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琨
《囚歌》是近代革命者葉挺于194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行徑、極端虛弱的本質,表現了革命者的偉大氣節,抒發了為革命獻身的壯志豪情。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如脫口而出,但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表達清晰完整。
《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六面碰壁居士
葉挺之《囚歌》,被譽為“用生命和血”寫下的新時代《正氣歌》。葉挺之為人,毛澤東曾評價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蔣介石勸降失敗
1941年1月14日拂曉,在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戰斗了8晝夜的新四軍軍長葉挺,率部隊突圍時,遭到國民黨軍108師的重兵圍堵。
為了擺脫困境,葉挺帶著隨行人員下山與對方談判,卻被無理扣押,頓時成為“罪人”。幾經輾轉,他被押到江西上饒集中營七峰巖監獄。
在這里,葉挺和他的隨員被分開,他被單獨關押在一座廟堂里。隨員們則被繩索捆綁,釘上腳鐐,投入暗無天日的山洞。蔣介石使出慣用的手段,威逼利誘,加緊“收買”。但葉挺不為所動,一身正氣。
1941年7月,蔣介石決定把葉挺囚禁到重慶。途中,葉挺先被移交給了軍統局桂林辦事處,關進了七星巖的一個山洞里。這里戒備森嚴,活動范圍很小,和外界的聯系全部被切斷,吃住都不如從前。
5個月后,蔣介石覺得葉挺的苦頭吃得差不多了,遂下令將他押往重慶。到了重慶,蔣介石將他安頓在林森路的一所闊綽洋房里,每頓飯都有佳肴美味。蔣介石甚至親自出面來勸降,還是被葉挺斷然拒絕。
蔣介石惱羞成怒,下令將他搬進白公館看守所,不久,又搬進了紅爐廠半山坡的一所平房里,這里是重慶郊外一個“與世隔絕”的山溝。也就是在這里,葉挺以“六面碰壁居士”為名,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囚歌》。
郭沫若動情推薦
1942年年底,葉挺夫人李秀文將這首《囚歌》隨信送給了郭沫若。
郭沫若讀后十分感動,但當時葉挺處于囚禁中,他只好將詩珍藏起來。1946年3月4日,經過中共中央的多方努力營救,葉挺獲釋。郭沫若當晚就趕到中共代表團駐地看望葉挺。
回到家中后,郭沫若在“電光中反復讀著他這首詩”,百感交集,情不可遏,撰寫了《葉挺將軍的詩》一文,4月6日發表在剛創刊的《唯民周刊》創刊號上,對葉挺的詩進行了介紹,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郭沫若說:“這里燃燒著無限的憤激,但也輻射著明徹的光輝,要這樣才是真正的詩。”“我敬仰希夷,事實上他就是我的一位精神上的老師。他有峻烈的正義感使他對于橫逆永不屈服,而同時又有透辟的人生觀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的苦難之上。”“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
后來,《囚歌》被寫進了小說《紅巖》。羅世文在給小蘿卜頭上課時,教會了他這首詩,課后小蘿卜頭高興地朗誦給了母親聽。隨著《紅巖》的走紅,這首詩的影響更為廣泛。
毛澤東批準再入黨
《囚歌》浸透著葉挺將軍的大無畏精神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是“北伐名將”的不屈之歌,是革命斗士的英雄之歌,是共產主義戰士的正氣之歌。
《囚歌》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貫穿于葉挺將軍一生。
葉挺,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廣東歸善(今惠陽)一個農民家庭。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參加援閩粵軍。
1924年12月,葉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旅莫支部),從一個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戰士轉變,開始了他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革命生涯。
1925年8月,葉挺回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處長。同年11月,葉挺按照黨中央的決定到達肇慶,組建起了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獨立團,即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挺擔任團長,成為我黨直接掌握的首支正規革命軍事武裝。在北伐戰爭中,葉挺領導的獨立團所向披靡,他被譽為“北伐名將”。
1927年,葉挺將軍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擔任前敵總指揮和第十一軍的軍長。同年又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任起義軍的總司令。1937年9月,他毅然投身抗日戰爭,任新四軍軍長,克服重重困難,在江蘇、安徽等省與日軍周旋作戰。
在回答特務關于“出獄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問題時,葉挺回答說:“我將來出去第一件要辦的事,便是請求共產黨恢復我的黨籍。”
在出獄的第二天,葉挺就向中共中央發出了申請重新入黨的電報。很快,經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定稿,黨中央復電,批準他入黨。1946年4月8日,葉挺在由重慶赴延安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