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 鞠 李婧怡
吉林建筑大學(130022)
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人性沖動,它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敘事的范圍也并不局限于小說,它將根莖漸漸延伸至各個領域,許多建筑師都曾嘗試過將敘事學運用到建筑空間的塑造上。比如建筑師卡洛·斯卡帕,斯卡帕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早年的他曾就讀于威尼斯美術學院,畢業后于威尼斯建筑大學任教并參與建筑設計活動。敘事學顧名思義是對事件的描述,而空間敘事學則是利用空間講述事件。20世紀60年代末,受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法國正式誕生。敘事的概念不僅限于小說文學題材方面,它體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電影,戲劇,小說等等都是在敘述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碎片,敘事將過去發生的事情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時間通過敘述之后變得可視化,敘事行為將逝去的時間語義化。
在斯卡帕的建筑中經常會看到同一符號元素重復出現,符號本體是一種媒介,通常體現在建筑空間形態及建筑內部構件等,建筑形式與所要傳遞的目標信息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或者引導性。斯卡帕重復敘事的運用在布萊昂家族墓地的設計上有很大的體現,雖然這些符號被很多人看做是“多余的裝飾”,作為一位現代建筑大師并沒有致力于現代建筑理論中“less is more”的觀點,他認為現代建筑也不應該缺少古典風格。他為古典裝飾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那就是“細部節點”。復雜的節點構造充滿整個建筑,也成為了斯卡帕特有的敘事手段[1]。
如布萊昂家族墓地的入口、窗戶、臺階等構件都采用線條作為裝飾(如圖1所示)。因此從一開始進入建筑,線條的節點構件便始終跟隨者參觀者,隨著空間的變換,這個元素重復出現,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參觀者對節點的記憶。使得參觀者在不同的空間產生共鳴。

圖1 線條節點裝飾
與線條節點形成反差的是在布萊昂家族墓地里有多個地方使用了圓形元素(如圖2所示),首先是墓地入口雙圓,它像一雙眼睛引發參觀者進入建筑內部的好奇心。在接下來的行進路線中圓形元素將會經常出現,如水景裝飾和禱告室里的門等。就連最核心的布萊昂家族合葬陵墓也是下沉的圓形(如圖3所示),曲線的拱頂下,布里昂和他妻子的石棺優美地相互傾斜靠近。從一個視線漸漸引入另一個片段,再加上重復的元素加深記憶點,將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2]。

圖2 圓形元素

圖3 布萊昂夫妻合葬墓
卡洛·斯卡帕是第一個讓我從看到他作品的第一眼開始贊嘆到尾的設計師,過去對斯卡帕的認識是局限的,他最為人們所知的是對于細節近乎癲狂般的刻畫,在布萊昂家族墓地的設計中,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理解斯卡帕的設計之前應該先充分理解他的想法。對于布萊昂家族墓地的設計,斯卡帕寫到:“在意大利,當一個人去世,他的家人希望能夠緬懷逝者一生走過的足跡……”在葬禮上對逝者生平的回顧只是簡短的,而空間是永恒的??臻g敘事又包括平行、交叉、重復、連續(線性)四種表現方法,斯卡帕最常用到線性敘事手法[3]。
布萊昂家族墓地(如圖4所示)是斯卡帕設計作品中典型的線性敘事手法的體現。從村莊道路直直進入墓園,周圍是兩排公墓,斯卡帕在公墓外圍建立了”L”形的主人墓。入口由一個小空間引入,來到一個南北向貫通的游廊,游廊的東墻上開了兩個圓環交叉的窗,在這里參觀者將被允許自由選擇,右邊是靜思亭,左邊為布萊昂夫妻合葬墓。合葬墓被安放在陽光最充足的地帶,并處于空間的焦點。靜謐的水域教堂是公共性質的空間,村民會在這里舉行葬禮,也是整個流線的終點。整個墓地的設計仿佛在看一場電影,開頭以娓娓道來的方式訴說布萊昂家族的故事,布萊昂夫妻合葬墓是故事的高潮,而教堂是故事的結局,人們在這里緬懷布萊昂家族。斯卡帕用空間訴說墓主人的人生,參觀者每行至一處都會有不同的視角并與故事的節點遙遙相望。斯卡帕對于節點的設計是極具鏡頭感的,在他心里一定知道參觀者的每個駐足點會被哪些場景吸引,于是在一幕幕鏡頭中細致刻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像一位導演引領故事的行進,每一步情節發展盡在掌握之中的同時也給了無限想象的空間。斯卡帕利用建筑空間引導參觀者的線性流線,讓建筑敘述故事即建筑的空間秩序。建筑設計中的空間敘事手法其實是在立體圖形之中進行場景設計,關注使用者行為發生的場景[4]。

圖4 布萊昂家族墓地模型圖
片段式敘事手法主要是敘事蒙太奇,蒙太奇作為一種電影中的剪輯手段被大眾所熟知,但蒙太奇一詞最早來源于法文中建筑術語“Montage”一詞,意為構成、裝配。即建筑將看似無關的構造和材料裝配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空間含義。建筑是以空間形態呈現,將敘事蒙太奇的手法融入其中會發現每個空間都蘊含不同的故事,人與空間的交流也會更加豐富暢通。在布萊昂家族墓地的設計中也同樣體現了片段式敘事。在布萊昂家族墓地這個面積為2 200 m2的場地中,斯卡帕進行了留白處理,相當于電影場景中的空鏡頭,布萊昂家族墓園水中的冥想亭和其后教堂立于水面之上的場景,也是建筑師給參觀者營造的一種空鏡頭。這些留白給整個墓園分割了幾個片段。冥想亭、夫妻合葬墓、家族成員墓以及小教堂成為墓園的四個片段,路易斯·康揭示出了斯卡帕“片段”更深層次的含義——“在部分之中體驗到的整體。(the sense of the wholeness of inseparable elements)?!边@些片段表達出了更豐富的整體。片段讓參觀者始終置身于故事線中,而留白則給人以想象的空間[5-6]。
斯卡帕的敘事空間的運用對后來的建筑師也有深刻的影響,庫哈斯曾說“建筑師就像電影制作者一樣,將情節或是片段拼接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更大的整體。人們可以將電影制作中通過剪輯所發現的片段,逐一應用在建筑中(見表1)。在建筑上,也可能會在情緒或尺度上發生突然的變化。人們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一些設備和程序,而這些都是在電影制作中學習的。”屈米也在賴維萊特公園的設計中批判了傳統形式追隨建筑功能的理論,認為空間的形成是由在此發生的事情所決定的??臻g只是引導人們的行進或駐足但卻不應限定空間,通過點、線、面創造了豐富多變的空間,由人來決定空間的實用性。

表1 敘事手法在電影中的表現、在建筑中的表現及案例(表格來源:筆者自制)
斯卡帕一生都在探求在作品中凝聚生活的哲理,雖不像其他的現代主義大師那般“轟轟烈烈”,但是在布萊昂家族墓地的設計中處處體現著斯卡帕的精心設計,“什么成為了人類的靈魂?怎樣才能使逝者感到滿足舒適?如何強化生者對逝者的記憶并使其成為他生命完整的一部分?”在這個“L”形的用地上斯卡帕娓娓道來。他利用空間和節點設計不但歌頌墓主人夫妻的美好愛情同時也給后人參觀留下了引人遐想的空間。此外,斯卡帕還利用線性游覽、重復元素等敘事手法讓不連續的片段組合變化出明暗、開合、抑揚頓挫的空間體驗節奏。在他的作品之外更多看到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無限關懷。敘事空間不僅僅是靜態空間更是歷史與現實的緊密相連,他的空間如音樂前奏緩緩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人們也應對建筑保持初心,討論斯卡帕仿佛在講一個遠古的傳說,他是時刻為人們敲響的警鐘,告訴人們:要看到物體本身,并堅信所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