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放首張公立互聯網醫院牌照8個月后,患者楊雪和醫生徐蓉都感到,多年習慣的就醫模式已經改變——掛號提前網上預約、醫院內聯網繳費、慢性病復診可用互聯網平臺、醫保在線結算……改變并不僅存在于上海。國家衛健委2020年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已建成900多家互聯網醫院。而互聯網醫療如何使患者受益,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點之一。
工作間隙花3分鐘看了個病
“我在上班?!?4歲的楊雪坐在工位上,對著手機說,“剛想起來藥快吃完了,抽空看個病?!彼蜱R頭這邊的醫生徐蓉報了這兩天的血壓。
這只是她第2次網上看病,卻并不妨礙她迅速適應這種更為輕松的就醫模式。3分鐘后,她在手機上收到了處方,付費,藥預定在第二天由國藥送藥平臺送上家門。
對于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老年科醫生徐蓉來說,在互聯網上看病,氣氛和在診室不太一樣:視頻的背景有時是辦公室格子間;有時是各式各樣的客廳、書房;有時在私家車里甚至道路上;也有時,背景是床鋪——長期臥床的患者以前都由家人代開藥,現在可以自己和醫生對話了……
在不受拘束的環境,談話能抵達的深度也不太一樣。徐蓉接過最長的一通問診持續了半小時。一位53歲的阿姨,眉頭緊鎖,一口氣講六七分鐘無法打斷。徐蓉與她對話半小時后,她平靜下來,說:“徐醫生,我今天終于能睡著了。”
而更明顯的變化是,線上等候的患者們似乎更有耐心。疫情期間線路擁堵時,最長需在線排隊1小時。有患者會用iPad掛著,打個小盹再看看排到了沒有;還有人上來第一句不是問診,而是關心醫生“吃飯了沒有?”
第一次聽說“網上看病”,楊雪內心是拒絕的,“像是炒作的概念”。但2020年3月份第一次摸索操作后才發現,“原來可以這么方便”;外企高管廖清此前常向70多歲的父母推薦她使用過的徐匯云醫院App,兩人每次都說“回頭試試”卻再無下文,這次,被疫情“逼上梁山”后,突然發現了新世界。
誰會來互聯網上看病?與很多人想象不同的是,使用徐匯云醫院App就診的患者不少都是老年人。徐蓉的電腦屏幕上,5位預約者中,3位是60歲以上。
熱潮源于需求,也來自政策的助力
2020年初疫情突發而至,1月29日,上海市衛健委鼓勵上海市級醫院采用線上門診等形式滿足問診、咨詢和科普需求,減少線下就診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徐蓉記得,那段時間,平臺最多一天接診10000號,是醫院平時日接診量的30倍。求助如何操作的咨詢電話也一直沒有斷過。
熱潮源于需求,也有來自政策的助力。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接連下發。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等,均強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作用,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各地紛紛加快審批互聯網診療平臺:某市甚至11分鐘火速審批互聯網診療項目。
2月25日,徐匯區中心醫院執行院長朱福得到消息,上海市將走綠色通道為徐匯區中心醫院發放互聯網醫院牌照。這意味著,上海公立醫院醫生可以在網絡上開處方了。而這也是上海第一張公立互聯網醫院牌照。
朱福很激動,“能否網上開處方”之前一直是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瓶頸之一。有人形容這是“用60天走完了過去6年走的路”。
真正的互聯網醫院要線上和線下結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下稱“華山醫院”)主治醫師朱沁媛觀察到,慢病管理的醫生更愿意參與互聯網診療。
“慢病管理不是重復單一的配藥、復診,動態、精準的隨訪是最重要的。慢病,不代表病不會變化。”華山醫院院長毛穎對記者分析。
高血壓就很典型,毛穎說:“基因型不一樣,發病機制是不一樣的,治療靶點也是不一樣的。包括你心跳是快的還是慢的,血管的收縮性怎么樣,用的藥都是不一樣的。管理不是來配藥,是要醫生來診斷?!?/p>
毛穎的看法是,互聯網慢病管理,不是簡單地將復診轉移到線上,而是“線上線下交錯走”。通過互聯網,可以延長患者的復診周期、提高隨訪效率?!澳闶遣皇且獊砭€下看一次,還是要醫生來決定?!边@種“交錯”,有時性命攸關。
在皮膚科工作的朱沁媛,碰到一位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因疫情他的女兒在英國回不來,他很焦慮,另外可能吃藥不規律,“他上傳了一部分照片和病歷,因為我看過他,對他有一定印象,就發現他病情明顯嚴重了,要了更多部位的照片,問他有沒有發燒,有沒有腿腫……”
這名患者果然已出現發燒和腿腫癥狀,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朱沁媛迅速與患者聯系,并將他轉至急診接受治療,對方也很配合,“到急診掛了(指靜脈用藥治療)兩個多星期,我們把整個治療方案都換了”。
不過,在一位北京三甲醫院副院長看來,現有醫院的互聯網醫院跟線下業務的對接,“目前完全把整個流程走通的不多,這里需要大家一起來攻關”。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孫曉東也持類似觀點,“真正的互聯網醫院肯定要線上和線下結合。
目前醫院還是在“貼錢”
在獲批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第二天,上海醫保局就計劃批復徐匯云醫院開通“醫保在線結算”,即“互聯網+”醫療服務與線下醫療服務實行同等的支付政策,執行相同的醫保目錄、醫保支付類別和支付標準。
“網上看病不能用醫?!?,曾是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主要瓶頸。醫保局的批復意味著,互聯網醫療連接到普通人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
朱福邀請廖清父親作為第一位測試者。從患者上線、登錄醫保信息、開好網上處方,再到國藥平臺把藥送到廖清在崇明的老家,朱??吹綄Ψ脚踔幍恼掌瑫r,才覺得心里石頭終于落地。這意味著,徐匯云醫院已經率先實現互聯網醫療核心業務的全流程服務。
獲批牌照后,徐匯云醫院已經受到來自各方的矚目。疫情稍和緩時,朱福每周要接待約14批來訪者,日程以小時計。
“我以前是求人去網上看病”,朱福說,今年“云”上門診量終于超過此前五年的總和。
而來訪者也關心,對于醫院來說,什么是可持續的動力?一個例證是,國內某互聯網醫療平臺在疫情期間,平臺上線和活躍人數達到了每天幾千人次的峰值,但半年后,已經回落到每天100多人次的水平。
朱福承認,目前醫院還是在“貼錢”。網上看診,如果患者只是咨詢,最后沒有開藥,那么按現有收費流程,實際上醫院是連掛號費都收不了。而不管有沒有收到掛號費,醫院還是會給看診的醫生算績效,且與在門診看診一致。
但朱福認為,一方面醫院屬于公立性質,不能完全為了錢做事,另一方面病人提高了感受度,也會提高對醫院的認可度和黏性,開辦徐匯云醫院以后,他明顯感到患者的回流增多。但朱福也說:“老百姓未來會不會繼續用、醫生們會選擇留在什么樣的平臺上,都事關一個平臺能否走下去?!?/p>
(綜合《解放日報》《財經》《中國城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