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

近年來,陜西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和國家重點農業高新技術園項目建設的歷史性契機,重點是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加快對外農產品的出口和基地建設,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和對外農業合作,著力于培育優秀農業出口企業和體系,優質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工作成效明顯。本文簡要概述了我國陜西地區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分析了我國陜西地區農產品對外貿易的主要現狀與其制約的因素,并針對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具體對策。
陜西省作為中國的一個農業強省,其發展的農業在世界和中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深化改革和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實現了城市和農村綜合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了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從科技中受益。在把握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形勢下,陜西應緊緊抓住這一時期西安內陸區域改革和開放建設的歷史性契機,打造西安內陸區域經濟發展新高地,必須抓住發展機遇,為全省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貢獻。
一、陜西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整體呈增長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陜西省的特色農產品貿易不斷擴大。據農業農村廳的官方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9年,陜西省對農產品的進出口額從2011年的1556.23億美元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2300.68億美元,整體貿易水平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其中,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較為緩慢,由2011年的607.51美元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790.98億美元;農產品進口的擴張和增長通常都快于出口,由2011年的948.72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1509.7億美元。
(二)農產品出口額大于進口額
陜西省農業鄉村廳官網的數據表明,近幾年,陜西省各地區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均保持在80000萬美元以上,而國內進口貿易總額則不足1萬美元,其中貿易順差已經達到8倍以上。此種趨勢并未一直持續,而是逐漸萎縮,并且進口量的增長速度也要迅猛地提高到出口量。從2012年起,陜西省的農產品出口額就開始逐步呈現下降的趨勢。以2019年為例,陜西省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為790.98億美元,而國內進口總額則為1509.7億美元。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雖然在陜西省境內農產品的進口量一直存在著加速上升的勢頭,農產品的出口量遠遠超過了進口量,這充分表明陜西省境內農產品在海外市場中還是很受歡迎。
(三)農產品出口種類多于進口種類
2019年,陜西省農業對外出口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總額分別為2300.68億美元,同比以較大幅度按年增長5.7%。陜西省出口統計部門年鑒數據資料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陜西主要向國內外市場出口的陜西特色優質農產品,特別是對于綠色蔬菜和其他水果產品,出口產值總量已經累計達到67568萬元,占去年陜西省對全國農產品工業出口產值總量的50%以上。主要從國向我國市場進口的各類特色優質農產品主要包括:新鮮肉類、乳品、天然氣和蜂蜜、含油的柿子仁及其他果實、木炭、谷物等,占到去年我國特色農產品工業進口產值總額的86.69%。可以清楚地由此看出,2019年陜西省農產品出口類型多于進口需求類型,并且對不同類型的農產品存在不同的進出口需求。
二、陜西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制約因素
(一)市場定位不清
陜西地區的農產品多數以出口至日本、美國、歐盟。出口市場的相對比較集中,導致了這些地區或者國家在其進口貿易政策發生改變時或者貿易安全事故發生時,對于陜西整體農產品出口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加大了我們對陜西整體農產品出口的風險。此外,陜西出口的主要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標志,陜西省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由于沒有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也不清楚各個種類的產品分別能滿足客戶什么樣的需求,這導致陜西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二)人文優勢弱
與絲綢之路沿線經濟帶下的中國新疆和其他寧夏地區國家相比,陜西不再被外界認為已經是一個以當地穆斯林漢族人口流動為主的民族地區,盡管它仍然同樣擁有大量的漢族穆斯林流動人口。此外,陜西省在農業資源引入、農業基礎設施裝置、農業技術創新與交流、人才培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各個環節均欠缺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陜西省在農產品品種和質量方面很難取得重大突破。企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對目標市場進行準確分析時,也缺少一批精通國際外貿業務的專門性人才,使得農產品的外貿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三)農產品缺乏競爭力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倡議成功實施以來,沿線發達國家和新興地區都將共同面臨著更多的戰略發展機遇契機。陜西省目前正處于“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一個核心點和起點。雖然其自身地理優勢位置優越,但由于它是內陸型的城市,企業信息網絡流通管理環境相對比較差。在“互聯網+”的發展時代,信息經過互聯網絡直接傳遞的效率速度也將大幅提高。然而,網絡時代下的企業信息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信息的完整真實性和信息數據庫的安全可靠性也難以得到確保。信息貧乏導致農產品競爭力不足,從而導致陜西省農產品對外貿易市場份額不足。
(四)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除“蔬菜、水果和堅果類產品”外,陜西省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出口總量不大,在我省的農產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較小,出口創匯的能力也不高。另外,陜西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鄉鎮出口農產品多數為初級商副食品,加工成本及其附加值普遍偏低,在國際市場上也很難獲得更強的競爭力。農產品出口貿易壁壘嚴重。
(五)農產品出口貿易壁壘嚴重
因為我們沒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質量保證機制,所以陜西農產品出口中的質量問題還是非常凸顯。主要特點表現為:農產品的質量效益較低、外形差、良莠不齊、非標準化生產以及防疫工作不達標。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品種培育方式改良、病蟲害預防、農藥化學物質殘留方面還是有較大的差距。由于種種的問題,陜西地區出口許多特殊的農產品,如獼猴桃、蘋果、栗子、紅棗、核桃、蔬菜等,幾乎都是因為它們所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而受到限制,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到陜西省農產品對外貿易的開展以及它們占領國際市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