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貧困兜底戶因病、因殘、因老而成為“貧中最貧、困中最困”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脫貧難、返貧風險大。河南省武陟縣探索提出了貧困兜底戶“五養八延伸”工作機制,采取集中醫養、親情托養、鄰里托養、慈善托養、包幫托養的模式,同時延伸公益崗位、就業培訓、創業發展、金融貸款、家庭醫生、醫療救助、社會救助、慈善救助等服務,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兜底服務體系,確保貧困兜底戶生活有保障、有尊嚴、有依靠。
集中醫養“兜”住“貧中最貧、困中最困”
1985年12月,馬偉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布莊村。他從小習武,13歲那年冬天,不小心從武校樓梯上滑倒摔傷。去醫院后,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完全癱倒在床。
一方面四處看病花銷巨大,一方面因為要照顧馬偉,父母都無法外出打工,這個家庭陷入了貧困的深淵。2017年,馬偉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脫貧攻堅持續深入,馬偉家不但沒有脫貧,境況還越來越差,成了貧困兜底戶。
目前在武陟縣,像馬偉家這樣脫貧難、返貧風險大的貧困兜底戶共有465戶。武陟縣探索提出了貧困兜底戶“五養八延伸”工作機制。首先以醫養為中心,按照“分類管理、就近入住”的原則,全面實施集中醫養政策。
據武陟縣衛健委主任王國強介紹,該縣累計投入6000萬元,依托縣養老中心、精神衛生醫院和大虹橋、圪垱店和嘉應觀等6個鄉鎮衛生院,按照統一標準建設了8個醫養中心,設置醫養床位908張,優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重度殘疾人員進行集中醫養。
2019年3月,馬偉被列為集中醫養保障對象,順利入住大虹橋醫養中心。經過一年多的康復鍛煉,馬偉的病情開始好轉,自己可以穿衣、走路、上廁所,甚至還能干些輕體力勞動。醫養中心還聘請他的父親來做護工,除了兒子,還護理其他6個人,管吃管住,每個月能掙四五千元。
53歲的慕保記是龍泉街道南賈村人,妻子和女兒都是重度精神殘疾。
“以前需要時刻看著這娘倆,出去買個東西,都得一手拉一個。有一次我就到門口商店買點鹽沒帶他們,兩個人就把家里砸了個亂七八糟。”慕保記說。
2019年3月,他們被識別符合條件入住精神衛生醫養中心。
在這里,除了妻子女兒,慕保記還看護另外兩個人,每個月管吃管住,有2000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武陟縣入住醫養中心的貧困重度殘疾人162人,實現了應住盡住的目標。縣財政按照四肢殘疾每月2600元、精神殘疾每月1600元、智力殘疾每月2300元標準給予保障。
拓展四種兜底模式 筑牢兜底保障線
不是每個兜底戶都愿意去醫養中心。經過充分調研,武陟縣針對不愿入住、不符合入住條件或入住后家庭生活仍存困難的兜底戶,按照“一戶一策、精準定制”的原則,調動各類社會資源,拓展“親情托養、鄰里托養、慈善托養、包幫托養”四種兜底模式,作為集中醫養政策的延伸和完善,切實筑牢兜底保障線。
有近親屬愿意托養的,與近親屬簽訂親情托養協議;無近親屬或近親屬不愿托養,但有街坊鄰居或親戚朋友愿意聯養的,與街坊鄰居簽訂鄰里托養協議;沒人愿意托養的,由村級慈善幸福院實施慈善托養;其余的與村委干部、愛心人士等簽訂包幫托養協議。
75歲的貧困兜底戶馮靜蘭家住喬廟鎮劉莊村。全家6口人,兒子、兒媳、二孫女都屬精神殘疾,大孫女是肢體殘疾,只有小孫子身體健康,年邁的馮靜蘭拉扯一大家子,日子過得很艱難。
后來,經過包村干部王海霞協調,2020年4月,附近一家食品公司董事長、愛心人士職紅海與馮靜蘭家簽訂包幫托養協議,為馮靜蘭家提供幫助。
除了企業和干部幫扶,武陟縣還針對每戶不同情況,讓近親屬、鄰居以及慈善機構共同幫扶貧困兜底戶,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建立機制幫助貧困兜底戶脫貧。
75歲的前馮堤村貧困戶楊凱蘭無兒無女,老無所依。
扶貧包村干部給她講解了縣里的扶貧政策,根據她的意愿,與鄰村遠房侄女冉光華簽訂了親養協議,明確了責任人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包括生活怎么照顧、財產怎么繼承,誰來監督等。
鰥寡老人一般由近親屬贍養并繼承財產是鄉村千百年來的傳統,但由于沒有監督,往往出現不落實贍養責任只惦記繼承遺產的情況。
武陟縣用公權力介入鰥寡老人的贍養和財產繼承問題,簽訂協議書,明確責任義務,引入監督機制,促使贍養義務真正落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截至目前,全縣465戶兜底戶已全部簽訂五養協議。共簽訂協議507份,其中集中醫養協議62份、親情托養208份、鄰里托養2份、慈善托養16份、包幫托養219份。通過“五養八延伸”協議的簽訂,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為貧困兜底戶穩定脫貧,實現老有所養,探索了路徑、奠定了基礎。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