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功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重溫中國近現代發展史,可以斷言,對中國近百年社會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無疑是《共產黨宣言》。經專家統計,自1920年8月陳望道譯本《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以來,各種中文譯本超過20種。100年來,《共產黨宣言》是我國印數最多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文單行本。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12月受共產主義者同盟委托而起草的綱領性文獻。1848年1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共產黨宣言》。1848年2月24日,由馬克思執筆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以德文正式出版,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
從只言片語開始
在中國,首次登載《共產黨宣言》內容的出版物是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從1899年2月到4月,《萬國公報》第121至124期上,刊載了一篇由李提摩太節譯、蔡爾康撰文的《大同學》,其中首次提到了《共產黨宣言》中“資產者與無產者”一節中的一段話。
190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了趙必振翻譯的日本福井準造所著的《近世社會主義》一書。其中以較長篇幅介紹了馬克思學說,并簡要介紹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的寫作過程及主要內容,還引錄了《共產黨宣言》的最后一段話:
“同盟者望無隱蔽其意見及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貫徹吾人之目的。惟向現社會之組織,而加一大改革,去治者之階級,因此共產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勞動者,于脫其束縛之外,不敢別有他望,不過結合全世界之勞動者,而成一新社會耳。”
1903年,馬君武在日本東京中國留學生主辦的《譯書匯編》第二卷第11號上發表了《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附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一文,其中提到了馬克思及其學說,并附錄了馬克思所著書籍,依次為《英國工人狀況》《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這是迄今所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書目的文字記載。
在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創刊的機關報《民報》上,多次發表介紹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文章。如在1905年底至1906年初的《民報》第二、三號上連載了朱執信(署名勢伸)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動,首次重點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內容,并以較多的筆墨翻譯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部分內容。
1907年8月,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張繼、劉師培等人發起,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研究社會主義的團體“社會主義講習會”。在1907年至1908年間,這個留日學生團體的機關報《天義》曾陸續刊登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部分譯文。《天義》報曾多次報道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的消息。如在《天義》第八至十卷合冊中,即刊有《共產黨宣言》“已由社會主義講習會請同志編譯,不日出售”的新書預告。從《天義》報的記載來看,中譯本的《共產黨宣言》很可能在這期間已完成,但是至今未能發現完整的譯作實物傳世,僅在《天義》報上看到部分的《共產黨宣言》譯文。
中華民國建立后,上海以其獨特的環境優勢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中心。這一時期對《共產黨宣言》進行譯介的文獻主要是中國社會黨紹興支部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二期上刊登的《社會主義大家馬兒克之學說》(注:馬兒克,即馬克思)一文。此文對《共產黨宣言》作了概要介紹,并譯載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稱贊《共產黨宣言》“不啻二十世紀社會革命之引導線,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動力”。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翻譯、研究與傳播進入了新階段。1919年4月,在李大釗、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第16號上刊登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最后部分的幾段重要文字的譯文。其譯文與現行本十分接近。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和第六號上發表了影響深遠的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中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段落,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主要的理論和觀點,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啟蒙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文初版首印一千冊
“五四運動”前后,報刊上發表了大量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此時,《共產黨宣言》片斷文字和部分章節的翻譯,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與理論渴望。因此,陳獨秀認為應盡快把《共產黨宣言》全文翻譯出版。當時,擔任上海《星期評論》主編的戴季陶計劃找人翻譯《共產黨宣言》,在《星期評論》上連載。《民國日報》主筆邵力子得知此事后,向戴季陶舉薦了陳望道。陳獨秀當時正在上海主編《新青年》,也極表贊同。于是,戴季陶向陳望道提供了《共產黨宣言》的日譯本,陳獨秀請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共產黨宣言》的英譯本,一并提供陳望道作為翻譯的底本。
1920年4月,陳望道譯完了《共產黨宣言》,他帶著譯稿來到上海,請李漢俊校閱,再轉請陳獨秀審定。陳獨秀對此譯稿非常滿意,將文稿交給戴季陶,準備在《星期評論》上連載。不料,該刊因“言論問題”遭到查封。
當時陳獨秀在《新青年》編輯部一人獨當編務,于是請陳望道前來協助雜志的編輯。此時,共產國際東方局派俄國人維經斯基作為代表來華,聯系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經李大釗介紹,維經斯基抵滬與陳獨秀見面,共商建黨之事。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共有八名成員: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當時在日本)、楊明齋、李達。
陳獨秀在籌建中國共產黨時,深感馬克思主義著作的中譯本相當缺乏,因此與維經斯基商議,籌措經費印刷《共產黨宣言》譯稿。由維經斯基提供經費,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十二號租了一間房子,建立了一家名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廠,以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了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初版的《共產黨宣言》首印一千冊。此書32開,豎排平裝,封面以紅色印刷書名與馬克思肖像;內文以五號鉛字印刷,共56頁,每頁標“共產黨宣言”眉題,文中部分專用名詞后注有英文供參照。封面標注“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作者標注為“馬格斯、安格斯合著”、“陳望道譯”。同年9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錯印的書名(首印本封面標題錯印為《共黨產宣言》),書封上的書名和馬克思肖像也由紅色改為藍色。為了能讓讀者買到《共產黨宣言》,陳獨秀等人于1920年9月30日巧妙地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編了一個通信形式的新書廣告:
“你們來信問《陳譯馬格斯共產黨宣言》的買處,因為問的人多,沒功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欄答復你們的話:一、‘社會主義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陳獨秀先生給我的;獨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來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馬路大自鳴鐘對面。二、……凡研究《資本論》這個學說系統的人,不能不看《共產黨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費了平常譯書的五倍功夫,把彼全文譯了出來,經陳獨秀、李漢俊兩先生校對……”
之后,《共產黨宣言》在幾個月里重印了十幾次。《共產黨宣言》出版后不到一年,中國共產黨在滬誕生。
(摘自《光明日報》2011.6.15)
【鏈接】
《共產黨宣言》在國內的版本(1949年前)
從1920年《共產黨宣言》第一個完整的中文譯本出版到1949年,共有6個完整的中文版本陸續問世:
陳望道譯本(1920年8月) 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
華崗譯本(1930年) 上海華興書局出版,首次采用英漢對照的形式,并加上了1872年、1883年和1890年的三個德文版序言;
成仿吾、徐冰譯本(1938年8月) 由中共公開組織翻譯的第一個《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由延安解放社出版;
博古譯本(1943年) 新中國成立前流傳最廣、印行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
陳瘦石譯本(1943年9月) 第一次由非共產黨人翻譯的版本,其目的只是將它作為研究馬克思經濟思想的參考資料;
莫斯科譯本(1948年) 內容包括《宣言》正文和七篇序言,還包括編者對馬克思、恩格斯修改和補充《宣言》觀點的說明,是當時內容最全、翻譯質量最高的版本。1949年初,該版本運到中國,從6月起,人民出版社和一些地方出版社相繼重印該版。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