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林 傅曉玲
漢中市質量技術檢驗檢測中心(723000)
水泥包裝袋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乎水泥產品性能是否能保持出廠時的質量水平。劣質包裝袋易引發破袋、冒灰等環境污染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上會導致水泥強度降低,影響凝結性能,引起水泥受潮硬化失效等情況,直接危及混凝土結構強度和建筑物安全。作為生產、使用、監管部門以及質檢機構都有責任共同努力推動水泥包裝袋產品質量的提升。
水泥包裝袋現行產品質量執行標準為GB/T 9774—2010《水泥包裝袋》[1],考慮與實際生產、使用及環保等因素的適應性以及科學合理性,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組織對標準進行了修訂,于2020年9月29日發布了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2]。與10版相比,主要修訂內容:全面取消了縫底袋,袋型僅為方底閥口袋1種,包裝袋復膜質量由≥6 g/m2提高至≥18 g/m2,下調防潮性能試驗環境條件,將相對濕度從(90±5)%改為(80±5)%,提高了拉伸負荷指標,刪除了不合時宜的檢驗報告、仲裁等限制性條款,增加了袋型要求及試驗方法,修改了基本尺寸、部分試驗方法及通用要求。由于涉及制袋工藝的變化,生產企業與水泥包裝技術裝備革新還需有一段時間,該修訂標準推遲至2022年4月1日實施。
據全國水泥包裝袋生產定點辦公室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在有效期內的全國水泥包裝袋生產定點企業共157家,產品涵蓋了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中的紙袋、復膜塑編袋和復合袋3種類型,其中紙袋占9.5%,復膜塑編袋占83.8%,紙塑復合袋占6.7%[3]。
2020年全國水泥總產量達23.77億t,從公開數據顯示:各直轄市和多個省的水泥散裝率超過或接近80%,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90%以上水平。據此可估計全國水泥袋裝率約20%,水泥包裝袋需求量約90億條/年,其中復膜編織袋用量最大,紙袋用量極少。
水泥包裝袋作為灌裝水泥用的重要產品一直屬于重點監管對象,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依據GB/T 9774—2010《水泥包裝袋》及制定的監督抽查實施方案要求,采取在生產企業或銷售市場抽樣檢驗的方式評判產品質量狀況。抽檢產品主要為復膜塑編袋,項目主要為外觀、物理力學性能、適用溫度、牢固度、制袋材料對水泥強度的影響、防潮性能。從近年來部分省、自治區發布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來看,個別區域不合格率依然較高,出現不合格最多的項目為防潮性能,其次為牢固度和外觀。具體見表1。

表1 抽檢產品質量不合格項目狀況表
水泥包裝袋的防潮性能以縫制的小樣袋中裝約600 g水泥,在溫度(20±5)℃、相對濕度(90±5)%的恒溫恒濕箱中存放7 d,與常溫、密閉容器中存放的同一對比水泥樣品(約600 g)進行水泥強度比較,判定其防潮能力。3 d抗壓強度比Rc≥85%時,可判定防潮性能合格。當水泥受潮后水泥與水反應結塊,水泥強度大幅度下降,甚至失效,嚴重危害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引起防潮性能不達標的因素有:①水泥包裝袋沒有復膜或復膜單位面積質量<6 g/m2;②水泥包裝袋編織中經緯線縫隙較大;③編織材料質量不達標或包裝袋儲存環境差老化嚴重;④為解決水泥灌裝時的排氣問題且確保袋重合格率,在袋子上打孔孔徑偏大、針眼過密[4]。
水泥包裝袋的牢固度是以水泥包裝在對應的適用溫度(紙袋≤80℃,復膜塑編袋、復合袋≤80℃或≤90℃或≤100℃)的干燥箱中恒溫1 h后,放置于溫度(20±5)℃、相對濕度≥90%的實驗室內冷卻4 h,在袋中裝滿規定質量(50±0.2)kg或(25±0.2)kg)的砂子,從(1±0.02)m的高度自由下落,以跌落不破次數表征其牢固度。不破次數分別為:紙袋≥6次,復膜塑編袋和復合袋≥8次時,可判定牢固度合格。GB/T 9774—2010《水泥包裝袋》同時規定,出包裝機破包率應≯0.3%。牢固度不達標的水泥包裝袋易在包裝、運輸過程中跌落破裂,既污染環境又浪費水泥材料。導致牢固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為:①生產企業技術裝備落后、質量控制水平不高,袋子編織質量不過關;②生產中使用再生料、回收料比例過大;③成品袋未按規定避光、避高溫儲存,導致袋體老化。
1)某質量監管部門在水泥生產企業內抽檢其采購的用以包裝水泥的普通塑料編織袋,抽檢的塑料編織袋不符合標準規定,對該水泥生產企業如何處理存在四種不同意見:①違反《標準化法實施條例》,未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應依條例給予相應行政處罰;②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的產品,應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九條進行處罰;③水泥包裝袋不屬于水泥產品,沒有相應的處罰依據,依據《行政處罰法》責令限期改正違法行為;④應當定性為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按照《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進行處罰。因為在水泥包裝袋上已明示執行GB 175—2007(含水泥包裝袋質量符合標準要求),實際不符合,屬于以次充好行為[5-7]。
2)在定量包裝計量監管中存在著適用判定依據的問題,適用的執法判定技術標準依據應該為JJF 1070—2005《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檢驗規則》,雖然GB 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中明確提出“袋裝水泥每袋凈含量為50 kg,且應不少于標志質量的99%;隨機抽取20袋總質量(含包裝袋)應不少于1 000 kg”的規定,但該條款為推薦性條款,作為執法依據不太合適。
3)相比GB/T 8946—2013《塑料編織袋通用技術要求》,不論GB/T 9774—2010《水泥包裝袋》還是即將實施的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均未對復膜塑編袋的抗紫外線性能(紫外老化后拉伸負荷不低于原始拉伸負荷50%)提出要求。天然紫外線的重要來源是太陽光,有研究發現:水泥復膜塑編袋在夏季和冬季分別陽光直接照射21 d、30 d后,拉伸負荷(斷裂強度)保持率僅為14%、48%。因此,不能忽視水泥復膜塑編袋抗紫外線性能,在后續標準修訂中需予以考慮[8]。
目前,水泥包裝袋產品正處于現行標準未作廢、新發布標準未實施前的過渡階段,針對產品質量現狀,為做好新舊標準的順利過渡,對生產、使用單位和監管部門以及產品質檢機構提出以下建議:
1)生產、使用單位應關注GB/T 9774—2010《水泥包裝袋》與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的銜接過渡期,提前按新標準試制產品并驗證水泥包裝工藝適應性,重點關注復膜質量的控制,尋找兼顧袋體排氣率與防潮性能的最佳方案,在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正式實施前完成試制品的型式檢驗和生產工藝、質量穩定性試驗,確保產品質量符合新標準和水泥包裝使用要求,推動水泥包裝系統的機械化、智能化和清潔化。
2)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引導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方式,隨機抽取檢查水泥包裝袋生產企業、銷售單位以及水泥生產企業在用的水泥包裝袋,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對水泥包裝袋的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及時向社會公開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組織或委托技術機構面向轄區內生產、使用水泥包裝袋的企業宣貫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產品標準,幫扶企業解決生產、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類質量技術問題[9]。
3)產品質檢機構應針對GB/T 9774—2020《水泥包裝袋》內容的變化,添置必備的小縫紉機、取樣器等檢測輔助工具,準確理解檢測方法的變更內容,及時跟蹤產品檢驗中引用的GB/T 17671《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GB 175《通用硅酸鹽水泥》等相關標準的修訂動態,在涉及標準和方法實施前具備檢測條件和能力并向資質認定部門申請檢測能力擴項。應進一步跟蹤水泥復膜塑編包裝袋老化性能的研究,指導生產企業提高抗老化性,降低牢固性下降和袋體破損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