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地理試卷注重考查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注重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文章作者在賞析和研究2020年江蘇高考地理卷的過程中對此深有體會,因此就2020年江蘇地理卷第27題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淺析題目所考查的學科核心素養、獲取信息能力,二是關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獲取信息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的一點淺見。希望對自己的教學有一定的幫助,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綜合思維;獲取信息;表達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1-0079-02
下面為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地理試題第27題。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尼日爾河源于富塔賈隆高原,注入幾內亞灣,全長約4200km,流域面積210萬km2,在塞古—迪雷間的盆地形成大型內陸三角洲,在幾內亞灣發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圖為“尼日爾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圖”,表為“尼日爾河部分水文站年徑流量與年輸沙量統計表”。
(1)富塔賈隆高原被稱為尼日爾河“水塔”,請分析原因。
(2)說明尼日爾河流經內陸三角洲前后徑流量和輸沙量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3)概述尼日爾河迪雷—洛科賈河段水文特征的變化。
(4)簡述河口三角洲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上述試題考查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試題以尼日爾河流域為具體情境,首先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其次是河流與其他地理要素(地形、氣候、植被等)的聯系,最后是地理環境整體性。該試題還通過文字、地圖、表格等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包括地形、降水、水系、年徑流量、年輸沙量,甚至還有緯度以及由此推導得出的氣候。學生要準確地獲取信息,最后將自己的想法準確地表述在答題紙上。所以筆者以為,在高三復習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還要提升他們的閱讀審題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以下是筆者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獲取信息能力和表述能力的一些淺見。
一、完善思維導圖,提升綜合思維的水平
綜合思維是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上述試題以尼日爾河為中心,首先要求考生分析尼日爾河水文特征的空間變化,其次分析地形、氣候、植被等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最后分析河口三角洲的地理環境特征。考查了學生綜合思維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動態性。
思維導圖能夠直觀生動地反映某一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與其他要素的相互聯系。教師幫助學生完善思維導圖,有助于他們加深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
筆者對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構建思維導圖如下。
以上是最初的思維導圖,中心是河流水文特征,然后是水文特征的構成,再往后是影響水文特征的因素。學生構建了思維導圖,還需要完善它,例如不斷補充遺漏的要素、旁邊用文字描述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細節、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水文特征,等等。
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倡導者、參與者、觀眾,而學生才是創造者。教師要培養學生構建思維導圖的習慣,學習或者復習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嘗試構建思維導圖。教師要鼓勵他們多構建思維導圖,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評比出優秀的思維導圖。教師要讓他們的學習做到收放自如,收的時候讓冗長的文字敘述變成一幅圖,放的時候讓一幅圖變成自己豐富的知識。相信這樣可以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具有創造性,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和高考復習方法。
二、設計問題引導,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
閱讀圖表資料、文字材料是學生解題的關鍵步驟,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閱讀,能夠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加全面地獲取信息。上述試題中的等降水量線、內陸三角洲、湖泊等都是重要的信息,還有容易被忽略的緯度、水系、高原地形。分析富塔賈隆高原被稱為尼日爾河“水塔”的原因,要用到地形地勢特征、水系、降水等信息。因此,學生讀圖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第一,富塔賈隆高原上的年降水量能達到多少?第二,簡單描述高原上的水系特征(如流域面積、河網密度、流向等)。分析尼日爾河流經內陸三角洲前后徑流量和輸沙量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要涉及塞古到迪雷之間地區的降水、蒸發、地形、湖泊和下滲等因素。因此,教師可以設置下列問題來引導學生讀圖:第一,描述塞古到迪雷之間地區的地形特點、降水特點;第二,結合緯度推斷兩地間的蒸發量大小,描述兩地間的降水變化特征;第三,湖泊對河流水文特征有怎樣的影響?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圖表和文字材料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有利于培養他們從地理角度去看地理現象的習慣。設置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層次確定問題的難度,做到循序漸進。教師設置問題還要多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如某個要素的時空分布、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人類活動的時空變化、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聯系,做到緊扣主題。教師設置問題也要多以解題為目標,將試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做到目標明確。
三、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表達技巧的掌握
學生在回答主觀題的時候會存在表述方面的問題,如口語化、用詞不準確、邏輯性和條理性差、抓不住重點等,這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和糾正。例如,學生在描述尼日爾河迪雷—洛科賈河段水文特征的變化時,表述為“徑流量大;含沙量大”。這有可能是審題不清,也可能是表述不準確,沒有描述出要素的變化。學生在描述河口三角洲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氣候特征時,表述為“水熱充足”。這樣描述并沒有抓住重點,讓人感覺更像是描述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而沒有寫到高溫多雨的特征。
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交流可以是師生之間,也可以是生生之間。交流可以是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后,還可以在作業、測試之中。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口頭交流,也可以是書面交流。教師要讓學生廣泛參與到交流中,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學生需要公平的、多元的交流平臺,教師應該搭建這樣的平臺。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多地讓學生說,讓更多的學生說,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錯就被叫停。教師既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又要指出他們的錯誤或者不足。既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要善于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其次,教師在課后要多讓學生寫,客觀題寫思維過程,綜合題要注重表達。教師批改作業要認真及時,適當寫些評語,必要時增加面批人數和次數。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交流。例如,課堂上一個問題讓多名同學回答,或者投影展示多名同學的答案,讓其他同學參與討論,或者展示優秀學生的作業、答題卡,依靠榜樣的力量激勵其他同學提高。最后,教師還要注重試卷主觀題的二次批閱,針對學生的問題和他們當面交流,多多鼓勵和引導。
綜上所述,如果高考是難以越過的海洋,那么學科核心素養就是遠航的船、審題就是調整方向的舵、表述就是揚起的帆,學生需要依靠滿載的船、準確的航向以及鼓起的帆去越過海洋。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努力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表述的技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韋志榕,朱 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金聲明(1981— ),男,江蘇南京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