當中把生態效益以及資源消耗,還有環境保護等諸多對于生態治理所做的考量充分納入其中,然而很多地方官員對此并不予理會。此外,地方政府因為機關單位的不同其職能分工也存在較大區別,對于生態治理的工作職責存在互相推諉的現象,往往認為生態治理是環保部門的職責,這也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在持續惡化。此外,地方企業在實施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并沒有履行好“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很多企業仍然把污染源轉移到了農村地區來生產,導致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二)農民生態治理觀念固化且滯后
加強對農村地區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必然需要全村居民的共通參與,但是在現實執行階段卻難以改變農村居民固化的觀念。農村地區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而且其生活方式已經固化,對于生態治理方面的認知是十分淺薄的,無法全面理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和自身利益存在密切關系的。再加上農村居民本身缺乏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之類的知識,這些都會給農村地區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有的農民為了追求快速見效的經濟利益,通過實施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等有著較大毒副作用的農業化學品,對土壤板結以及土壤營養化都造成極大的惡性影響,甚至還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三)農村生態治理的政策制度約束
實施鄉村振興,強化農村生態治理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落實政策,而落實政策及制度的主體就是地方政府。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為了從地區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在落實生態治理政策方面存在嚴重的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導致很多規章制度都是流于形式的。另外,地方政府也根本沒有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考評充分地納入到地方發展規劃當中,雖然有極少部分地區政府將生態環境考評納入到了地區發展規劃中,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很多高污染企業都是采取一路開綠燈的做法。另外,地方政府并沒有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充分重視起來,而且也沒有在這方面投入相應的資金,難以在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上給予經濟以及政策方面的傾斜。再加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監管薄弱的問題,也是農村生態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治理的對策
(一)構建多元主體共治的治理模式
鄉村生態振興是一項十分復雜且系統的生態治理工程。所以,生態治理必然需要構建政府以及市場在內的完善的多元治理模式。積極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以及社會組織和農村居民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第一,農村生態治理應當以政府為主導,堅持多元治理模式,從而改變目前以政府或者是市場為唯一的治理主體,必須充分結合生態治理的具體實踐以及與其相匹配的治理主體,還有政策制度。通過多元治理模式,地方政府是其中的核心行動者,同時也是第一“責任人”,要改變以往地方政府存在的“唯GDP”論的政績觀。第二,構建和諧、健康的自然生態其實也是維護農村地區民眾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農村居民應當加入到農村生態治理的隊伍中。比如,可以給予政策制定者一定的幫助,幫助其了解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真實現狀,同時還要兼顧到多方利益主體的想法,制定出更具操作性以及合理性的制度和政策。第三,企業應當承擔起治理農村生態的責任,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強化地方地區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意識,還要從政府以及法律層面對企業的行為及其生態責任作出規范,比如,可以從“生產技術以及節能減耗,還有高效清潔生產”等幾個方面出發積極維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在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也能保護好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