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陽 ,彭 蓉,陳沛歆,唐 琳
(1.自然資源部城市國土資源監測與仿真重點實驗室,廣東 深圳 518034; 2.深圳市不動產評估中心,廣東深圳 518040; 3.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全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進入了新階段,對生存和發展空間的規模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填海造地工程的實施,為沿海地區實施國家戰略目標、彌補土地資源不足、緩解耕地紅線壓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國填海始于 20世紀5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到20世紀末,我國沿海地區填海造陸面積共計1.2×105km2,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年均填海面積為224.76 km2[1]。
國內學者對于我國的填海造陸行為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徐智穎等[2]建立了填海造地用海定級指標體系,采用多因素綜合加權法對江蘇示范區進行海域定級。張翠萍等[3]分析了廣東省在不同歷史階段填海造地的主要特征并對填海造地造成的負面清單進行歸納和總結。謝麗等[4]提出填海活動會占用濱海濕地、導致近海環境污染,并構建了填海生態補償評估標準。耿莉等[5]結合填海開發案例,闡述了我國填海造地現狀并構建了填海活動對海洋資源影響評價指標。蔡悅蔭等[6]以遼寧省莊河市為例,開展了填海及構筑物用海的相關定級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填海用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填海活動的工程技術手段、填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在國家要求沿海省市開展海域定級的背景下,有必要結合地方填海造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定級研究。
本研究以深圳市為例,對填海類用海進行了定級研究,研究成果豐富和完善了填海類用海的定級評價指標體系,揭示了深圳市海域資源利用效益的空間適宜性差異,為精細化利用海域資源提供了技術參考。
深圳市位于廣東省中部沿海,除深汕合作區外,全市陸地面積1 997 km2,海域面積1 145 km2,大陸海岸線總長260.51 km。全市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平原地貌只占26.45%,城市建設用地非常緊張,沿岸港口、工業和城市建設通常以填海造地來補充不足。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深圳市的填海工程在東部的鹽田港到西部的寶安機場之間開展,分別在 1979—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填海7.79 km2、34.44 km2、29.64 km2。2010—2020年間是深圳填海的高峰期,填海總量達到了47.6 km2[7]。
本研究涉及的社會經濟數據一部分通過實地調查獲取,一部分來自公開發行收集的資料。主要有深圳統計年鑒(2015—2017年)[8-10]及深圳市海域利用規劃(2016—2020年)[11]和深圳市海洋功能區劃(2016—2025 年)[12]等。
海域定級是在根據用海方式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海域區位條件、海洋自然環境條件、及周邊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對海域資源的空間適宜性使用價值進行綜合評定,并使評定結果級別化。通常,定級技術思路和方法如下:
研究參考《海域定級技術指引(試行)》,評價單元的劃分采用標準網格法,根據深圳市的海域面積及海岸線長度,選取2 km×2 km的標準網格,最終將全市海域細劃為235個評價單元。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深圳市填海類用海評價單元劃分Fig.1 Division diagram of Shenzhen reclamation type by sea assessment units
填海類用海通過海域資源的滅失來換取土地資源,完全改變了海域本身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逆性,同時對海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在定級指標的選取上,要兼顧海洋生態影響的約束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全面綜合考慮海洋空間的自然屬性與社會經濟屬性。
遵照指標可獲取性原則、可量化原則以及獨立性原則,本次定級選取海域自然條件、海域資源利用程度和海域區位條件來構建填海類用海的定級指標體系。其中海域自然條件是指海域自然屬性特征,是反映海岸狀況等自然狀況的指標; 海域資源利用程度反映海灣、岸線等海洋資源的使用程度; 海域區位條件是反映海域地理空間特征與用海效益相關的建設程度指標。
指標體系的選取對用海定級有著明顯作用,且必須體現海域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海域資源利用程度的差異,本文針對填海類用海的特點,依據《海域定級技術指引(試行)》,并參考海域環境評價和填海類用海等的研究成果[13-15],最終選取了生物多樣性指數、水深條件、海岸質量指數、岸線稀缺指數、毗鄰土地出讓價格、區域人均土地面積、區域交通通達度和離岸距離共8個指標。
本研究采用專家打分法對評價指標進行處理,通過特爾斐法與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相結合確定定級因素、評價因子及其權重。最終確定出填海類用海定級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深圳市填海用海評價指標體系Tab.1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used to grade the sea reclamation area in Shenzhen
采用等距分組法對評價因子賦值,各因子得分為百分制,通常按照間隔20劃分為 5個等級,依據相關質量標準,估算和評定各因子的分值,其分值與填海用海質量的優劣度呈正相關。其中填海類用海各評價因子賦值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深圳市填海類用海評價因子賦值標準Tab.2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ea evaluation factor for reclamation in Shenzhen city
填海類用海定級是指將海域用于填海造地時,對一定范圍內海域資源稟賦的綜合質量進行劃分,其級別反映了一定區域范圍內海域資源利用效益的空間適宜性差異。本研究采用綜合指數評價法計算出各個評價單位的得分情況。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將影響海域資源質量的各個因子的分值與其權重值相乘,得到各因子的指標指數,再計算評價單元內各因子的指標指數之和,最終得出綜合評價。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wi為第i項評價因子的權重;fi為第i項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個數。
根據評價因子的權重及分值,借助綜合指數評價法[參照公式(1)],計算出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
采用K-Means聚類分析和變異系數確定和驗證海域級別[16-17]。根據得分情況,采用SPSS軟件進行K-Means聚類分析。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當變異系數大于10%,認為該數據異常,予以剔除[18]。
最終將235個評價單元劃分為4個級別(見表3)。為確保級別劃分的客觀性,采用變異系數對定級結果進行校驗,結果顯示填海用海 4個級別的變異系數分別為5.44%、3.47%、3.87%和5.77%,均低于10%,表明定級結果是合理的。其中Ⅰ級海域價值最高,適宜用于填海類用海,Ⅱ級、Ⅲ級次之,Ⅳ級海域價值最低,從用海適宜性出發是不適宜發展填海類用海的。為確保級別劃分的客觀性,采用變異系數對定級結果進行校驗。

表3 深圳市填海類用海級別劃分情況Tab.3 Grading result of the sea reclamation area in Shenzhen
參考《海域定級技術指引(試行)》,編繪出了深圳市填海類用海的定級圖(圖2)。由圖2所示,將深圳市填海類用海劃分為4個級別,且定級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Ⅰ級海域主要分布于西部海域的南山區和福田區近岸以及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域。這表明適宜用做填海造地的海域集中在西部海域,同時為了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域范圍內也嚴禁圍填海活動,定級為Ⅰ級。定級成果為海洋管理部門制定填海類用海不同級別的基準價格提供了依據。

圖2 深圳市填海類用海級別圖Fig.2 Grading chart of Shenzhen reclamation type sea
考慮評價因子并查閱深圳市相關資料,可將空間差異產生的因素歸結為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其中,福田區和南山區地理位置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東部的大鵬新區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速度較慢,同時,人口、交通等社會因素,海岸和海域的自然條件也是產生空間差異的原因。
海域定級是根據用海方式的特點,對海域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綜合分析,是對用海方式適宜性的評價。本研究以《海域定級技術指引(試行)》為參照,充分考慮深圳市過往填海的實際案例,構建了海域自然條件、海域區位條件和海域資源利用程度 3個定級因素及生物多樣性指數、海岸質量等8個評價因子的填海用海定級指標體系,將深圳填海類用海劃分為4個級別。
在開展深圳市填海類用海定級研究過程中,本研究創新性地引入了一票選擇機制,綜合考慮生態因素和環境因素后,將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海域定為Ⅰ級。同時,考慮到工業、交通運輸、漁業基礎設施等填海和城鎮建設填海在填海過程中都完全改變了海域的自然環境屬性,均是筑堤圍割海域填成土地,并形成有效岸線的用海方式[2],這兩種填海類型的區別更多在于填海后的土地收益,而在填海方式和對海域生態環境破壞等方面差異較小,因此將這兩種用海方式優化為填海類用海進行定級。
在評價因子的選取上,考慮到填海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資源,因此毗鄰陸域土地的價格會對填海活動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定級中引入毗鄰土地出讓價格這一評價因子,在考慮深圳市的土地交易價格后,對其賦予最高的權重。
海域定級是我國海域管理工作中的一項新事物,定級工作的規范化對提高海域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豐富了填海類用海定級的理論基礎,引入一票否決制,并對評價單元以及評價因子的選擇進行了優化創新。海域定級本質是對各種用海方式的空間適宜性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結果取決于定級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同時還要兼顧海域使用管理需求,因此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權重確定方法還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踐來完善。