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榮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產品綜合成本逐年上漲,制造業所具有的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逐漸消退,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之后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國對于制造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繼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求產業產品結構升級和制造2025要求發展高質量經濟,對此我國制造業也加快降本增效的進程并根據最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努力改進自身成本管理。對此我借鑒國外制造業發展以及一些先進企業改革經驗,對制造業成本性態結構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一些見解建議。通過了解成本與業務量變動深層次聯系,使企業制定自身成本管理目標更具有可實現性和前瞻性,同時為目前的制造業成本改革提供借鑒,從而提高制造企業對成本的有效管理,使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始終保持其核心競爭力。
一、引言
制造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后中國絕大多數制造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趨勢,但制造綜合成本增加,過去成本優勢不再存在,表明我國制造業需要盡快適應經濟新常態謀發展。
二、現狀分析及存在不足
(一)簡單成本性態模型難以滿足發展需要
首先,目前管理會計體系的成本性態分析都以相關范圍和一元線性假定為前提來展開,但是事實的不確定性使得成本性態分析并不像理論闡述的那么容易確認,在實務操作中顯得較為困難。參考海爾和大連GM公司等成本管理改革可以看出,制造成本復雜化和難以及時收納整理信息,不能向管理者或者高層人員提供較為全面的、完善的相關信息,相關決策者不能很好的做出相關成本預算。其次,由于涉及的相關核算因素較為陳舊,比如對于原材料和人工來說需要更有針對性地整合分配,一些制造業不能按照成本習性對成本進行快而準確地分類,涉及市場競爭的成本控制留白區較大。作為制造業產品成本核算的重要區域,混合成本分解是目前制造業涉及較為廣泛的管理方法,但制造業外部因素以及業務量變化對于成本的變動影響逐步加重,致使成本性態分析的核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偏差以及過程緩慢,迫使他們對成本分析模型以及實踐模式進行更新。
(二)制造業成本管理人才結構不合理
首先,隨著會計行業的門檻放低,成本分析對人才的要求更為嚴格,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大,但后續的先進人才引進難以被滿足。我國這類高素質型人才以及專業化隊伍大規模空缺,使得制造業本身業務能力以及專業性受限,阻礙了制造業成本性態模型更新。其次,對于成本性態分析環節,相關會計人員工作效率較低以及專業性較差,執著于最終結果,對有關成本性態分析模型難以熟練運用,而根據模型進而做出預算和決策的管理人才更是缺乏,這也直接導致了制造業生產部門和財務部門難以協調發展。究其深層原因,一方面管理會計相對于財務會計來說內容新穎且較為靈活且知識更新較快,學習的相關人才不僅要熟知各個分析方法和理論模型,還要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信息獲取能力,這對于相關人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另一方面來看,當前制造業對于內部的生產部門管理人員和財務部門人員的培訓也不完善,對內部人員管理會計方面的專業與技術能力不夠重視,再加上人員引進不足,綜合導致了制造業從思想源頭方面有一定缺失。
(三)制造業成本結構內容冗雜
面對我國目前制造業的成本結構形式、產品成本結構復雜及產品種類繁多,且受制造業不同類型成本結構的特征差距影響,其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計算也比以往更為復雜,可能成本性態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同時由于內容包含復雜導致核算程序冗雜難以快捷清晰地計算,繼而影響了制造業后續成本信息規整和決策者制定預算和規劃。同時由于受到發展狀況和生產規模的影響,使制造業結構優化和改造升級受到了一定制約。近年來制造業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研發投入和廣告成本等因素價格上調影響,使得制造業綜合成本逐步上升。同時隨著我面對企業經濟業務的擴展,使得產品生產種類增多,相關成本核算的費用數據也大量增加,也使得核算內容進一步增加并且復雜化,一定程度上也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對于制造業目前的成本核算內容優化以及平衡成本結構的各項比例的迫切性。
(四)制造業成本管理與技術落后
首先由于近年來制造業發展遇到瓶頸,其成本分析程序難以及時更新,一定程度上為后續管理產生了不利影響。要想對成本性態分析以及針對性的調整成本結構,就要對相關成本進行精確快速的分類與分析。不過由于我國制造業規模逐步擴大以及結構冗雜,對于每一階段的各類成本都試圖精細分析,導致分析程序顯得過于笨拙陳舊。這也導致了許多制造業在成本分析過程中形成了什么都想分析,但什么都分析不到位的局面。其次就是數據處理繁瑣緩慢。由于制造業體積龐大但業務碎而雜,盡管半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卻仍然無法媲美現進化技術所推動的高精尖制造業。其中我國物流行業迅猛發展,使制造業在成本核算之前的成本分析程序又增加了一項工作,信息數據分析的精簡準確進程又后退了一步。由此可見,雖然成本管理的結構與分析是重中之重,但承載內容的程序與工具也需要同步進行更新。
三、相關對策及建議
(一)更新成本性態理念及分析模型
首先,面對同業競爭激勵以及經營風險的不斷增加,制造業須盡快更新對于成本性態分析模型與指導理論。制造業傳統核算會計應該逐步向管理會計的核算方式轉變,按照成本習性更為精確、合理地分類產品成本,以便更好的進行成本信息歸集。而對管理會計中的本量利分析法進行優化,可以促使制造業更好地判斷企業盈虧狀態,提升企業經營決策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從而促進制造業不斷發展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其次,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的更新,采用變動成本法以及標準成本與彈性預算等的結合運用,對成本控制以及預算決策有著重要作用。尤其對改造升級的制造業來說,采用原有的完全成本法并不能夠完全反應產品生產數量與銷售數額的關系,需要積極利用新穎的作業成本法或者是目標成本法,將管理會計深入利用。再加上對于電子化核算方式的引進,對管理會計在制造業進一步應用也有一定推動作用,比如利用數字化形成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的系統,將斷開的各個環節聯系起來,有助于更好的進行成本計劃與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